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院士专家报告团著名专家,濮阳市最美读书人于凌宇教授,系1977年改革招生制度后,18luck新利电竞
光电学院固体电子学系首届优秀大学生、团委宣传部长、知名校友,1982年初毕业分配到地处战略三线的国家大型军工电子企业—国家电子工业部国营第七九四厂工作,1997年,时任厂党委宣传部长兼信息处长、高级工程师,因工作需要,在调入国家电子工业部机关任处长职务前,曾委托其舅父王绪武(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生,国家航空航天部第二研究院导弹专家)向外祖父王鹤峰(1978年改革开放后首届中纪委常委、河南濮阳籍革命家)转交信函并帮助说情,请他嘱托在国家公安部任领导职务的老部下,帮助尽快解决全家进京户口问题。
其舅父王绪武转交信函并帮助详谈后,及时函复:“你的信我已送你外祖父母阅,你外祖父说,你信中列举的领导同志,他不认识。看样子,此事靠你外祖父帮助解决是困难的,因为据我所知,在他过去有点职权的时候,就从未利用职权为家里人办过事,更何况现在已离休多年了。希望你安心本职工作,在现有岗位上努力多做贡献。”私信不用公用信纸的朴素信函原件如下:
于凌宇同志进京工作后,王鹤峰同志还多次谆谆嘱咐他:在工作上一定要少说多做,勤政廉洁,尽己所能为国家奉献才智,莫负党和人民多年的培养和厚望。并嘱咐于凌宇,千万不要找他的老战友或老部下及其晚辈,办任何私事。
王鹤峰同志对家乡人民充满深情,在他在职工作时,曾几度安排,想到河南、到濮阳看望家乡人民,感受家乡巨变,皆因中央临时安排的紧急重要工作未能成行。
离休后,由于身体原因,也终未随愿。他曾多次嘱咐于凌宇同志回家乡探亲时,要代他向家乡亲人、向家乡干部并请其向家乡人民转达问候。并嘱咐河南、濮阳前往看望他的有关领导、老战友、老部下要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报答红色老区人民支援革命成功的无限恩情。并且应家乡组织的要求,积极支持家乡河南、濮阳的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工作,为传承家乡红色基因,弘扬家乡红色精神,激励家乡开拓前进尽心竭力。
他曾深情地对于凌宇同志讲,濮阳是红色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先驱为创建新中国流血牺牲,你舅舅王绪鸿就是其中之一,是一位非常英勇的八路军烈士。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与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家乡科技、教育、经济还相当落后,而要改变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人才,如有可能,希望你能以各种方式支援家乡建设。于凌宇同志正是基于此因,后来成为濮阳市委市政府引进的高层次科教领军人才,调任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科研处长兼院高教研究所所长、院科协副主席、政法系党总支书记,三级教授。
于凌宇教授是中国科协院士专家报告团著名专家,国家教育部信息化专家,国家工信部《新型工业化》杂志副主编,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河南省十大杰出科技新闻人物,濮阳市应急管理专家,濮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濮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濮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濮阳市最美读书人。
为“振兴中华,造福人类”而读书学习,是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他阅读范围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门类。
他在读书学习中,善于深入研究,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学以致用。在国际性、全国性、省、市级学术会议、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主编或参编技术经济管理专著60多部,获国家、省、市级成果、专利40多项,担任国际性、全国性、省、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高级学术职务30多个。
他在大学读书时撰写的万字科技论文《奋攀科技群峰 征服浩瀚宇宙》,经全国著名教育家、时任华中科大党委书记兼校长朱九思批示,印发全校师生参阅;他在国家信息产业部工作期间,所主编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腾飞》一书,由中央领导题词,部领导题写书名,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他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主持科研工作期间,为学院提升科研学术水平,获得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防控新冠疫情期间,他作为应急管理专家,为濮阳市委、市政府积极提供科技抗疫对策,受到各级领导好评,国家、省、市、县、著名高校等各级各类权威新闻媒体,对其优秀事迹多次进行了宣传报道;在濮阳市党史、地方史研究工作中,他对濮阳籍革命家、共和国老英雄事迹深入研究,撰写的革命文献,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各类权威新闻媒体上发布,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他为濮阳在新时代推进强市战略提出的《全力打造濮阳“中国世界双第一”金名片的建议》,在市委濮阳网发布,受到市委、市政府、市文广旅体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和好评;他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创作的《神州天地颂—敬献我党百年华诞》诗作,获国家、省、市权威媒体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
于凌宇教授出生于革命世家,堪称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其父亲于海云,是一位具有七十多年党龄,被中共河南省委命名的“共和国老英雄”和“中原先锋”,近年来相继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荣誉奖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荣誉奖章”、“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光荣在党五十年荣誉奖章”。革命老人于海云为开创和保卫新中国,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曾参加过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战役,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金城防御作战、秋季战术性反击、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作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于海云任志愿军三兵团12军31师医疗队长。该部队是一支中外闻名、英勇善战、战功卓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刘邓主力英雄部队,南朝鲜军方曾评论说:“中共第12军享有精锐部队之称,具有攻防全面作战能力。”
