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丨辅导员 我们爱你有理由
发布时间:2019.04.16

来源:宣传部 编辑:潘梓萌 浏览次数:

■本版内容由学工处提供。


有时是“家长”,有时是“小伙伴”,他们事无巨细,关心着学生的成长,成为了许多人校园生活中最温暖的回忆。


♫曹金梅(船海学院,“导龄”9年)


宣言: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010年10月,还在读大四的曹金梅通过选拔,成为了船海学院的一名“2+3”辅导员,负责大四学生的就业和资助工作。谈到当时的选择,曹金梅回忆说:“我们年级大二、大三连续两年缺辅导员,学风、凝聚力和精神面貌都比其他年级差,学业困难学生多,很多人都陷入迷茫焦虑。这让我意识到辅导员的重要性,加之从小就有做老师的梦想,所以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作出了选择。”


成为辅导员后的曹金梅将“毕业率100%”“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领军人才”和“让每个学生有满意的毕业去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她梳理思路、制定计划、辛勤耕耘。


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在工作中经常与学生谈心谈话,不定期查课查寝,在每学期初和挂科学生约谈……在探讨工作方案、举办活动、实习实践时,经常能看到曹金梅的身影。为了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的问题,她有时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曹金梅陪伴2011级的同学们走过了四个春夏秋冬。毕业时,2011级学生的按时毕业率100%,在党团建设、科技创新和文体活动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陈世英(光电信息学院,“导龄”7年)


宣言:与学生一路同伴



2017年暑假,陈世英灵光一闪,建立了研究生家长群。作为光电信息学院的研究生辅导员,他需要负责1000多名研究生的学生工作,平时的工作并不轻松。有人说,研究生事务已经够多了,建立家长群还忙得过来吗?学生也问他:“陈导,我们都这么大了,还联系家长干吗?”


其实,陈世英的想法很简单,他只是希望能够搭建一个平台,展示学校与学院,让家长们对研究生的日常生活有所了解,同时也能在群里与其他家长多多交流。信息了解得多,家长对孩子就放心。


建立家长群后,陈世英经常将学校、学院的发展动态在群里推送,有时还会拉上德育助理和家长聊一聊。家长们想了解自家孩子的近况,也能及时在群里得到回复。家长群成了一个展示窗口。这个展示窗使家长更加了解学院,提升了学院在家长心中的形象,也塑造了“学在光电”“学在华中大”的品牌。陈世英说,家庭、学校、学生应该是一个共同体,在平时工作中多与家长及时沟通,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


一段时间后,学生们都理解了陈导的“苦心”,主动将自己的父母拉进群。“现在,家长群里每天都热闹非凡。”陈世英笑着说。


丁卉(第一临床学院,“导龄”6年)


宣言:爱才能成就教育



“教之本在于师,师之本在于爱,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什么是师爱?是保姆式全管?姐姐式关心?哥们式打成一片?还是严师式激励?”丁卉说,自己其实一直在摸索。


2013年,刚出校门的丁卉身上还带着浓厚的学生气。第一批学生中,甚至有一些比她年龄还大。第一次班会时,她在台上讲院规“每学期末要给家长寄送成绩单”,台下一名学生当即质疑:“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小学生式的管理?这不是侵犯我们的隐私权吗?”台上的她万万没有预料到这一突发状况,窘迫而又不知如何辩驳。


吃一堑长一智,丁卉迅速反思问题,开始研究如何智慧地与学生相处,将冲突化解在萌芽中。6年来,她耐心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那就是“多交流,早日拉近距离;多相处,争取学生信任;多聆听,解决学生困难”。如今的丁卉已经成长为有经验的辅导员,成功帮扶十余名学业困难、经济困难、情感问题、心理障碍、家庭问题等特殊学生走出阴霾,迈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丁卉说:“何其有幸,我们赶上了新时代,现在服务于医疗、教育这两项基础民生工程。”寒来暑往,花开花落,怀着一颗育人的心,丁卉坚持用爱来成就教育。


姜波(光电信息学院,“导龄”7年)


