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透过阅读,遨游书海,获得心灵宁静和满足。新闻学院图书馆,静心读书好去处。值此夏季图书采购之际,我们挑选了十本精彩新书,配以封面图片及文字简介,以飨读者。
1.《工作中的新闻:信息充裕时代的模仿》 [美] 帕布鲁·博奇科夫斯基 著,周亭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揭示了互联网出现后,新闻业出现的两个普遍现象和一个悖论。两个现象是:工作场所成为网络新闻消费的重要时空节点,许多人在上班时间和工作场景中使用互联网消费新闻;网络媒体和印刷媒体在各自的新闻生产过程中不断相互模仿,导致不同形态的媒体在新闻议题的选择、议题的呈现和叙事的模式上越来越相似。由此导致的悖伦是:新闻报道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内容的多样性持续下降。
本书旨在通过研究新闻生产中的“模仿”机制,去解释新闻媒体如何把社会知识之“多”,变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选择之“少”。
2.《传媒规范理论》 [美] 克利福德·G. 克里斯琴斯 等 著,黄典林,陈世华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长期以来,在主流传播学中,对媒体和传播现象的考察以经验性的实证科学研究为主,基于哲学和伦理学对传媒和公共传播实践的理论基础,进行纯理论剖析的规范性研究则相对比较匮乏。与那些只有在读者精疲力竭地读完全书才会看到一点点理论总结的著作不同,在《传媒规范理论》中,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理论问题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在这一领域,作为最早的奠基性作品,由弗雷德·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和威尔伯·施拉姆合著的《传媒的四种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传媒规范理论》堪称《传媒的四种理论》的新时代续篇,《传媒规范理论》采取了一种新的研究理论问题的方式,这种新的理论方法能够适应当前全球传媒技术发展的现实。我们可以用社会责任论为例来说明这两本书之间的区别,社会责任论的提出是《传媒的四种理论》的重要贡献,这个理论是对自由至上主义观念中自由和中立性观点的发展;但在《传媒规范理论》所勾勒的历史脉络中,“公民参与论”正逐步取代“社会责任论”,成为当今传媒伦理的理论框架。
3.《大众媒介研究导论》(英文版)[美] 罗杰·D. 维曼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专门介绍应用于媒介的实证研究方法和工具。原书共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媒介研究的一般过程及各个研究要素;第二部分介绍重要的媒介研究方法(侧重量化研究法);第三部分是介绍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思路。第四部分针对不同类型的媒介具体介绍其研究方法,由于版权原因未纳入此影印版。这样的取舍不影响本书总体上的完整性。有兴趣了解这部分内容的读者,可以阅读清华社出版的本书的翻译版。
4.《传播学研究方法》 王晓华,郭良文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传播学研究方法》是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入门教材,内容丰富、实践指导性强,全面涵盖了传播学研究的量化研究、质化研究、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等各类方法及其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经典案例,还以两个独立章节系统讲解了质化和量化资料的分析和结果呈现,并对大数据的挖掘、分析与可视化技术,计算机辅助在线内容分析等技术做了简洁而系统的介绍。
本书是传播学界一批优秀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各章作者在不同研究领域不仅有出色的成果,而且对各自擅长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运用经验,在《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对如何理解和运用特定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做了详细的讲解。
5.《传播的边界:大众之后,赛博之前》 曲慧 著,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核心内容是从媒介社会学的视阈中探讨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的媒介使用方式,是否真的是无处不在、无远弗届。研究和观察证明,看似新的传播方式有着古老的传播逻辑,看似无限的传播技术存在着众多的社会性“边界”:时空边界、观念边界、代际边界是本书提出的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边界与内在隐喻的存在,是信息传播在后人类时代专属与人类的“障碍”或“秩序”,某种程度上说,是传播与技术之间的分野,也是信息社会流动中的基本脉络。
本书内容对传播学研究是理论上的创新,对传播学相关的学生是跳出原有框架的思考方式,对从业者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书所以依赖的媒介社会学视阈本身,将会不断地在理论化内容与日常生活体验之间做缝合穿插,使得其对大众读者也并不艰涩。