整个上甘岭战役自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平均每天击退敌人20多次冲锋,战斗激烈程度世所罕见,炮火密度超过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高水平。炮火最多时,一天就对我军阵地发射30多万发炮弹,炮火频率达到每秒6发,炮火密度达到每平方米76发。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2米,两座高地表面上的战斗工事全部被被毁,草木被打光,山石炸成粉末,高地土石被炸松1-2米,人走在上面如陷沼泽。在上甘岭阵地上,随手抓起一把土,就数出了32颗弹片,可谓弹片、铁屑过半;在一面不到2平方米的军旗上,打穿了381个弹孔;在一截不到一米的树干上,打入了100多个弹头和弹片;在整个3.7平方公里的山地上,尸横遍野,骨肉横飞,浸透鲜血。战场上空,火光冲天,炮声轰鸣,硝烟弥漫,尘土飞扬,昏天黑地。许多战士被惊天动地的炮声活活震死或震聋。
在上甘岭战役中,于海云所在的部队,涌现出了电视剧《英雄儿女》中手持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主人公王成的原型—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12军31师91团8连英雄战士王万成;孤身奋战,一天打退敌军40多次进攻,歼敌280余人,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奇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12军31师91团孤胆英雄战士,荣获特等功、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胡修道等一大批全国闻名的战斗英雄;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的前敌总指挥12军副军长李德生,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
由于该部队在上甘岭战役中浴血奋战,功勋卓著,1952年12月6日《人民日报》一版,以《志愿军某部在上甘岭创光辉战例》为题,向全国军民表彰了他们的英雄事迹。
其外祖父王鹤峰(1911--1999),系河南省濮阳县梁庄乡王枣林村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无产阶级革命家。
王鹤峰于1930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八路军决死一纵队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太岳区革命根据地党委书记兼晋冀鲁豫军区所属太岳军区政委、晋冀鲁豫军区太岳纵队政委,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野战军第八纵队政委,华北军区所属太岳军区政委,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临时教务处主任、北京市委委员兼组织部副部长,中央军委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国家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兼中央军委铁道兵团政治部主任,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兼工业部长(当时为中央直辖市),黑龙江省委书记,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驻中共中央东北局监察组长,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
王鹤峰系中共七大、八大代表。他无论在推翻旧社会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新中国的火红岁月,都为党和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革命战争年代,王鹤峰与薄一波(后国务院副总理、中顾委常务副主任)、陈赓(后大将、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委员)等创建和领导了山西牺盟会、山西新军抗敌决死队、太岳革命根据地、太岳军区和太岳纵队,参与指挥并率部参加了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上党战役”和“沁源围困战”等重大战役。
抗日年战争时期,王鹤峰领导太岳革命根据地和太岳军区开展自力更生的大生产运动,措施得力,成绩显著,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充分肯定。
解放战争时期,王鹤峰与陈赓指挥四纵集中主力各个歼敌的创造性战法,受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高度重视,面向全军普及推广。
建国之初,王鹤峰与彭真(后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后元帅、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等作为开国之际北京首届市委领导,为中共在北京建立国都,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不但从国民党手中顺利接管了北京,而且为全国各省市顺利接管政权创造了成功经验,受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高度评价。
王鹤峰与滕代远(曾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后上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作为中央军委铁道部、国家铁道部和中央军委铁道兵团主要领导,像朱德同志所赞誉的那样,把铁道兵建成了“人民铁军”,为党中央从西柏坡乘火车进京举行开国大典,为毛泽东乘专列出访苏联,为抗美援朝战争组建铁道部队,建立钢铁运输线,夺取新中国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五大书记的感谢与赞扬。
在革命建设时期,为建设被毛泽东称之为共和国“长子城市”的哈尔滨市(50年代为中央直辖市),振兴共和国的“工业基地”黑龙江省,艰辛探索,创新性地总结提出并成功实践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新中国工业企业管理模式,并被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正式命名为中外闻名的“鞍钢宪法”。
在中央监察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期间,他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在审理重大案件,维护党的纪律,主持正义,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反对腐败,端正党风,建立规章制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广大监察纪检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称赞。
为了有力促进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他率先垂范,主动退出领导岗位的高风亮节,受到全党好评和致敬。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学习党史国史,品读红色家书,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家国精神,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追忆其献身祖国,勤廉为民,严以律己,严格要求家人的革命品质,对于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拼搏奋斗,推进强国梦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异常深远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