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九思(1916-2015),原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我国著名教育家,在原华中工学院领导岗位上工作31年(1953-1984),用他的“革命之志”“新闻之眼”“教育之情”,为当时的小型工学院发展成今天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出奠基性贡献,被称为“华工之父”,“大学之本在教师、大学之路在综合、大学之源在科研、大学之魂在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至今深深影响着后继者,让18luck新利电竞
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1916年,朱九思出生在江苏扬州的一个经营布店的小商人家庭,1929年考入扬州中学,扬州中学是一所办学声誉卓著的省立中学,有很好的师资和教学设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处于危急之中,朱九思就在这种氛围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当时,他很喜欢文学,读了大量的现代文学作品,从许多进步的文学作品中,他渐渐地接收了进步的革命思想。另外,他也喜欢外语,小学就学过英文,基础比较好。上高中后又学习了日文和世界语。1935年5月,临近高中毕业时,他因参与了苏州世界语协会的一次联欢活动,被国民党县党部拘留,罪名是这个协会与共产党有联系。实际上他当时并没有参加共产党,虽然三天后释放,但这次拘留给他年轻的心灵以极大的刺激,进一步地造成他对国民党的反感。
1935年朱九思中学毕业后,朱九思的兄长说服家人资助他读大学,仅此一举,朱九思就对兄长怀有无限感激之情。当时南京是首府,离扬州又不远,沿长江和大运河坐船仅仅6个小时的路程,因此父亲建议他去南京就读国立中央大学。但是朱九思一想到会生活在由蒋介石统治的首府,他就觉得很压抑。家人让他自主选择,他最后选择了武汉大学,申请了一个主修哲学教育、辅修英语科目的学习计划。
抗日战争临近,是国家的命运所系。朱九思的忧虑始于1931年,其标志是日军侵华开始的九一八事变。他阅读了大量的西方进步文学和有关社会思想的中译本,也意识到中国为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正在一步步展开。大一时,他写了一篇思想进步的文章,却几度被保守和传统的中文老师苏雪林批评是“普罗八股”,也就是一篇无产阶级的“八股文”。但是他却被一个同学介绍给一个进步学生团体---武大革命救国团,这个组织是秘密会面商讨国家大事,同时考虑如何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尽管当时这个秘密组织和共产党没有关系,但是它却与国内其他进步组织联络密切。
1937年10月,正是朱九思读大二的时候,他收到了家里寄来的最后一封信,还有汇来的70元钱,告诉他日本已经攻到上海,不久就会打到扬州。尽管灾难逼近,但是哥哥还是鼓励他安心继续完成学业,一旦需要转移就听从学校的安排。对朱九思而言,收到这封信就预示着他的大学生涯的结束。他加入了共产党,决定申请到延安革命根据地继续学习。对于这个计划,组织上要求朱九思严守秘密,连家人都不能透露。他知道家人肯定不会同意,但是又强烈地感觉到他们会理解和支持。12月,日本军队侵入南京,几天后进驻扬州。此时,朱九思已由武汉奔赴延安。
1937年12月末,朱九思到达延安,先是在抗大学习了半年,之后留在抗大执教3个月,在这期间,他的许多亲密的朋友和同事都牺牲了。1938年12月,共产党决定在敌后根据地建两所抗大分校,一所建在临近山西省东南部,一所位于河北省山区的晋察冀革命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离北京南部只有几百公里,从北京南到河北,从天津西到大同,许多革命根据地都必经此地。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抗大副校长罗瑞卿一一念出名字,朱九思被分到了晋察冀。由于山路崎岖,他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到达晋察冀,学校所在地有着100户人家的小村庄,开始做指导员,负责指导一个队的学生,后来讲授政治教育课,两门课程分别是中国革命史和社会发展史。这里的班级规模大,村里没有足够大的房子供他们学习,100多名学生就席地而坐,更没有教科书,很多备课都需要凭记忆完成。
1942年,朱九思接到任务,到晋察冀根据地三军分区当宣传科长。这里离著名的定县不远,晏阳初就曾到这里进行过著名的农村平民教育实验,因此这个地区的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这时候,他给家里写了封信,告诉哥哥自己在河北的一所农村学校当老师,之后才得知那年父母已经双亡。
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朱九思离开部队在热河担任《冀热辽日报》副主编(后任主编)。当时的主编李锐请他来工作之初,他认为自己要忠于部队,于是李锐找到领导,说宣传工作和打仗同样重要,部队才肯让朱九思转业。之后,他被派到哈尔滨采购纸张,在那里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妻子王静,两人在1947年秋天回到热河,并于次年1月结婚。
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驻北京,朱九思在《天津日报》担任总编辑,8月,朱九思在党领导下的《新湖南报》先后担任副主编和主编,新闻工作使他大开眼界,让他用全新的方式来观察和理解世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农业热点,也包括国内和国际的视角。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他干了3年多,直到1953年1月被调到湖南省教育厅任常务副厅长。
1953年6月,他接到上级通知要调到武汉去,中南地区要在那里建一所新型工科大学,即华中工学院。一个可以证明他突出的领导和教育能力的事业正在等待着他大展拳脚。正是因为朱九思十多年的革命经历,使得他在日后主导华中工学院工作时,才能高瞻远瞩,有魄力,有能力,为今后的华中工学院由理工科学校向综合类大学的转变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朱九思对华中工学院最大的贡献是改变了它的学科结构,使其由一所单纯的工科院校向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转变。还有就是他狠抓18luck新利电竞
建设,在文革中挖掘了很多知识分子,同时又给他们提供合适的平台环境,让当时的华中工学院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群体。朱九思自己说到,“我当校长时创造性的工作主要是两件半事情:一是提出了发展的新思路,‘走综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二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半件事是植树造林。”朱九思对学校的贡献是奠基性的,把架子都搭好了,方向指明了。
朱九思的眼光、胸怀和深邃的思想,是18luck新利电竞
建设历史上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