宣言: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是姜波在学生工作中的最大心愿。通过多年工作经验,姜波在如何“不少人”上颇有心得:“大学每个阶段都有主要任务。决定大学各阶段任务能否完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业。如果学业上出了问题,就会引发学生们在自我认同、亲子关系上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小王是一名来自海南的学生,刚入校时他时常感到迷茫。大一上学期,小王挂了3门课程。姜波了解情况后,马上找到他,就大学学习和自身发展规划等问题与他深入谈心。小王转变了思想,但是由于知识基础薄弱,到大二时,他不及格的科目达到了16门,学院一度下达了劝退通知。小王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知所措。“只要你不放弃,我们就会一直尽全力帮助你,总有希望!”姜波始终不愿放弃,一遍一遍地鼓励着他。


为了帮助小王顺利毕业,姜波组织了数十次学习问诊,发动小王家人提供全方位支持,还邀请辅导员们来多对一辅导……大三时,小王通过补考重修通过近20门课程,如期毕业已不是问题。“如今的小王越来越自信了,还加入了校就业中心的助理团队。”姜波欣慰地露出了笑容。


李芳芳(外国语学院,“导龄”4年)


宣言:做学生的知心姐姐



和很多辅导员一样,李芳芳把“做学生的知心姐姐”作为自己的目标。她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必须耐心倾听,才能深入学生内心。”李芳芳带的学生大都是千禧年前后出生。她深知千禧一代是网络一代,从小就知道得多,想法也多。在学生工作中,做好他们的思想引领就要用新思维、新方法。


打铁还需自身硬,放之四海皆通的道理就是以身垂范。李芳芳决心从研读书籍、文件做起。平时一闲下来,她就开始给自己“充电”,书单上列了《毛泽东传》《中国为什么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一系列书籍。她深知只有充好电,才能顺利与学生“PK”。


果然,在一次谈话中,学生和她谈论起思想话题。李芳芳有备无患,与学生你来我往,很快一个下午就过去了。谈话后来,学生认可了李芳芳的观点,并对李芳芳扎实的知识功底钦佩不已。润物细无声,李芳芳慢慢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又红又专的芳姐”形象。


在李芳芳正气作风的带领下,她的学生们也积极向上,屡创佳绩。2018年,法语1601获得优秀团支部标兵,成为老师们口中“带过的最好的班级”。


李智(能源学院,“导龄”7年)


宣言:一步一步好好干



回想刚刚来到能源学院的时候,李智笑着说她很珍惜那段“干事创业”的时光。作为一个学了7年管理学,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女孩子,李智突然来到了男女比例达到7:1的能源学院,“画风”剧烈转变让她有些迷茫。一个人面对800余名工科硕博生,她感到工作无从下手:“学生的科研项目我不懂,学生的日常谈资我也接不上。当时我真的很苦恼。”一番思考之后,李智在心里坚定了想法:“一步一步好好干。”


不懂就来了解,不会就去学习。李智化身一名“学生”,开始“走家串户”。从煤燃烧到东二楼,从紫崧到西六舍,学院网站、老师办公室、学生宿舍楼成了她那一年工作的主阵地。5个专业方向、30多个课题组、100多位导师,李智四处“打探情报”。掌握一手信息,整理出的汇总表到现在依旧是她的“得意之作”。


李智的忙碌没有白费。“有事找智姐”逐渐成了能源学院学生们的口头禅。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迷茫还是困惑,在和李智交流后,学生们都觉得好像什么事都“问题不大”,可以解决。7年的工作积累中,学生们向李智分享自己的烦恼困惑,李智也向他们分享着自己的经验与感悟。学生们都认为,“有事找智姐,靠谱”。


罗迪(能源学院,“导龄”4年)


宣言:与学生一起成长



罗迪认为,辅导员与学生是成长共同体,与学生学在一起、干在一起、成长在一起是辅导员岗位的显著特点。为此,他设计了一套针对学生成长的“点·线·面”指导策略:即“成长难题重点突破,成长要素线条管理,成长效果全面提升”,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2017年底,一位因学业、家庭等因素多次延长学制的同学受到了罗迪的“关照”。罗迪根据学生情况制定了“突破家庭矛盾、配对学业支持、辅助艺术熏陶”的具体策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生脱离开始的迷茫、焦虑、厌学,现在已经全身心投入学习,课程基本赶上进度,暑期还随团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并登台演出。


