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章泉,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7年7月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00年7月和2003年12月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年4月至2006年1月,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博士后(超快光谱电化学),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化学系博士后(自由基电化学),2007年11月至2012年4月,英国圣安德鲁大学博士后(固态电化学),2012年4月-2020年9月,长春应化所研究员,2020年9月加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现场光谱/质谱电化学、计算电化学、锂离子/锂-空气电池等领域。至今已在Science, Nat. Mater., Nat.Chem.,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Nano Lett.等刊物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应邀撰写书籍章节一章。荣获英国牛顿学者,德国洪堡学者等荣誉称号。
锂-空气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比,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近年来倍受关注。该电池的典型结构为:金属锂负极/锂盐有机电解液/多孔材料正极。正极中的活性物质来自空气中的氧气。目前的锂-空气电池普遍表现为循环寿命有限、能量效率低下,其能量损失主要来自氧气电极反应的过电势。深入研究锂-空气电池的反应原理有利于提升该电池体系的电化学性能。报告人利用现场谱学电化学研究方法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对锂-空气电池氧气电极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基元反应、反应位点和受限因子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氧气电极反应过电势的起源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可行方案。
武汉光电论坛是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自2008年4月发起的系列讲座,邀请在光电领域有重要学术成就的科技专家,如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专家、国外著名大学正教授、知名企业技术负责人等,面向光电学科与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介绍光电学科前沿和专业技术进展,讨论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难点,预测学科与产业发展趋势,从而打造盛载光电智慧的智囊库,树立光电前沿技术发展的风向标,为促进“武汉• 中国光谷”的科技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论坛入选“十二五”18luck新利电竞
十大校园文化品牌,现已成功举办170余期。论坛主题涉及光子学基础、能源光子学、信息光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工业光子学和安全光子学六大领域。论坛主讲人包括海内外院士、教授等。通过光电论坛的平台,邀请顶级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进一步促成一些实质性合作,如联合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联合进行人才培养、联合发表学术成果、联合共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以光电论坛为媒介,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会议、国际学术期刊等七大学术品牌形成联动,齐头并进,形成了国际影响力。为了更好地传播,光电论坛全部讲座视频可在线免费点播,讲座内容已出版五册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