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助推管理科学繁荣发展
发布时间:2023.01.05

来源:管理学院 编辑:张雯怡 浏览次数:

■通讯员 黄娟娟


获批5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资助,获批经费超750万,创历史新高……近日,管理学院捷报频传,2022年度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实现了数量和质量“双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在本年度斩获4个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居全国前列,获历史性突破。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称国自然)重点项目1项(常亚平);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下称国社科)2项(杨治、高勇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专项项目1项(鲍玉昆)。


管理学院院长杨治表示,此次项目“大丰收”对学科发展具积极意义,“打破了承担国家重大课题“文不如工”的刻板印象,说明响应国家战略需求,“软科”也能“打硬仗”,在重大重点项目上发挥重要作用。”


锚定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之大者”


“国字头”项目是一个学院科研实力的标志性体现。近五年,管理学院共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8个。其中包括国自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国自然重大项目1项(合作),国自然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国自然重点项目7项,国自然重点类专项1项,国社科重大项目4项,国社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1项。


高水平成果“井喷式”迸发,离不开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学院的全面部署。管理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殷殷嘱托,始终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己任,倡导管理研究“胸怀天下”,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之大者”,锚定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前沿科学问题,紧扣学校“十四五”规划,全面布局、积极谋划、精耕细作,厚积薄发。


——以“双链”促创新。“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我们的研究更要立足于我们国家的情况,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快速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研究就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业界,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空白,亟待填补。”谈到获批国社科重大项目的“双链”协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培育路径与治理体系研究”课题,杨治表示,该项目旨在响应总书记提出的“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通过提升产业的强竞争力、高附加值,激发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促进成果转化,探索中国式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新模式。研究成果将服务于包括武汉在内的重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培育治理,补足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短板,为加快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以“两专”探融通。新冠疫情连续冲击、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城市人口高度密集、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能源短缺经济下行……这些问题给城市能源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挑战。管理学院教授鲍玉昆获批课题为“面向安全韧性与双碳目标的城市综合能源系统管理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的国自然重点类专项项目,该项目旨在面向近年来国际国内能源供需失衡形势,将“双碳”目标与“城市安全韧性”提升相结合,运用智慧城市计算技术治理城市能源系统,推进城市能源系统的清洁低碳转型、构建城市级碳中和解决方案。“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需要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与创新,实现“专业”和“专门”的融通。”鲍玉昆表示,教师在立足自身“专业”研究普适性问题的同时,需要在一两个行业或产业“专门”深入研究,“两专”融合,才能产研互促,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提升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


推进学科交叉,开展有组织创新


以“建设国内一流管理学院”为目标,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学科发展,牢牢把握“六大发展战略”,以项目管理为抓手,做优做强特色学科。对于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学院在立项管理抓动员,结项管理抓质量,成果管理抓影响,团队管理抓成长,交叉管理抓新生。不断提升科研引领力、组织力、策划力、服务力,聚焦科研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科学性,做到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盘活存量与引入增量相结合,激发数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


——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管理学院立足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突出科技强国战略”,依托管理学科特色,结合学校理工强势背景,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尝试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双碳管理、乡村振兴、生命健康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引领研究范式创新,打造管理科学研究高地。“深入做好学科交叉,有利于做大做强我们的优势学科,突出我们的特色学科,更好的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需求。”杨治表示,管理学院与电气学院深入进行学科交叉,连续获批两项200万以上的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就是学院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交叉融合尝试的一次重要突破。


“要倡导年轻教师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为科研需求,勇于尝试跨越学院和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是管理科学发展的充要条件。”管理学院教授王红卫对于项目管理经验丰富,他以获批国自然重点项目的“面向复杂管理任务的智能规划方法——航天器任务规划”为例,谈到项目依托中国航天“十四五”规划重点,针对“探测器”和“空间站”的复杂管理任务进行智能规划,解决目前国内航天器任务规划高度依赖人工经验、国内研究起步晚理论少、西方国家技术封锁等“卡脖子”问题。善下“先手棋”,能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国家蓝图需要科研群体面向顶层设计,善于跨界、破茧来绘制。


