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以“回顾筑梦七十载,青春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积极组织开展2019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8月10日-12日我院赴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悦乐镇探索2020年之后的扶贫道路。
上山入户把路探,易地搬迁换新颜。
溯河而上,悬泉高挂,重峦叠嶂,大桥飞架。
10日上午,实践队乘车抵达悦乐镇新寨村。该村地形破碎,地质灾害频发,基本发展条件十分欠缺,是易地搬迁的重点地区。在对新寨村党总支书记田盛琦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该村所辖的堡山自然村是一个典型的需要易地搬迁的村落。这里山高坡陡,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唯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沟通,仅是上山就要花费4-5个小时,交通十分不便,当地人称其为“悬崖村”。加之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很多人无法娶到媳妇,故也被称为“光棍村”。因此,堡山自然村的搬迁工作就成为了新寨村的工作重点,也是全镇能否打赢“易地搬迁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在田支书的带领下,新寨村村委会全体成员严格执行遍访任务,聚焦全村27个村民小组994户群众,每季度遍访所有建档立卡户,每半年遍访所有非建档立卡户,立足每家每户实际情况,积极动员深山石山、边远高寒等“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六类地区群众搬离不具备发展条件的村落。截至目前,已圆满完成堡山自然村、海坝村民小组等群众的搬迁任务。
尽管对于长期生活在自然地理条件恶劣,生产生活资料极度匮乏的村民们来说,“搬离高山,挪出穷窝”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在故土情节的羁绊下,对陌生环境不安全感的策动下,生活难以维计和生活习惯难以适应的恐惧下,很多应搬尽搬的村民参与易地搬迁的积极性较低。如此一来,将政策方针宣讲到位,将利害关系分析到位,将思想工作实施到位就成为了全村乃至全镇易地搬迁工作的“牛鼻子”。
悦乐镇党委书记王华均说:“在动员过程中,我们重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干部上山,群众下山’的原则,全镇干部不分昼夜,舍小家为大家,挨家挨户做工作,踏实推进易地搬迁工作。在建设安置点时,我们注意完善其周围的配套基础设施,动员有劳动力的人外出务工,将搬迁留置的土地用于种植竹子、漆树等经济林木,发挥产业扶贫的带动作用,保证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悦乐镇丁家山安置点、堡山安置点、妥河安置点、“星之乐”安置点等拔地而起,搬迁计划全速推进。截止2018年底,已竣工搬迁入住335户,共计1544人,易地搬迁成为悦乐镇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战略举措,全镇投身易地搬迁的干部们也成为了易地搬迁的“顶梁柱”和主力军。
扶贫扶智两腿迈,物质精神两不误。
“扶贫必先扶智,治贫必先治愚。”这是习总书记对“扶贫”与“扶智”二者关系的精准把握,是全国脱贫攻坚尤其是推进文化扶贫的重要遵循,亦是悦乐镇推动文化扶贫,发挥“扶智”作用的基本准绳、真实写照。
“随着各项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优惠政策落地,有一部分群众逐渐滋生了依赖心理,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严重阻滞了脱贫攻坚的进程。”王华均书记如是说。在实践队的走访中,看到大部分群众依靠党的好政策,通过自身踏实奋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看到一部分人不把心思花在庄稼地里,而是用于钻政策空子,甚至有极少数人眼看占不到便宜,得不到优惠,便公然辱骂扶贫干部,阻挠扶贫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针对此类情况,当地形成了一套完整有力的应对措施。王华均书记谈到:“第一,宣讲相关政策,加强村民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做好思想工作、政策宣传。第二,采取一些制约措施,制定村规民约,保证扶贫政策的落地,‘不扶懒汉,也不扶醉汉’。对于只想着政策优惠,却不愿意通过自身奋斗摆脱贫困的人,将暂时停发相关补助,暂时不给予相关的政策优惠。第三,实行‘榜上有名1+1’,设立光荣榜和曝光台,将懒汉醉汉企图不劳而获、辱骂扶贫干部以及一部分人自私自利,破坏扶贫工作推进的行为曝光公示,起到震慑警示作用。针对一些所犯错误较为严重的人,将采取强制措施,依法打击。”
