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赵一诺 文芳)12月26日下午,启明学院2020级跨学科联合实验班新生研讨课“科学思维与研究方法”学习成果汇报会在亮胜楼学术报告厅举行。
启明学院副院长黄刚、教学团队负责人余龙江教授以及来自光电信息学院、生命学院、机械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等5个院系的任课教师,参与研讨课程的实验班120余名同学参加了汇报会。汇报会由研究生院副院长余龙江教授主持。
汇报会开始,黄刚表示这门课程通过多学科资源的集聚,推动了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线上的贯通,最终实现覆盖全体学生,同时希望实验班的学生要有荣誉感,珍惜机会,期待同学们充分利用启明学院的资源,将好的项目持续做下去。
汇报会上,来自4个研讨群的8个代表小组进行了聚焦智能医疗、脑机接口、智能机械、智能建造四个主题的精彩汇报,创新的思想迸溅出智慧的火花,现场提问和讨论气氛火热。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智能医疗相关的研究课题具有人性化,服务化的显著特征。“智能轮椅床”课题小组通过增设动态感知系统和智能语音助手等模块,对市场上的轮椅床进行创意性改进,旨在为残疾和瘫痪患者带来更多福音;而关注帕金森患者的“深脑刺激模拟医疗系统”课题小组,致力于探索MR混合现实技术在深脑刺激手术场景的实地应用,以加大尖端技术介入力度,确保高难度手术有条不紊地推进。
智能医疗组的汇报暂告一段落后,与会同学踊跃提问,汇报组成员逐一解答。针对组员的对研究课题的进一步阐释,余龙江提出了深究疾病病因,制作更具针对性方案的宝贵建议。
“意念成像”课题小组尝试以“率先生成外貌特征数据库”的新思路,替代固有的色彩填充样本,运用脑机接口技术完成准确度比较理想的意念成像。该组的灵感源自一位残疾艺术家的绘画梦想,引起了在场同学、教师的广泛兴趣。 “妈妈的怀抱”小组着眼于焦虑群体日益庞大的社会现象,力图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评估人脑信息,运用脑机接口技术进行神经反馈训练和输入调节信号,为情绪低落人群提供个性化安慰方案。该组汇报获赞角度新颖,具有现实意义,且有可靠的实验数据依托。
大国工匠,精益求精。智能机械的研究对象,可如蜘蛛小巧,也可纵目远望,远至北半球的汪洋。“基于多机协同的仿生蛛型救灾机器人”课题小组勇涉仿生和云平台两大热门领域,从材料和驱动系统两方面入手,结合理论分析和科学实验两种途径加以论证,打造了适应性强、有量产条件的蛛型救灾机器人。丁明跃教授盛赞该组科研视野广阔,并认为应当考虑超声、脉搏等技术相对成熟的生命探测仪。“北极水域智能航船系统”课题小组深度结合国家“冰上丝绸之路”战略,为未来可能实现的中欧经北极通航制定了全方位,高精度的导航和监测系统。尤其针对北极敏感的生态环境,打造了船舶尾轴和液压机的综合保修措施,有效控制环境风险。
智能建造汇报小组成功掌握现实基础和未来设想间的平衡点。“建造机器人”课题小组为增加现有工地机器人的适应性,在智能化时代反其道而行之,试图通过基础化一款机器人的局部设计,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安全指数,并由实验论证该方案的可行性。“绿色房屋的雨水利用”课题小组贯彻环保理念,设想了屋顶多层化设计、生物聚合材料滤水、“零成本”循环水系统,分别讨论和改善了现行技术在集水、滤水和利用水方面的浪费问题。
下午5:30左右,8个代表小组全部汇报完毕。在场同学意犹未尽,仍互相研讨交流。每组汇报结束,院系指导教师为他们颁发“优秀报告获得者”的证书,以资鼓励。
会议最后,王书亭教授、都建颖教授代表全体参与课程的教师致总结词。王书亭首先祝贺本次新生研讨课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进而回顾了疫情期间开课的不易,表扬同学们珍惜机会,加倍努力,研究技术接轨前沿,研究方向贴近实际。他表示,汇报会上,同学们流畅表达,展现自信台风,获得了进步与成长。都建颖肯定了同学们专注科研的态度,鼓励大家“Keep calm and carry on!”
“科学思维与研究方法”是启明学院在跨学科联合实验班推出的一门新生研讨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养成突破传统范式的科学创新思维,在多学科交叉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该课程与英语教学结合,强化了学生交流、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教学团队由不同院系的知名教授组成,面向光电卓越、机械卓越、生医卓越、土木卓越四个专业实验班同学组成的讨论小组,阵容强大。
“科学思维与研究方法新生”研讨课已连续实施8年,教学成效显著,受到历届学生的欢迎,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已辐射到光电信息学院、生命学院、机械学院等其他类实验班课堂。启明学院将继续实施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题、以问题、项目等为驱动,开展跨学科协同学习、研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