【70周年校庆·院史回眸】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十二载忆生命礼赞 风鹏正举扬时代风帆
42年沧桑变化,见证改革开放的时代芳华。42年砥砺奋进,谱写新时代的华美篇章。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历经四十余年蓬勃发展,从无到有走过不平凡的历程。细数一代代人持续接力,薪火相传终立新时代的浪头。
42年,它从最初不到10人的生物教研组,成长为如今拥有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系, 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000余名在校师生的现代生命科学技术教学与科研重要机构。多年来,18luck新利电竞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始终坚持“理工医交叉”的特色办学思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认可,被誉为“18luck新利电竞 建设高水平学科的样本”。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脉络
一张白纸绘新图
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华中工学院时任院长朱九思敏锐地意识到生命学科的发展前景,高瞻远瞩地作出重大决定——筹建生物工程系,并委任当时还在力学系工作的王君健教授筹办。通过生物力学创始人美国加州大学冯元桢教授的帮助,华中工学院举办了首届全国生物力学讲习班。
1980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时任院长黄家驷的领导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并在京召开会议。同年,教育部批准华中工学院在力学系建设生物力学专业,并后续在此基础上成立生物工程系,系主任先后是王君健、林家瑞、梅兴国,党总支书记先后是李伟、李志琳、耿建萍。该系成立之初,教师只有包括王君健、刘曼西等不足十人,组成一个生物力学教研室。
1981年建系初期的刘曼西教授在实验室开展工作
1981年春夏之交生物工程系77级生物力学师资班师生毕业前夕在磨山植物园合影。前排右二为学院第四任院长汪宁教授,二排左二是刘曼西教授,二排右二为首任系主任王君健教授,以及余津宜、赵英俊、陈敏、胡道伟等老师
1983年,华中工学院学术交流办公室根据朱九思院长的意见起草了《于1983年在武汉举行国际生物力学会议的报告》。作为华中工学院首次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也是湖北省的首次国际学术会议,这次会议为之后学校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打开了局面,促进了改革开放初期华中工学院的学科建设。1982年,学校组织生物系生物力学专业王君健教授,信息工程系生物物理专业康华光教授,化学系生物无机化学专业徐辉碧教授这三个系的教授共同申报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点。1983年1月,华中工学院获批成为全国最早设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的两所高校之一。
创业艰难百战多
在朱九思先生的办学理念中,“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是他一直坚持的原则。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反映到教学中去,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979年由冯元桢教授介绍,王君健老师和徐辉碧老师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在1979-1981年到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分别从事生物力学和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到1987年10月,华中工学院教师康华光参加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举行的学术研讨会,通过留学海外的校友左坚博士的联系,访问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理系A.J.Hudspeth教授,左坚博士为康先生通宵复印了共502页的相关专著,为开展细胞生物物理和技术开发做好了前期准备。1993年初,康华光向时任校长杨叔子院士建议成立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集中力量于优势研究方向。同年4月研究所宣布成立。
康华光教授主持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成立大会,校长杨叔子在会上发言
1997年,东方之珠香港回到祖国怀抱。这一年,华中理工大学毕业生骆清铭博士也告别美国Britton Chance实验室,回到母校18luck新利电竞 光学工程系与曾绍群、龚辉三人共同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至1999年调入生命学院工作,继续筹建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所。这一年,18luck新利电竞 全面启动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建设,建立了以该学科开拓者、美国科学院院士Britton Chance博士名字命名的实验室。在该实验室基础上,1999年获准设立教育部“”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特聘教授岗位。
骆清铭回校开始筹建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所
同样在1999年,师从诺贝尔奖得主Erwin Neher留学海外的华中理工大学毕业生徐涛博士收到了一封来自母校的纳贤信,信中写道:“我校的生命学科基础比较好,非常需要你这样的学术带头人。学校一定会创造最好的条件,使你能安心工作……”热情洋溢的邀请,打动了年轻的徐涛。他毅然决定收拾行囊,回祖国效力。在他看来,中国的发展需要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需要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工作者,而飞速发展的祖国也为自己的科研事业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当时年仅30岁的他获聘为“教育部”特聘教授,并担任起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
还是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学校在原生物工程系的基础上,整合原信息工程系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光电子工程系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所,成立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徐辉碧教授任院长,耿建萍同志任院党总支书记。学院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首任院长徐辉碧教授和首任院党总支书记耿建萍同志与骆清铭、徐涛等学术带头人共同创业,建立起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世纪之交写辉煌
