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Center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要闻   正文 学院要闻

刘雪松:如何把握新闻评论的尺度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4日 点击次数:

5月22日上午,浙江日报评论员、原钱江晚报评论部主任、资深评论作家刘雪松受评论学社的邀请,来我校为新闻学院的同学们做了一场题为《新闻评论的尺度》的讲座。讲座中,刘雪松老师为同学们分享了他自己的几篇评论作品,并以此为例,告诉同学们如何把握新闻评论的尺度,并指出评论的观点不是一种讨巧,也不是一种讨好,评论需要写出你自己最真实的看法。

讲座一开始,刘雪松老师即以轻松的语调向大家抛出话题:“评论有难度吗?我觉得,其实评论很简单,就像网友上网浏览评论一样,评论就是你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刘雪松老师首先指出,希望同学们将评论“简单化”,放下对评论的畏戒,才能真正写好评论。刘雪松老师告诉同学们,写新闻评论时要“表态度”、“有高度”、“有温度”,即要表明自己是同意还是反对,态度一定要鲜明,而评论视角一定要比一般人看到的更多,评论内容一定要有人文情怀。

接下来,在谈到有关评论的尺度的具体问题时,刘雪松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不反党、不反社会主义,不要过多涉及宗教的内容,同时不要把极其错误的三观当成自己的价值观输出,不要跟大众主流思维完全相违背。刘雪松老师以自己曾经写过的几篇新闻评论作品为例,为同学们具体说明了在新闻评论中尺度是一个可以掌握但也不是很可怕的事情。

在谈到近期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不文明行为曝光台事件时,刘雪松老师就自己发表于新京报评论的文章《曝光情侣亲昵照,高校能别把自己变成“贞洁坊”吗?》,向同学们展示了在新闻评论中如何以相关法律文件和条例作为评论理论的支撑点,尺度就是法律,就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在谈到“网红国旗装蹭红毯”事件时,刘雪松老师同样根据自己的评论《网红走红毯,不配这身国旗装》指出,在评论某一新闻热点事件时,要浏览与之相关的新闻素材,以及事件中相关人物的回应,在给出自己的鲜明态度的同时,要从价值观延伸到法律,为自己的评论找到支撑。而在谈到关于社会敏感事件中,如何精准把握评论的尺度,以及如何处理敏感词与评论的关系问题时,刘雪松老师更是说道,评论的过程是敏感词不断脱敏的过程,文章没有不能表达的词汇,只有词所达之意不被主流价值观认可,让敏感词不敏感,取决于自己表达的观点是否触碰到了禁区。

在讲座最后,刘雪松老师告诉同学们,评论是一个精神的东西,中国现在不缺新闻缺的是好的评论,未来发展最缺的就是观点。刘老师希望同学们勇敢尝试开始自己的评论,尝试做出自己的表达,要讲真话讲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