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生理学》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功能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到整体等不同水平研究机体的功能、产生功能的相关机制,及其功能活动间的关系和调节因素等。本课程主要面向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口腔、中西医、影像、法医、预防、基础医学、护理等)的学生开设,是基础医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学习生理学有助于医学生更好地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理改变,更好地理解药物作用的靶点和治疗机制,最终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开展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课程负责人及团队
课程团队负责人席姣娅教授
席姣娅,《生理学》课程责任教授,主编、副主编包括“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生理学》(科学出版社)等4部教材,参编《Human Physiology》等多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教研项目7项,含中华医学会和省级项目各1项,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等杂志发表教学论文5篇。曾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教学竞赛一等奖和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多项。2019年受聘为校“华中卓越学者(教学)”。
《生理学》教学团队获评学校“巾帼建功岗”,主要成员共14人,含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均具有博士学位。成员中有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1人、湖北省生理学学会常务理事3人和秘书长;武汉市生理学会理事长和秘书长等。团队成员师德高尚、教学业务技能精湛。课程负责人席姣娅教授先后获学校“十佳女职工”“三育人积极分子”;团队多人次获得教学质量和教学竞赛一等奖、二等奖、我最喜爱的教师班主任和优秀班主任等称号,深受学生和同行的好评和认可。
团队成员潜心教学,积极参与教改立项工作,2014年以来共获批包括中华医学会、湖北省级和校级在内的共10项教学研究项目,教研成果获批1项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近5年来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教学论文7篇。
课程建设理念与举措
本课程自2014年起,依托多项省级和校级教研项目,以中西医临床专业为试点,探索教学内容和模式的研究与改革。结合师生反馈和督导专家建议,该课程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在医科各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将参与式教学、Sandwich、翻转课堂、CBL等教学法引入课堂,加强学习能力培养和临床思维培养,逐渐形成了以结果为导向、融合多种教学活动的混合式互动课堂,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并逐步建成系统的教案库,包括Sandwich教案、PBL教案、参与式教学教案、CBL教案、翻转课堂教案等。2017年起,课程尝试用“微助教”“学习通”辅助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评价,2019年起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该课程逐渐构建了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多维度”的教学和评价体系,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获2021年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本课程亦将“以学生为中心”线下实践经验运用于MOOC建设、运行和管理,《生理学》MOOC已连续开设八期,学员累计超12万人次。
混合式授课(以临床医学5年制《生理学》为例)
教学信息平台多元化
在“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团队采取专家培训、同行研讨和学生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培训-应用-研讨-再应用”的长效师资培养机制。近五年,课程团队参加校内外教学培训累计140余人次,建成了具有较高教学研究水平和创新精神的团队。
团队教师参加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
课程建设与推广应用
在席姣娅教授和课程团队成员的齐心协作下,《生理学》于2008年获批湖北省精品课程,2015年获批校责任教授课程和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8年《生理学》获批校级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9月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是目前国内选课人数最多的、评分最高的《生理学》MOOC,被27所兄弟院校引用为SPOC源课程。2020年,课程团队分别在全国生理教学峰会和IUPS国际生理学教学研讨会上做特邀报告,和国内外同行共同推进后疫情时代MOOC建设和运行质量。2023年4月,《生理学》获批国家一流本科线上课程。
《生理学》慕课网址为: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HUST-12063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