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叶雨秋 戚晨 邱文婷
她是学生党建工作的服务者,也是行走乡村田野的实践者。认真负责是她的工作标签,谦逊低调是她的处事之方,劳逸结合是她的生活态度,她就是李佳佳。
李佳佳,建规学院城乡规划学2019级博士生,师从耿虹教授,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两次获校“三好研究生标兵”荣誉称号,并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研究生干部”,曾任校研究生党务中心主席。硕博期间,发表多篇期刊会议论文,主持研究生创新基金A类项目,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获国家及省级各项奖励和荣誉。并先后前往多地开展乡村规划实践,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关联。
七年党龄,努力奉献自我
2014年5月30日,是李佳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日子。七年时间里,她从本科生蜕变为博士生,对于党建方面的贡献和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探索未知,找寻热爱,是李佳佳接触党建工作的开始。华中大研究生党务中心务实和谐的氛围让她逐渐热爱上这份工作,部门部长和分管主席的悉心指导也带给她莫大的鼓励,让她在党建方面不断深入探索。
从写邀请函、组织策划到统筹全局,从处理日常事务、开展理论培训到策划实地实践,她在工作中磨砺自我,突破边界,不断成长。2019年,她接任研究生党务中心的主席,任期内带领团队开展理论时习讲堂教育活动,红色领航员训练营、党支部书记沙龙等系列研究生特色党建品牌活动,勤恳踏实做好学生党建工作的服务者。
回顾这些经历,她很感激与其一起工作的小伙伴们。她表示,在活动策划中,团队工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思想的交流碰撞会迸发出无数灵感的火花,“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做好一个品牌,肯定是要有集体共同的力量”。在她和一群人的努力之下,党务中心的活动覆盖面不断扩大,成为了学生学习党史、践行初心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通过总结过往的工作经验,李佳佳也给出了她做好党建工作的秘诀,一是热情,二是认真,三是负责。正是这三样法宝,使她能够持续推进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想要涉足这些方面的同学,她也鼓励大家要坚定自我认同,不为外界左右,大胆尝试,勇于突破。
百地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云南、湖北、贵州、河南等地的百余个乡村,都曾经留下李佳佳的足迹。从本科起就投身实践的她,在本硕博的专业学习中,积攒了丰富的实践调研经历。
通讯员 王璐瑶 摄
实践中,李佳佳通过与当地村民、手工艺人、传承人等进行深度访谈,整理文字访谈记录、收集照片影像,获得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乡村发展的规划师,她聚焦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文化、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来关注乡村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大到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小到村容村貌、基础设施、集体活动,都是李佳佳一行关注的重点。
她也是脱贫攻坚成果的见证者。在这些年,李佳佳能够感受到村子从贫困到脱贫,再到之后振兴的逐步变化。“各行各业的人都会注入自己的力量,我们就是从规划的视角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做一些事情”,李佳佳表示。
“乡村的发展变化,村民的幸福笑容,给予我坚定走向乡村的力量。”她回忆起在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南美乡拉祜族九年制学校开展的“我爱我家”小画家活动,活动要求是画出心中的家。“虽然孩子们现在都生活在现代住房内,但孩子们画的心中的家还是传统的栅片房,也是我们守护的栅片房。”
她坦言也曾遇到语言不通、访谈对象的抗拒心理等阻碍,但长期的实践让她明白,“想要真正地聊到村民心里去,可能需要我们能放下自己的身份,真切地感受他们的生活状态,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
“现在很多村子都是空心村,我们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但是我们也希望在整体规划和设置配置上发挥自身专业能力,贡献华中大人的智慧。”
一心向阳,榜样引领成长
今年读博三的李佳佳在华中大已经度过了五载春秋,她回忆起自己成长的这一路,最想感谢的人就是导师,导师在科研工作中亲力亲为、严谨负责的实干精神,在生活中的平易近人、关怀备至的长辈姿态,春风化雨地影响着她成为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人。
她还提到朋辈的互相扶持,同样支撑着她一路走来。师兄师姐对扶贫的高度责任意识和热情深深地感染她,鼓励她去接续做好乡村田野调研工作;与党务中心的伙伴们并肩奋斗的时光让她受益匪浅,也激励她去坚持推进做好党建方面工作。李佳佳在采访过程中还多次谈到,学习科研是她生活的重心,“学在华中大”的校园氛围能够感染这里的每一个人。
对学弟学妹们,她也谈了自身的一些经验心得,“如何平衡好学习科研和学生工作”在她看来至关重要,合理统筹安排时间才能兼顾好学习和工作。在科研学习上遇到困难沟通交流不可或缺,“条条大路通罗马”,试图寻找多种解决办法。在生活上则要发掘个人的热爱所在,一切都是生活的馈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她认为华中大的每一个同学都各有所长,更加自信,学会取舍,每个人终会寻到自己的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