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通讯员 余泓烨)4月11日,第2300期人文讲座在东九教学楼C103举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刘清平从文本和案例分析出发,详细阐述了对斯密悖论的解析。
刘清平提到,斯密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他一辈子写了两部有影响力的著作,在道德哲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都有着重要地位。第一部是《道德情操论》,斯密在里面提到“人既有利己的一面,又有利他的一面,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让人具有道德情操,并且遵守不可害人的正义底线”。斯密认为,道德人要凭借利他动机来约束利己动机,才能具有道德情操,尤其是具有正义作为道德底线的消极德性。另一部《国富论》提到分工与交易的关系,市场交易构成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市场经济对社会财富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等问题,并且阐述了利己经济人预设“所有经济人都是基于理性的权衡比较追求自利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导致了斯密的标志性理念:看不见的手成为市场经济理论的论证基础,经济人本身都是自私的,但是他们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增加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两部书里不同观点的明显矛盾便导致了斯密悖论。
刘清平表示,经济学家偏向于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观点。他们认为经济学无关于道德,只能用在商言商的方式讨论经济人怎样基于利己的动机追求最大的利润。米尔顿·弗里德曼说:“原则上,经济学中并不存在价值判断。”经济学关于道德方面是价值中立的。但是斯密又说“不可害人的正义底线构成了支撑人类社会的重要支柱”。刘清平认为,经济领域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若是没有正义底线且无关道德,经济活动也就无法开展正常的运作。
刘清平提出,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交易通义”时,他自觉要表达的是“经济人只有利己动机,没有利他动机”。但是在阐释交易通义的内涵时,斯密曾三次提到互相帮助。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有利己心,是不可能实现互相帮助的结果。斯密提到的“请给我以想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这是交易的通义”,“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足以证明经济人具有斯密所不愿肯定的利他动机。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就能解开斯密悖论。但是这样做又会从根本上否定现在经济学两个基本预设——“利己经济人预设”和“看不见的手”。
刘清平认为,利己和利他的地位不同。利他是工具,利己是目的。这两种动机的地位差异恰恰以它们在经济人自觉意愿中的同时存在为前提。所以,利他的动机虽然只有工具性的意义,但它本身就内在于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中,并且与经济人的利己动机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从实然性视角看,经济人尽管不是以利他为目的的慈善人,却也不是与伦理绝缘的非道德人,而是由于兼有利己与利他动机,必然卷入人际互动的缘故,不可避免地具有或正面或负面属性的道德人。从应然性视角看,经济人要是不想沦为损人利己的缺德之人,就应当按照斯密揭示的交易通义,始终坚持以“你给我以想要的东西,我也给你以你想要的东西”的方式,从事公正、平等、诚信、互助、自由的市场经济活动。
刘清平表示,斯密已经触及到了事情的真相,但同时又让真相从手边溜走,造成了两百年来经济学理论的严重扭曲。重新解读斯密的经典论述将对当代经济学提出严峻的挑战,改写甚至颠覆它立足其上的理论基础,否定“利己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这两大预设,消除经济与道德无关的斯密悖论,使之重新回到斯密认同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来。他认为,要坚持不可害人的正义原则对经济学研究的底线效应,扭转当前主要以抽象化、形式化、定量化、数学化的“道德中立”方式探讨各种市场经济现象的研究模式,以求让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更贴近现实生活中市场经济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