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通讯员 余锁湘)12月14日晚,第2505期人文讲座于线上线下同时举行。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优博论文奖及教育部社科成果奖获得者、北京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带头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李小龙教授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读法—以《三国演义》为例”的讲座。
讲座一开始,李小龙教授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小说的处境出发,向同学们介绍了经典小说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中国古代小说被正式的文化空间摒弃的,但是由于小说在群众中传递的广泛性,所以它也是当时上下阶层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它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构造为人民群众树立榜样性的作用。因而他称小说为“文化的血液”。
李小龙教授极力称赞《三国演义》的经典性。他称《三国演义》是群体的智慧,从《三国志》后经过几百年无数人的点校诠释才在罗贯中手中写成了《三国演义》,再经过历代说书人与校书人的渲染与润色,才渐渐成为了我们手中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经典的《三国演义》。他指出这体现出中西文化的不同,相比西方重视新颖化、个人的开创性,中国重视的是经典性、群体共同的智慧。
走进《三国演义》,李小龙教授生动讲述了关羽秉烛夜读的故事,他以此为引告诉同学们“必须清楚了解文献知识,才有合理理解作品的可能”。其次,他从徐庶的故事说明了《三国演义》的“七实三虚”的部分历史史实性特征。另一方面,从思想的角度,他认为三国演义的核心思想在于儒家的仁政思想、悲剧性表达以及“仁”与“奸”的鲜明对比。在文学上,他依据《三国演义》中“据水断桥”一情节中张飞粗中有细的性格刻画诠释论证了“小说的文学性主要反映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然后,他说八卦是人的一种本能,从二乔等各种故事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八卦集,具有极强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李小龙教授指出一部深明人情世态的作品必须对读者有教化意义,这是《三国演义》的特点,也是自古以来中国小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