站在新世纪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学院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强有力的组织建设推动学院全面发展,学科交叉特色优势日益凸显,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呈现跃升态势,团结拼搏包容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2001年,学院创立数字PET实验室,开始二十余年如一日坚持探索高端诊疗装备的自主知识产权;2003年,骆清铭教授任第二任院长,学院获批建立湖北省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祥良教授任中心主任;2004年,学院成立中国高校第一个系统生物学系,刘笔锋教授任系主任。2005年骆清铭教授团队的“中国数字人男一号”数字虚拟人荣获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脑皮层功能高分辨光学成像理论与方法研究”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6-2007年学院相继举办首届中法双边糖尿病会议、第五届生物医学光子学与成像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韩生物材料与纳米生物技术研讨会等,并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实质性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合作,相继成立中英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中德马普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合作实验室、中美人类基因组合作研究中心、中法细胞信号转导联合实验室、中韩生物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研究实验室;2007年,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物理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徐涛教授牵头的“血糖调节相关的调控型分泌的分子机理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同年,学院第三任院长王擎教授指导科研团队在Cell期刊发表论文,成为我校教授首次以18luck新利电竞 为作者单位在Cell、Nature、Science主刊发表的研究成果。2010年骆清铭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2012年马聪教授团队科研成果分别在Science期刊发表,2014年张贤钦教授团队发表Nature论文,至此18luck新利电竞 的首篇三大主刊论文均诞生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截至目前,学院科研团队已发表包括8篇三大主刊论文在内的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第五任现任院长刘剑峰教授团队已发表2篇Cell、2篇Nature期刊论文。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科研团队发表的Cell、Nature、Science主刊论文:王擎等,Cell,2008;骆清铭等,Science,2010;马聪等,Science,2012;张贤钦等,Nature,2014;刘剑峰等,Cell,2016,2019;刘剑峰等,Nature,2021a, 2021b
2010年,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迎来30周年院庆,杨叔子院士题字:“三十而立。立稳,立前,立新,立出带头作用,立出世界一流”。骆清铭教授牵头的“显微光学切片层析成像获取小鼠全脑高分辨率图谱”获评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组织评选的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并获得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学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深耕基础研究,加强源头创新,着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先后建成包括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光子学功能实验室、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子生物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感知生物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基地等在内的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7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十三五”期间学院科研团队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4项,重大重点项目28项,累计获各类科研经费5.4亿。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2项。
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获评A+,生物学学科获评A-;同年开展的国际学科评估中,美国两院院士Dennis Discher等国际专家组鉴定“学院两个一级学科总体优秀,部分学科方向杰出,本科培养体系和学生质量优异,以工科背景发展生命科学非常独特,也是学院未来发展优势”。2020年建院40周年之际,谢庆国教授牵头的“我国自主研发全数字PET/CT装备进入市场”获评2019年度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至此学院科研团队的成果已三次获评“中国十大科技/科学进展”。
学院科研创新成果:“中国数字人男1号”“显微光学切片层析成像获取小鼠全脑高分辨率图谱”“我国自主研发全数字PET/CT装备进入市场”三次获得中国十大科技/科学进展
四个面向齐奋进
进入新时代,学院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凝练学科重点研究方向。
我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发展生命医学关键科学问题牵引的工程原理和方法研究及原创仪器研发为己任,为重大疾病研究与诊疗提供新的技术与设备支撑,围绕国家对健康、能源、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增千万级科研项目7项,含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等6项。
我们坚持科研创新服务经济主战场,参与政策标准与规划制定,服务行业发展。如杨祥良教授团队参与实施中科院“纳米医学:我国医药领域实现直线超车的重大机遇”学部项目。我们还牵头制定湖北省2020年远景规划专题研究报告,系统开展重要生物资源的基因机制解析工作,突破高通量筛选、基因优化设计、高效表达与调控、生物反应工程等系列关键技术,产生经济效益数十亿元。
