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研究生,他不仅把论文写在学术期刊上,更立志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作为一名选调生,他放弃到大城市高薪就业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基层建设家乡;作为一名青年干部,他坚持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把家国情怀深深根植于祖国大地……每一个选择,每一步前行,他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图为王元超与村里老党员畅谈清河村发展。
王元超是18luck新利电竞
的一名毕业研究生,在校期间专业成绩年级第1,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荣获2届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年,作为云南省定向选调生回到家乡,分配到曲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作。
2018年3月以来,王元超始终坚守在国家深度贫困地区、云南省深度贫困县会泽县,先后任会泽县田坝乡清河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挂职会泽县田坝乡党委副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副大队长,坚决助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建强组织:打造扶贫特战队
田坝乡清河村属少数民族深度贫困村,经济基础薄弱,交通条件落后,基础设施短板突出,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作为第一书记,王元超深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重要性,他始终同村党总支书记精心谋划、密切配合,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统筹推进,充分调动全村党员参与扶贫、带动脱贫的积极性,着力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图为王元超组织召开院坝会宣传党的政策。
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带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认真开展“三讲三评”工作,通过宣讲群众实实在在享受的政策,引导村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扎实开展“红旗村”创建,不断激发基层组织活力,提振村组干部精气神;精心组织“七一”建党节活动,切实增强农村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先学先悟,吃透理论;用心用情,讲好故事”。王元超还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把党的创新理论讲到农村党员心里。去年“七一”,他结合自身思考跟大家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今年“七一”,他结合在疫情防控卡点连续奋战24天的经历,从抗疫斗争角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一堂堂党课,既提升了组织活力,也拉近了干群关系。
近年来,通过村党总支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清河村基层组织力有效提升,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干群关系日益融洽,工作成效逐步凸显,连续2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3次被授予“和谐稳定红旗村”。
深入群众:扑下身子扶真贫
会泽属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而地处会泽边缘的清河村,又属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可谓是“山一家、水一家”,“东一家、西一家”。王元超刚到村时,贫困发生率高达48.9%。面对这些困难,他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深入群众,扑下身子扶真贫。
图为王元超与村民拉家常了解村情民情。
访村情,察民情,识贫情。为了真正做到“户户清”,他跨过清河的沟沟坎坎,踏遍清河的村村寨寨。放眼望去,山顶上有几家,山坡上有几家,山沟里有几家,哪家有几口人,哪家房子如何,哪家有个大学生……王元超如数家珍。
翻看王元超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村情民情、工作计划及帮扶措施,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手绘“路线图”。他将每个小组、每户村民的准确位置画在图上,以公路为主线,以入户路来连接,这个“路线图”在工作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对标对表、精准施策。从收入支撑到住房安全,从义务教育到医疗保障,从饮水安全到人居环境,从易地搬迁到拆旧复垦,从劳务输出到兜底保障……他率领驻村工作队尽锐出战、合力攻坚,全力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2019年夏天,清河村实施人畜饮水安全提升工程。上高山、入深林,找水源、踏线路,他全程参与、主动谋划,最终投资70余万元的工程圆满完成,全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
今年上半年,清河村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线路、调处纠纷,监督施工、结算验收,他主动担当、严格监管,最终投资200万元的工程顺利竣工,村内道路得到有效硬化。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同时,王元超非常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协调联络母校师生3批次到田坝乡调研实践,通过产业发展指导、卫生健康讲座、爱心结对帮扶等形式助力脱贫攻坚;组织干部群众“走出去”“向前看”,到其他村参观学习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经验,着力改变群众的“陈规陋习”;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着力摆脱精神贫困,避免“贫困循环”。
