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生命终结后他还是老师
发布时间:2024.04.08

来源:基础医学院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通讯员 梁偲瑾 赵伟峰 王卉


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将大半个身子倚在靠枕上,这仿佛已经用尽了他所有的力气,但他依旧坚持让自己尽量坐得端正。在与病魔的这场战斗中,身体经受了诸多的痛苦和伤害,但他的脑海却异常清醒,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还有一件大事没有完成。


他看向身边的妻子和周围的同事们,那些和他一起工作了大半辈子的朋友们,与他一样怀揣着满腔的热情,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岗位上的“战友”们,他们正在用一种庄重而又担忧的目光注视着他。


他缓缓捏起笔,被病魔折磨了许多时日的身体早已没有了多少力气,可他却毫不吝啬,凝神郑重却又颤颤巍巍,一笔一画地写下两个字——王方。这是他的名字,他这一生写过许多次,这次似乎特别艰难,却又格外认真和郑重。



  他的面前,是一份《遗体捐献志愿书》。


当最后一笔落下,他长舒了一口气,似是被病魔折磨的喘息,可又更像是一桩心事了却的痛快,他靠着高高摇起的床头,在妻子缓缓将病床摇下的咯吱声中,在周围朋友们敬重悲痛的目光里,他的思绪缓缓回到了从前,点点滴滴都眼前在浮现。


2024年2月12日王方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6岁。至此他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又以另一个特殊身份矗立在讲台上,开启了一段永不休息的“从教”之旅。


赓续奉献路,风雨夜归人


那是一个雨夜,他接到一个来自医院紧急的电话,一位自愿将遗体捐献的老人已经去世,需要他赶紧去医院办理接收手续。为了节省时间,他来不及等待单位里的车,直接开上自己的小车带着几位同事,急急忙忙地向医院赶去。


一具新遗体对医院教学和医学生是学习的宝贵机会,可对于家属来说,是切身的悲痛和哀伤,是被死亡拉开的无法割舍的情感。他无比敬重愿意捐献自己遗体的同志们,同样敬重他们的家人亲属。要知道,在遗体捐献的环节中,只有捐献者及其家属都同意,捐献程序才会顺利进行。


此时一别,就再也不复相见。当遗体被车送走,便大概率再也没有被家属探望的机会。于是,所有的亲人们都依依不舍地来道别。他朝着在场的所有人深深鞠了一躬,带着他深深的敬意和尊重。当一切手续全部齐全后已是凌晨,老人的遗体才被捐献专用车接走。


记忆戛然而止,而这样夜半起来开车去接收遗体的事情,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随处可见。不论节日与否,不管时间早晚,只要有遗体接收任务通知,便足以让他放下手上的事,驱车直奔医院。


“我虽然要离开这个世界,但还可以为医学做一点贡献。”


“当王方老师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郑重签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不禁令我想起毛泽东同志对白求恩说过的一句话: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把医学事业看作自己最崇高理想的人。”见证了王方老师签署志愿书全过程的18luck新利电竞 同济医学院解剖学系同仁回忆道。



在平凡的岗位中,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王方老师出生于1958年1月30日。1975年积极响应“知识青年下乡”的国家号召,在湖北省钟祥县(现钟祥市)工作4年,1979年回到武汉并进入解剖学系后便一心投入到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工作,为培养新一代的医学人才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然而,与大家常常接触到的老师不同,他并不直接面向学生教学,而是为大家的实验课提前进行预备工作,进行标本的制作。


大体老师的接收、局部解剖学课程开始前的提前处理、学生们在课堂上所见的清晰标本结构……他虽然没有在课堂上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却在学生学习过程的细节中处处体现出其工作的重要性:实验课中大量使用的标本和教具离不开无数像他这样无怨无悔、不辍劳作的幕后英雄。


作为技术岗位,他时时身处低温寒冷又充满福尔马林苯酚类等浓郁气体的环境里,面对的不仅仅是化学物质可能带来的伤害,更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危险进行标本的制作和处理,一干就是近四十个年头。四十年里,他积极为解剖教学和实验的后勤供给保驾护航,让老师、同学们无忧无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与学习中去。他和他的教学工作都是无言的,但四十年的坚持和奉献,王方老师让人们在他平凡的岗位见证了不平凡的标本人生。



退而不休,献给热爱一生的事业


王方老师不仅在标本制作上有所建树,更是遗体捐献工作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自2003年起,他致力于遗体捐献工作,为医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深知遗体捐献对于医学教育和科研的重要性,因此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推广这一事业,并嘱咐身后将遗体留在自己为之奋斗的地方,他是一个纯粹的人,将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医学教育事业。


王方老师将遗体捐献的工作坚持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但实际上,在2018年他就已经退休,但他退而不休,义务性地继续承担着遗体捐献的工作,为这一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余热。


同济医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收遗体捐献,当时每年收到的遗体只有个位数。近年来,随着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的宣传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遗体捐献的活动中来,这也加大了王方老师的工作量,有时凌晨三四点还要跑几个地方进行遗体接收,披星戴月,十分辛苦。他喜欢打牌,却总在电话铃响起之时,在牌友们稍带埋怨的目光中匆匆离去,久而久之,他也觉得不好意思,便戒掉了这个闲时爱好。


当遗体捐献者来咨询的时候,王方老师总是能够耐心地进行解释,并且安慰家属,工作认真、态度和蔼。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其实琐碎,但王方老师却坚持了二十年。截至去年,同济医学院连续三年每年接收的遗体捐献数量在90例以上。



与人为善,厚植人生底色


人的伟大或是体现在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中,或是体现在危险降临、刚直不阿的态度里,但是在平淡的日子里,将认真履行职责,热心帮助他人的行为变成贯穿人生的底色,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


“去找王老师,只要他能办,他都会无条件帮忙。”在形容王方老师时,与他共事的彭宣林老师这样说道。在彭老师眼中,王方老师永远是那个对谁都一视同仁,热心帮助别人的人。担心外地的同事不方便放假回家,主动帮外地的同事调班、因为家离单位比较近,节假日主动留守值班、自己有车便主动开车送同事回家,他的伟大不在于轰轰烈烈,而正在这样一点一滴的日常帮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很敬佩他,解剖学系许多老师也会追随王老师,与他一样在生命的最后选择遗体捐献。”彭老师坚定地说。


没有新闻铺天盖地的报道,没有万钟厚禄的报酬,王方老师和万千致力于遗体工作的老师一样,他们奔走在科普宣传的道路上,尊重并完成每一次遗体捐献的程序。他是一位杰出的解剖学工作者,也是一位遗体捐献事业的敬业者,他的精神感染着解剖学系的老师们,也必将打动千千万万的人们,为了医学事业的进步而努力奉献,开辟出一条欣欣向荣的华科大同济医学道路。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