我们坚持科技报国,服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成果在湖北、云南、广东、浙江、江苏、贵州等省市持续转化。余龙江教授团队积极参与学校对口云南精准扶贫工作,用现代生物技术帮助实现14个行政村、3.4万亩茶叶基地茶农和林区农户增收,产能提升近10倍,共惠及贫困户1572户。获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我们坚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矢志用科技力量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王擎教授等组成的罕见病科研团队深入研究心血管与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癌症等重大疾病发病机制,转化医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完成武汉市惠民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14万例。2020年春,身处新冠疫情风暴中心的武汉,华中大生命师生面对疫情快速响应,生命学院成为学校承担新冠应急科研攻关项目最多的院系。全数字PET团队奋战35天坚持在定点医院升级设备;纳米诊断、纳米抗体、纳米等离子光学芯片等前沿黑科技迅速应用于病毒检测应急开发,研发多款快速诊断试剂盒和芯片迅速用于国内外临床检验。
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余龙江教授与资源生物技术团队师生致力以现代生物技术助力云南临沧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被央视多次报道,获教育部精准扶贫十大典型
三尺讲台谱华章
42年来,生命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三全育人,形成了“坚持党旗领航、加强学科基础、重视实践创新、培养拔尖人才”的办学思路,塑造学生“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形成了“潜心教学、甘于奉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书育人文化。学院党委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加强完善党的领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完善组织架构,建强人才培养工作队伍。
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如徐涛教授、骆清铭教授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生命学院的工作时光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院人才队伍中还包括3名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4名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8名7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名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等在内的优秀人才。先后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余龙江等各级名师6名,3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教师们坚守三尺讲台,《发酵工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中国大学首批资源共享课程。学院教师总计出版《电子技术基础(模拟、数字)》、《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等各类高水平教材数十册,惠及数万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2002年,学院获批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获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入选教育部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依托教育部与中科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启动“贝时璋菁英班”建设,并于2020年获批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和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招生试点。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发展脉络
学院还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研究型、智能型的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探索,2014年该中心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同年,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另2005、2013、2017年三次获得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得的一系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学院多措并举深化新时代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国际交流合作,将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思维融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18luck新利电竞 等多方建设中。分子生物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密切合作产出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学院持续推进高层次国际人才引进和交流,近五年累计到访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学术大师近600余人次。学院国际教授3人荣获湖北省政府“编钟奖”,2人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刘剑峰教授予2010年荣获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棕榈骑士教育勋章”,“分子生物物理”创新引智(111)基地服务高层次国际人才引进和交流成效显著评估优秀,获得2.0资助。
Valeriy Savelyev教授参与李克强总理接见的座谈会并发言,刘剑峰教授荣膺法国棕榈骑士教育勋章
学院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参与顶级国际学术竞赛、国际名校研学夏令营、交换生项目等开拓学术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学院持续探索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新形式,与巴黎萨克雷大学等联合开设的生物健康硕士项目创新采用中法学生合班上课的教学制度,受到广泛欢迎。2020年融合双学籍双学位制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审批并于2021年开始招生运行。
2022年4月,共建各方学校领导老师线上线下共同参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周年庆典活动
