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Center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要闻   正文 学院要闻

新闻学院张昆院长为本科16级学生讲思政课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0日 点击次数:

抗战中的新闻传播

“勿忘历史,砥砺前行”。20171213日晚上7:00,在东六楼412报告厅,新闻学院张昆院长为本科16级学生讲了一堂主题为“抗日战争中的新闻传播”的思政课,向同学们讲述了中日交流、中日战争、战争中的传媒人、抗战胜利对传媒人的启示等方面的内容,揭示了传媒人在战争中的生存状态和发挥的作用,以及在战争中传媒人应该怎样履行职业记者的使命。在场的学生们聆听了课程之后都受益良多,不仅更加珍视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还对传媒人的角色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

张昆院长首先从战争、卫国战争谈起,深入阐释了战争的含义。一提及战争,人们脑海中想到的就是杀戮、破坏和死亡,但是战争也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和交流方式,在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上,战争与和平以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交叉存在,一方面,战争与和平同时存在;另一方面,战争的结束意味着和平的到来,和平的终结预示着战争的开始。

张昆院长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了中日交流的历史。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早在秦始皇时期,徐福乘船泛海东渡,拉开了中日交流的序幕。在日本的徐福遗迹有五十多处,清代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曾写有“避秦男女渡三千,海外蓬莱别有天。镜玺永传笠缝殿,倘疑世系出神仙” 诗句。1784年,在日本还出土了“汉倭奴国王”的金印,而这枚金印则被认为是《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在公元57年倭奴国王使节朝贡时东汉光武帝赠予的那枚印章。从元代,蒙古大军曾于公元12741281年两次讨伐日本,到明代万历中日朝鲜战争爆发,再到近代的中日战争,中国和日本在和平交流的同时也冲突不断。

接着,张院长简要地讲述了中国历时十四年的抗战过程。他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共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31918日到19377月,在该阶段中,日本对中国采取一种切香肠式的侵略方式,对中国步步紧逼,一点一点地蚕食中国的领土;第二阶段是从19378月到194112月,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战役持续打响,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第三阶段是从19421月到19459月,即战略反攻阶段。

张昆院长强调,与以往的战争相比,我们应当尤其注意到新闻记者和职业传媒人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十九世纪以前的战争,发生于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利与否主要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而二十世纪之后,全球化逐渐发展,由冷兵器进入一个热兵器的时代,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也将人类由工业时代带入信息时代,因此,二十世纪以来的战争,其结局已经不再单独地取决于交战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而是一种涉及交战双方经济、政治、精神等全方位的较量,新闻传播在战争中的力量不容忽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许多青年记者纷纷奔赴华北和西北战场,采访战时新闻。随后,为了进一步团结广大新闻工作者参加抗战、促进抗战宣传,在中国共产党和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心下,经过范长江、朱明等新闻界人士的共同筹划,“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最终于1937118日在上海成立。

在思政课的最后,张昆院长谈到,通过回望十四年抗战的历史,探究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几点启示:一是失语挨骂,由于近代中国新闻业落后,媒体不发达,导致失去话语权,有理却无法伸张,只有借助于外人,而日本则恶人先告状,颠倒是非曲直;二是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新闻媒介是思想动员的武器,战争的结果已不再完全取决于武装力量的较量,还包括经济、文化、思想的动员,国民士气、战争的合法性论证亦十分有必要,媒体在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是科学无国界,记者有祖国,在卫国战争中,记者的新闻理想与国家安全应当是一致的,记者对自己的国家有义务,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新闻报国。

一个多小时的思政课,张昆院长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回顾了十四年的抗战历史和新闻传媒人在抗战中的表现,并在最后对在场的新闻学子寄予厚望。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两个一百年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即将实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正在崛起,所以身为新闻学院的学子,身为当代的青年人,大家应该勇敢地承担起时代、历史、民族和国家赋予的重任,也希望大家能够牢记历史,牢记历史带来的教训,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国家的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