教育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措施。2019年初开学之际,悦乐镇面临320余人的辍学问题。如何让这些学生回到课堂,继续学业?如何让他们转变厌学思想,让家长支持孩子完成学业?这些问题摆在悦乐镇干部面前。悦乐镇政府副镇长梁正宝说:“一个家庭比另一个家庭少种一年庄稼,差距最多是几万,然而一个家庭没有让孩子完成学业,差距将会是20年。几万块钱,外出打工两三年便可以赚回来,而因孩子没有完成学业产生的差距将是整整一代人。”最终,在镇村干部以及学校老师的多次动员下,这320多名学生全部按时返校,回到本应该属于他们的课堂。
同时,为了不让适龄儿童因贫辍学,悦乐镇根据教育扶贫相关政策,组织挂包帮责任人积极帮助贫困学子申请助学贷款,开展“雨露计划”,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发动社会、企业各方力量,保障每个孩子有书读、有学上。
该镇还利用昭通市广电局挂钩帮扶的优势,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开展“小喇叭大民生”行动,让村里的喇叭又响起来,每天在茶余饭后向群众进行政策宣讲、新闻转播;组织“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文艺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当地农特产品的销售,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将群众的思想教育摆在突出位置,进行文明新风评比。在悦乐镇各村都设有农家书屋,在新寨村还设有“背篼图书馆”为群众送书上门,切实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
以人民为信仰,得人民之拥护。
11日,实践队跟随新寨村总支书记田盛琦及村委会成员探访部分贫困户。一路上经过多处塌方路段,艰难跋涉三小时后才到达第一家贫困户。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才知道这些山路扶贫干部们几乎每天都要走一回。这一路上,每经过一户人家干部们都要走进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其中有一户人家的小孩子被我们问及年龄时,他谎报自己已经6岁,田书记打趣道:“老实交代,满了6岁吗?”令我们惊讶的是,新寨村每家每户有几口人,哪些人有劳动力,哪些人在外务工,哪些人在哪所学校上学、成绩如何,都刻印在了每一位村干部的心上。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了“群众就是自己的亲人,甚至胜过自己的亲人”。没有双休日,没有优渥的待遇,没有前呼后拥,有的是不分昼夜、粗茶淡饭,与山水为伴,以日月为灯。
在悦乐镇的脱贫攻坚指挥部,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脱贫计划图、效果展示图,桌上被铺了一层又一层文件,这些规划图、文件俨然成为了这个指挥部最豪华的装饰。在采访王华均书记时,他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介绍悦乐镇脱贫攻坚的详细情况,没有避讳,没有粉饰。对每一个问题都耐心回答,主动将一些我们难以理解的专有名词进行解释。我们到访时正值周末,还不时有群众走进书记办公室询问政策。原来,在悦乐镇所有级别的党政办公室,群众有事都可直接走进负责人办公室,现场办公。
采访结束后,王华均书记亲自驾车带我们走访各个安置点,在车上仍不忘向我们介绍悦乐镇的情况。在安置点走访村民时,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挂有精准扶贫明白卡,我们走进村民家里,听他们讲脱贫时的故事,脱贫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语言有些许障碍,但是语气间透露出的是蓬勃向上的朝气与对未来的殷切期待。
12日上午,我们在新寨村村委会参加了由大关县委副书记李红英主持的一场会议。会后,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她,她从组织结构、工作任务、管理制度、重要性等几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大关县驻村工作队的具体情况。当我们问到在2019年这样一个关键年份,大关县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她掷地有声地回答道:“尽管时间紧、任务重,只要按照既定工作计划一步一步走,驻村工作队、镇、村以及各方扶贫力量已经形成了一个行动高效,措施有力的统一体,我们是完全有信心完成脱贫任务。”
实践主体任务完成后,实践队安全返回昭通市区。为期三天的亲历式实践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于极度贫困的震撼,也有对贫困地区人民面临贫困百折不挠、自强求富的敬佩,更有对新寨村、悦乐镇、大关县乃至全国各个贫困地区扶贫工作者的崇高敬意。
他们诠释了共产党人的职责使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一步一步推进全面小康的如期到来。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他们怀一颗红心,揣一颗虎胆,奉献于大关群山。他们以人民为信仰,得人民之无上拥护!
(撰稿 汪司晨 , 摄影 张恒恺 何叶 孙博文 李芊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