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罗迪也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他组织实施学院人文艺术素养提升工程,以“五个一”为基本内容,即阅读一本书籍、参加一次艺术体验、坚持一项兴趣爱好、参加一次舞台表演、建设一个合唱团。经过两年多的实施,“五个一”初见成效,学院合唱团于2018年暑假,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参加科学与艺术课程,举办合唱交流演出。


在工作中从平凡小事做起,罗迪一点一滴地帮助提高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同时,他也在探究育人的规律,提升育人能力。罗迪说,自己在和学生一起成长。


潘欣(电信学院,“导龄”4年)


宣言: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身边



在工作中,潘欣把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身边作为准则。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她。她说:“辅导员是干出来的,是坚持下来的。”


在潘欣看来,学生工作是全天候的,没有上下班之分,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休息日。为此,她将自己的手机号、办公电话、邮箱对全体学生及家长公布。哪怕是深夜、午休或周末,潘欣也不介意接到学生或者家长的电话。


一天夜里3点,潘欣被短信铃声惊醒。屏幕上,痛苦、崩溃、难受等字眼不断跳出,让她瞬间睡意全无。发短信的是大三女生小姚,因受两名室友的恋爱观影响,她的心理受到冲击,感到痛苦,开始迷惑,成绩也直线下滑。寝室问题、情感问题、心理问题三交叉,潘欣面临着难题。她整理思路,定下“既要心理疏导交流感情,又要直面问题交锋思想”的策略,及时与小姚的室友谈心谈话,也对小姚的寝室进行了重新调整。潘欣还多次与小姚谈心,时刻关注她的心理动态。一段时间后,小姚渐渐走出了阴影,变得积极开朗,目前已经顺利在国外读研。


像陪伴小姚一样,潘欣迎来送走了一个个学生。潘欣深爱着她的“娃娃们”,她说:“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就像每朵花有着不同的花期。”


夏曼曼(生命学院,“导龄”6年)


宣言:做学生的贴心人



那是一个周五,晚上6点半,夏曼曼收到了一则消息:“曼曼导,您来吗?我有点紧张。”看着对话框里的留言,夏曼曼立即放下手里正在赶的材料,奔至学校统战知识竞赛现场。她的学生正在参赛,一位学生有些紧张,希望夏曼曼能陪着他们。


比赛结束后,结果不尽如人意,为鼓励参赛学生,夏曼曼带着他们到餐厅边吃边聊。谈笑间,同学们的眉头舒展开来。这时有学生说:“看到曼曼导气喘吁吁地来到现场时,真的很惊喜也很感动,我的辅导员能专门过来陪我们比赛,感觉更有信心了。”这句话让夏曼曼倍感温暖,她直到今天都记得当时心里的感动。


陪学生参赛只是夏曼曼日常工作中的一件小事,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夏曼曼居住在学生社区,时常出现在教学楼、寝室、操场、食堂等地,她希望能在第一线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态,全方位陪伴学生成长。做专职辅导员的第四个年头,夏曼曼已经陪伴许多学生度过了大学生涯。她的付出也取得令人欣慰的结果:2018年度9个班级获评校“优良学风班”称号,较上一年度增长50%;年级13个宿舍获评校“优秀寝室”荣誉称号,占全院获奖总数的52%,2个宿舍同时获得校“标兵寝室”荣誉称号。


赵连宜(同济医院,“导龄”4年)


宣言:有问题随时来找我



“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你们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来找我,千万别不好意思。”赵连宜经常对学生说这句话。


从一名研究生转变为研究生辅导员,赵连宜很快适应了新身份。他和学生年龄相仿,没有老师的架子和严肃感,让学生倍感亲切,像邻居大哥哥一样。很快,学生们给他起的昵称“赵哥”就传开了。


作为辅导员,赵连宜在日常工作中关心研究生思想动态,注意引导研究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每一个来同济学习的研究生,赵连宜都要带领他们参观同济医院院史馆。他希望能够通过校史,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不仅如此,赵连宜也十分注重发展党员。有一位研究生在入学两年的时间里,每天都在班级群里为大家播报天气预报,热心为大家解答问题。赵连宜了解到他还不是党员,于是找该生谈话,希望他能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服务大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后来,那位研究生主动申请,终于在研三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4年的工作,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赵连宜始终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引导方式,将医德教育作为培养全面合格的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