6.《一本书学会新闻写作》 卞丽敏,李炜 著,刘建华 编,人民日报出版社。
《一本书学会新闻写作》以新闻写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旅游全攻略的架构,兼撷专业新闻理念与业余记者思维精粹,接轨不同行业与类型新闻写作方略,非专业人员进入新闻写作的奇峰异洞,细语全民专业报道中的如何写,形塑全民DIY时代非科班出身的合格记者。加印20余次,十余年,数十万读者从中受益。
本次再版主要对中概念界定与理论分类、全书系统结构与章节逻辑存在的瑕疵进行了修订,厘清了一些模糊概念,对案例范文进行了更新,增加了反映前沿热点与未来趋势的新报道。
7.《新闻的骚动》[英] 阿兰·德波顿 著,丁维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够躲避新闻的不断轰炸,新闻的喧嚣纷杂已经渗入自我当中,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新闻强大的影响力:新闻不仅能左右我们对现实的观感,还能塑造我们的心灵状态!一场饥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没的城镇、一则八卦、一个政府的垮台、一位经济学家对于明年发展趋势的预测......这类外在的骚动,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获得内心平静所需要的东西。一场饥荒,一座洪水淹没的小镇,一个在逃的连环杀手,一届下台的政府,某经济学家对明年救济人口的预测——这样的外界骚动也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好以此换取内心的平静。
当新闻支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去回应和思索新闻造成的影响:包括心中因此出现的羡慕与恐慌、激动与受挫,以及裹挟在不断向我们涌来的新闻大潮中,偶尔会怀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会比较好的种种情境。知名的才子型作家德波顿由此出发,解析六大类型的新闻报导——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名人新闻、灾难新闻、消费新闻,用他的生花妙笔与透彻观察,引导我们产生适当的观点,使我们体会到──与新闻报导的暗示恰恰相反,其实没有什么事情真正算得上是新奇、值得讶异,或者恐怖至极。
8.《冲突与传播》[美] 弗雷德·E. 詹特 著,王楠 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现代信息社会让人们沟通的范围和对象急剧增加,伴随而来的是冲突的涌现,传播网络深入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如何通过管理冲突来实现高效沟通从而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将成为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必修课。
《冲突与传播》介绍了冲突的重要理论、核心概念、关键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管理冲突的实践技能,展示了有效沟通如何化解人际关系和组织环境中的各类冲突,有助于我们理解冲突和传播的关系以及掌握如何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有效管理冲突的技能。
9.《访谈:原理与实践》[美]查尔斯·J. 斯图尔特,威廉·B. 凯什 著,张建敏 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访谈:原理与实践(第14版)》聚焦七大访谈类型,搭建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的沟通技巧,结合人际传播基本原理和丰富的案例,分门别类介绍了调查性访谈、招聘访谈、求职访谈、绩效访谈、说服性访谈、咨询性访谈等不同类型访谈的特点和具体操作方法。每章设有互动练习与角色扮演案例,让学习者设计和实施各类访谈,有效地将相关理论与原则运用于各种实际访谈中,切实增强沟通交流技能。
本书适合演讲、传播学、新闻学、商务、管理、教育、政治、护理、犯罪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10.《IT用语图鉴——AI时代需要了解的信息技术相关词汇256 》 [日]增井敏克 著,杨鹏 译,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再到现在的智能时代,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几乎人人拥有智能手机,互联网深入到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人工智能应用快速普及,其中IT技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IT行业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热词、术语,让很多人应接不暇。
《IT用语图鉴——AI时代需要了解的信息技术相关词汇256》就根据现阶段的公共知识结构、社会环境和技术发展情况,对目前工作和生活中高频出现且理应知道的256个术语热词,通过图鉴的形式按类别进行了汇总整理。读者可随时翻阅查看,不仅适用于从事IT 工作和对IT感兴趣的人,也适用于生活在智能时代的每一个人。
新闻学院2022年夏季新书.xl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