“这个第一书记,看上去年纪轻轻,但干起事来很扎实,有想法、有干劲,给我们清河带来了许多变化!”村民纷纷点赞。通过3年的努力,清河村累计脱贫118户47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48.9%,如期实现脱贫出列。
争资引项:敢叫旧貌换新颜
“既然有缘来到这个地方,就要把这个地方当家乡。”除了履行好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王元超带领驻村工作队积极争资引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图为清河村村容村貌大变样。
清河村上锅厂、下锅厂小组,这里山高沟深,手机信号覆盖弱,通信基本要靠吼。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多次深入实地勘察,积极向曲靖市工信局和电信企业汇报争取,最终投资30余万元建成通信网络,有效解决了114户461人的通信难问题。“现在打电话、上网课,医保缴费、信息采集等都不用愁了”,村民摆脱“信息贫困”,脱贫致富路将更加宽广。
针对道路无照明设施、村民出行不安全等问题,他积极向局里争取节能资金21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63盏,进村主干道及村民小组实现全覆盖,清河村“终于亮起来了!”尤其在村子最远处有5户苗族人家,王元超“固执己见”要把路灯安到那里,因为那是两县交界地区,又是少数民族居住地,意义更不一样。
清河村委会周边原是50多亩的弃土场,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在多方力量支持建设下,摇身变成了民族文化广场。受习近平总书记厚植“知青林”的启发,王元超发动干部群众积极开展广场绿化。从规划设计到树种选型,从铺通水管到红土垫层,从挖坑栽种到浇水管护,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他亲力亲为、合力推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现已栽种桂花、香樟、朴树、雪松等10余种树种大小树木3500余棵,俨然形成了一片绿化林。
自驻村以来,在曲靖市工信局和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王元超带领驻村工作队协调争取350余万元帮助清河村硬化村内道路、建设通信基站、安装太阳能路灯、充实村委会办公设备、修建民族文化广场、建设彝族小广场、修缮村卫生室、建设爱心超市、购置五保户兜底房生活用品、发放贫困大学生助学金、开展民族文化广场绿化、打造人居环境示范点等等,全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扶危济困:掏出真心换真情
“我们干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可以用心用情做好那些小事。”每当群众有困难,王元超总会想方设法帮忙解决,而就在这些“小事”中,他获得了群众的认可,也赢得了百姓真情。
图为王元超邀请母校师生到清河村调研助力脱贫攻坚。
清河村的一位大学生王绒,父亲病故,母亲改嫁,她只能跟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而爷爷八十高龄,奶奶双目失明,家中收入微薄,就学成了大问题。得知这个情况,王元超及时联系母校师生提供帮助。现在,18luck新利电竞
生命学院本科生党支部,正以特殊党费形式对王绒进行结对帮扶,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家庭的变故让我不知所措,除了伤心难过只剩迷茫。非常感谢王书记和18luck新利电竞
师生们对我的关心和帮扶,大学四年每个寒暑假都给予我经济上的资助,让我的大学生活不至于那么艰难,也让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这是王绒的肺腑之言。
清河村有8位五保户,乡党委政府给他们统一建了兜底房,进行集中安置。房子建好后,王元超积极争取资金建设配套设施并购置生活用品,帮助他们开开心心“拎包入住”。床铺柜子、家用电器,锅碗瓢盆、菜刀砧板……应有尽有,倍显关怀。
“这种帮扶说不得了嘛,房子帮我们盖好掉,样样家具帮我们配齐全掉,真是感谢不了啊!”住户老周操着方言说到,而老周原来住的房子,可以说是“风雨飘摇”。
上锅厂小组村民陈照元,因意外导致头盖骨碎裂,他发动亲戚朋友捐款医治;牛屎箐小组拓有明的老母亲,年迈多病,生活拮据,他自掏腰包去看望慰问;入户走访的路上,遇到留守儿童盛冰,肚子疼得无法动弹,他立即开车送医治疗……像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王元超一直在用真心换取真情。
主动作为:急难险重显担当
“我是党员,理应冲锋在前”“我年纪轻,多吃点苦没关系”作为一名青年干部,王元超始终铭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扛重活、打硬仗,在攻坚克难中践初心,于急难险重处担使命,他用满腔热血将胸前圣洁的党徽擦得更明更亮。
图为王元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卡点坚守24天直到宣布撤卡。
抗洪救灾,敢于担当。2019年7月19日夜里,田坝乡因暴雨遭受洪涝灾害,农田被淹、庄稼受损。作为分管农业的乡班子成员,王元超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抗洪救灾。领导高度肯定:“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准!”
抗疫斗争,勇于担当。今年年初,新冠来袭;疫情防控,刻不容缓。大年初五,接到乡党委政府命令后,王元超立即返岗、奔赴前线,迎难而上、冲锋在前,在疫情防控卡点连续奋战24天,白班夜班轮流倒,同全乡干部群众一道,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最终田坝乡未出现任何一例感染病例。
制度改革,善于担当。刚分管乡经管站时,由于财务制度不规范,村级账务管理混乱。为有效加强财务监管,王元超坚持原则、顶住压力,牵头盘清各村陈年旧账,研究制定《田坝乡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推动全乡村级财务管理走上正轨。
任劳任怨,甘愿担当。除了做好驻村扶贫及乡镇挂职工作,王元超还主动承担了大量其他工作。比如,参与编写《云南改革开放40年·曲靖卷》,参与编纂《曲靖市扶贫志(1978—2020)》,参与起草曲靖市2020年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等等。
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今年4月,王元超2年基层锻炼期满,同批次选调生基本已回城,但考虑到清河村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他主动请缨留下来,继续坚守岗位、扎根基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而这个选择,也更加印证了他内心所坚守的信念,那就是把家国情怀深深根植于祖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