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首期“研传”学术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23.03.27

来源:新闻学院 编辑:汪伟颋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陆伟文 邓思葳)3月23日,新闻学院第一期“研传”学术沙龙举行。副院长李华君、党委副书记李彬彬、院长助理李卫东参加沙龙,研究生辅导员邵蔚楠主持。本次沙龙吸引了近50名本硕博学生参加。



首期学术沙龙由新闻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王沛佳主讲,她作了题为《数字交往如何重塑记忆连接——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的分享,学生导师、副院长李华君担任点评人。


在主题分享环节,王沛佳首先以城市空间的集体记忆和曼德拉效应为切入点,引出了社会学和心理学中对于“集体记忆”一词的概念界定。围绕集体记忆在数字媒介中的生成逻辑,王沛佳介绍了用于解释集体记忆如何出现的“回忆碰撞假说”与“拓扑网络假说”。数字媒介的发展打破了信息存储的时空壁垒,表面上对集体记忆的延续有所帮助,但媒介化的思维惯性也可能使人们过度依赖数字媒介存储的信息内容,进而给集体记忆的存续造成威胁。王沛佳以数篇权威英文文献为例证,强调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一样,同样存在着衰减、分化和扭曲的风险。除了时间维度的衰减,集体记忆在空间维度也具备着差异,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民众会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集体记忆。此外,记忆的可塑性特质也会诱发出集体错误记忆,包括相似诱导的集体错误记忆与对齐偏移的集体错误记忆两种形成路径。基于视觉曼德拉效应和社会传染范式,王沛佳用皮卡丘、大众车标等知名视觉形象的记忆偏差和他人错误记忆的社会传染链条分别对两种路径作了深入介绍。最后,王沛佳回顾了关于集体记忆的现有研究,指出应站在认知心理学的视域探讨集体记忆研究的未来,更多地关注自下而上的微观议题和集体记忆出现的深层原因。


现场互动热烈,同学们积极提问,给出了自己对于相似诱导的集体错误记忆、对齐偏移的集体错误记忆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流派的疑问。


李华君教授对分享内容进行了深入点评,指出认知心理学与媒介记忆的研究属于学科交叉内容,有利于同学们拓宽学术视野。结合ChatGPT、数字永生、讲好中国故事等学术前沿热点,李华君指出数字记忆的相关研究将会对未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期待同学们在此领域产出更多量化、可视化的研究成果。最后,李华君对首次沙龙给予高度评价,鼓励同学们大胆交流,可进行跨专业、跨院校的互动,将“研传”沙龙打造成新闻学院的学术活动名片。


“研传”学术沙龙是新闻学院为拓宽学生学术视野,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促进本硕博携同成长,开展的以“博士讲、本硕听、导师评”为模式的分享交流会。李彬彬介绍了学院举办本硕博学术沙龙的目的和意义,希望思政教育、职业教育融入到学术活动中,既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表达力、行业胜任力,也实现朋辈间的学术互助与共同成长。李卫东教授十分认可本次沙龙的新模式,同时对同学们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读经典、通要籍”,加强经典文献阅读;二是要重视学科交叉,结合其它学科的学术理论,碰撞出新的火花;三是要立足实践做研究,产出有现实价值的科研成果。


“因为喜欢学术,所以我看到了消息就第一时间报名了。本以为这次沙龙会艰涩难懂,听起来会有很大压力,但在聆听过程中我却只觉得享受。”新闻学院2022级本科生王行健在参加“研传”学术沙龙后不由感叹。“听了沛佳学姐对集体记忆、曼德拉效应的分享后,我受益匪浅。数字交往使人类实践连接为一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发展,是一个非常令人有启发的话题。希望在今后能听到更多优秀博士师兄师姐的分享!”新闻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祖晨曦说。未来,新闻学院将推出系列学术交流活动,搭建本硕博交流成长平台,形成全过程、进阶式的学术成长模式,持续提升学子素养。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