——深入贯彻落实“有组织科研”。组织群体“谋大事”。管理学院依托“双一流建设”管理与传播学科群的骨干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与系统工程组建由工程院院士丁烈云牵头的管理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支撑由长江学者特聘、长江学者青年、国家杰青、国家优青、新世纪人才等科研骨干组成的创新群体,致力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智能物流、系统安全、工程建造平台等方面研究,成果应用于华为、沃尔玛、武汉地铁、两湖隧道等重要场景。主持该国自然创新研究群体的教授王红卫表示,创新群体由院士牵头、骨干带领、青年加入,吸纳15位中青年教师和博士共同开展“有组织科研”,近三年来发表UTD期刊论文9篇,获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成果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2项。


申报管理“传帮带”。在项目申报管理方面,学院强调组织行为,上下协同打造“基金申请帮扶计划”,实现申报周期全覆盖,调动全院资源传帮带。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开展项目进展汇报研讨、集合校内外专家项目牵引等方式,在项目申请前期积极部署,全面动员;项目申请中期全程指导,协助把关;项目申请后期总结复盘,经验分享。学院聚焦四大场景,通过学科交叉,在大数据、双碳管理、乡村振兴、生命健康领域积极探索管理科学问题,帮助教师将管理理论和工具应用到国家关心的经济、社会、文化场景,构建中国管理理论,讲好中国故事。


创建人才特区,构筑强院之本


高水平成果产出离不开高水平师资力量。学院多措并举,以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构筑强院之本,为科研成果的产出打下坚实基础。目前,管理学院拥有国家级人才9人,省级人才12人,市级人才1人。


2022年管理学院建设实施“人才特区”计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学院先后制定出台《管理学院“人才特区”实施办法(试行)》、《管理学院学术人才全过程支持办法》、《管理学院国家杰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后备人选培育基地管理办法》等文件,按照“精准引进、整体培养、重点培育”同步并行,开展了“定位、分类、考核、薪酬”四位一体的分类发展改革。


——围绕学科发展精准引进。依据两个学科布局和发展阶段,制定引进计划和标准,鼓励“走出去,请进来”。各系对人才进行面试和评估,提出引进意见,学院人事工作负责人围绕学科发展、人才定位与系主任充分沟通,召开教授委员会进行再次把关,确保引进优质人才。实施年薪制、定制岗。对于重点引进人才,实行“一人一策”,充分尊重人才意愿,给予自主权和主动权。


——设立教师发展中心整体培养。提供“问教向学”沙龙交流平台,打造“名师指路”系列讲座,开展“百森体验式教学法”系列培训,推动“校友进课堂”、“学生进企业”等一系列“校友+”活动,为中青年教师职业规划提供指导,技能培训提供平台,打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教师终身学习。教师发展中心在推进产教融合,教学竞赛获奖、教学案例开发、教改论文发表方面成绩显著,即将出版由27位教师共同编写的《管理学类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设计与导引》,5位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竞赛中名次优异,17篇案例分别入选毅伟、百优、MBA和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案例库,获批省级一流课程2项。


——实施政策倾斜重点培养。支持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优秀青年学术、教学骨干,作为国家级人才项目以及教学名师的储备人才。在职称评定、奖励申报、研究生指标等方向给予政策倾斜,增强高层次人才对学院的认同。管理学院坚持“同台竞技、多轨并行”的18luck新利电竞 建设机制,持续推进“引育并举”,启动代表性成果评价改革,使得学院各项人才指标快速增长。


科研成果频出,学科建设稳步发展,人才队伍活力四射。如今的管理学院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办学质量显著增强,社会声誉明显提高。站在党的二十大新的历史起点和建校70周年新的发展起点,学院以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管理学院为目标,继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助推管理科学繁荣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