建功育人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耿建萍、张涛、刘笔锋三任院党委书记持续接力带领学院党委充分将党建、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以教育部“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为示范,打造精品样板支部,在国家高层次人才、名师中发展一批榜样教师入党。我们通过“党旗领航工程”动员新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超过60%新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其中实验班本科新生达100%。2018年,学院获评首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021年学院研究生生物技术第二支部获评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学院获评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生技研究生第二党支部获评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学院坚持“德育铸魂、智育强心、体育健身、美育怡情、劳育树荣”的理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我们采用“理论学习+实践”模式扎实推进两学一做,通过实践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百余名学生赴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将知识和技能带到精准扶贫工作一线,70%学生有科研扶贫志愿服务实践工作经历。在对口扶贫点云南临沧开展的“党建+精准扶贫”社会实践获全国“百个最具影响力社会实践项目”。师生集体个人获全国活力团支部、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多项荣誉。
生命师生致力打造双创共同体,通过“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让学生百分百在一线科研平台广泛开展双创实践,学生已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全国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上获5金4银3铜,在顶级国际学科竞赛中获9金7银。本科生深造率达67%,毕业生深受学术界、产业界等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新时代的生命科学技术未来,将由这些新鲜血液赓续接力,共同铸就。
学院师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等创新创业赛事的国际舞台上持续摘金夺银,展现华中大学子风采
凝心聚力向未来
2018年,时任院长汪宁教授就根据国际学科评估和第四轮学科评估的专家意见和建议,果断作出“明确新时期学院学科发展方向和召集人”的决定。学院组织全体教师充分展开民主讨论,大家本着对学院未来发展负责的态度,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认真思考,各抒己见,不断碰撞,产生学科建设新的思路亮点。经过进一步凝练和统一思想,最终方案以院发文件《关于明确学院学科发展方向和召集人的通知》的形式确定了当前学院学科发展的6个主攻方向,引领新时代的华中大生命学院师生凝心聚力,面向未来,再次扬帆出发:
生物力医学与纳米医药(召集人:杨祥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力医学、纳米药物制剂、纳米生物医用材料以及纳米诊断试剂。该团队将为肿瘤和心血管等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带来颠覆性理论,同时为这些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变革性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力医学、纳米药物制剂、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诊断试剂等。
感知生物学(召集人:刘剑峰教授),主要致力于理解机体感知外环境和细胞内环境的基本过程:包括物理感受和化学感受等。感受生物学团队整合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和神经生物学多个研究方向,探索生物对感受刺激的信号传递,适应和调节过程,以及保护免受环境损害和寿命衰减的创新机制。
孟德尔疾病遗传基础与转化医学(召集人:王擎教授),主要聚焦人类疾病与健康,揭示其遗传基础与分子机制,通过研究基因与基因组变异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个体和群体水平作用机制,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和分子机制,从分子水平开发针对重要疾病的新型诊断技术、预防手段与治疗方法,从而达到促进人类健康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召集人:闫云君教授),主要在阐明并模拟生物合成的基本规律基础上,人工设计并构建新的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生物系统。以人为改造过的微生物细胞或以酶蛋白为催化剂进行可控化学品合成,或以生物质为原料可控转化合成能源、化学品与材料。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合成生物学与细胞工厂、智能细胞与绿色智造、基于农林废弃物的绿色生物智造等。
未来诊疗设备与智能生物材料(召集人:丁明跃教授),面向“健康中国”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主要致力于医疗器械,尤其是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以及先进生物医用材料的开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字PET、医学超声成像与应用、生物医学光学传感与成像、纳米生物光子学与生物医学传感检测技术、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等。
生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召集人:刘笔锋教授),主要致力于生物医学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试图为探究生命奥秘、精准医学与个体化医疗寻找新路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系统生物医学技术与智能传感、转录与癌症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信息学、微生物组生物信息学、肠道微生态与疾病干预研究等。
回眸生命学院42年来的砥砺奋进,春华秋实,学院老中青三代人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华中大建设一流生命学科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党、国家和人民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生命科学技术的生力军。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18luck新利电竞 也将迎来建校70周年校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将在新的时代继续凝心聚力谋发展。正是,42年风雨兼程,忆峥嵘岁月颂生命礼赞;42年风鹏正举,立澎湃潮头扬时代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