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青春行动】新闻学院实习记“疫”
发布时间:2020.03.27

来源:新闻学院 编辑:汪泉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汪司晨 秦莉)1月23日,武汉正式“封城”。随后,全国其他地区也接连采取了严格的人员管控措施。往年这个时候,学院里大三的同学都在热火朝天地准备去业界实习。然而,随着疫情的蔓延,各地的防控措施愈发严格,他们外出实习的机会愈发渺茫。


在新闻学院的培养计划中,本科阶段共有两次实习安排,其中占据整个大三下学期的实习被师生们称为“大实习”。“大实习”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个能够深入业界,自我提升的绝佳机会。“今年大三同学的实习受到疫情很大的影响,不少同学本来都与实习单位联系好了,但由于身在湖北(不能出省),实习计划被迫停滞。”新闻系实习指导老师周婷婷说。


大三年级的梅陈园同学居住在湖北省黄石市,原定年后到新京报实习。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她无法准时到岗,“疫情爆发后,我只能待在家里哪也去不了。”有一些同学家本身是武汉的,或原来联系的是在武汉的实习单位,实习也无法启动。


前一段时间全国各地限制人员流动,家在湖北以外省份的同学,以在家先开始线上实习居多。马婕盈同学虽然家在河南,但因为错过了在实习单位进行人力登记,失去了线上实习的机会。


华中大是武汉最著名的高校之一。不少老师、学生在疫情期间留守此次疫情的中心武汉,他们都有特别深切的体会。这吸引了一些媒体的注意。澎湃新闻副总编黄杨与学院党委书记詹健取得联系,计划以“疫情中的武汉故事”为选题,与新闻学院师生进行合作报道。而后,副院长李华君和周婷婷考虑到很多同学因为疫情无法实习,决定将这次合作报道发展成疫情期间的特殊实习项目。新闻系大三的同学将成为撰写报道的主力军。鉴于此次与澎湃合作的报道体量较大,周婷婷邀请到了具有丰富业内经验的广播电视学系副教授胡怡共同指导报道。


报道方向基本确定,但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逻辑主线到底应该如何设计,一开始并不明确。


黄杨提出以“接龙”的方式串联起每篇报道,立马与周婷婷商量并达成一致。周婷婷回忆道:“我当时觉得这个想法蛮有意思,但一开始并不是特别理解,后面做着做着,思路就慢慢清晰了。”


“接龙”报道的方式较为新颖,但要求前后两篇稿件的报道主人公需要有所关联,最后报道会精巧串联成一个整体,这对线索来源、采编水平的要求尤其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周婷婷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新闻线索,她的微信朋友圈一时间成了“新闻线索收纳站”。此时,18luck新利电竞 出版社正在筹建的数字战“疫”博物馆,也表示愿意与实习团队就疫情报道开展合作。就此,“接龙”报道的大幕徐徐拉开。


原定计划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实习的大三学生段心玫,因疫情影响实习计划搁浅,在接收到周婷婷老师的邀请之后,便加入到了与澎湃合作的实习项目中来。考虑到她有戏剧专业的背景,周婷婷将文艺方面的报道线索交给了她。目前,她已经主笔完成了两篇报道。


在得知自己连线上实习都无法参与后,焦虑的马婕盈本打算在网上找一些线上的短期实习项目。就在这时,周婷婷找到她,邀请她加入澎湃合作的报道项目。


原定计划去新京报实习的梅陈园同学也加入了“接龙”报道的队伍,“周老师在微信群里推荐过那个项目,后来她问我愿不愿意加入这个项目,我觉得挺有意义的,就加入了。虽然之前也做过采访,不过一般都是小组一起进行的,这次独立进行采访对于我自己来说是一个考验。”


在此次实习队伍中,还有一些即将毕业同学的身影。


大四的张萌同学原本正在做以性侵害为主题的毕业设计,在老师的建议下将毕业设计的选题更换为此次“接龙”报道项目,同时也加入了合作报道团队。在她看来,对于一个在武汉念了4年大学的学生来讲,她有这个义务去纪录这场疫情,这也很有意义。尽管原先的毕业设计已经花费她了相当多的精力,但她没太多犹豫就换题了。


《留守空剧院,我依旧等待「狮子王」的到来》是“武汉故事接龙”的第七篇报道,由段心玫采写。《狮子王》这部剧原定于2月19日在琴台大剧院上映,周婷婷和她的许多朋友都买了近期《狮子王》的票,但中途疫情爆发,演出不得不停止。


周婷婷将这一线索告诉了喜欢戏剧、与琴台工作人员素有来往的段心玫,让她深挖下去,做成报道。据段心玫解,停工过后只剩下了几名保安留守在剧院。在与周老师商量后,她决定主要采访该剧院的保安部经理。通过微信语音电话,段心玫先后三次采访这位经理。“最后的录音加起来将近三个小时,筛选出采访记录中的有效内容,我写完报道初稿,由周老师和澎湃新闻的编辑修改了两三次,才正式发布。”段心玫表示。


梅陈园顺着周老师给的线索,采访到了一个参与物资捐赠的志愿者:“他给我留下的印象蛮深刻的,采访时真的特别感动。”这位志愿者原本供职的公司在年前将库存都捐了出去。武汉“封城”后,只剩下他一个人留守在公司的工厂调度物资。只要对接的志愿者来了,就要把箱子搬到车厢,一个箱子20斤,这样的箱子他已经搬了几千箱。因为接触过重疫区来的志愿者,小区让他尽量不要回去,他每天只能把买好的菜放在门口,却没法见到家人。


但也并非每条线索最终都能形成一篇报道。参与“接龙”报道的刘帅同学写的第一篇报道不幸“夭折”。这篇报道是关于一个独居老人的故事,他花了两个小时耐心采访这位老人,但最后被编辑“毙”掉了。据他分析,有些人物缺乏代表性、没有独特的经历,故事缺乏吸引力,很难做成一篇有亮点的报道。紧接着,他的第二篇报道采访了一位正在准备考研的大四学生,这位学生的父母都是工作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目前,这篇报道已经通过了编辑审核。


参与建设雷神山医院的一位设计师接受了马婕盈的采访,这位设计师正好毕业于华中大的建规学院。“她十分繁忙,雷神山设计任务繁重,12个小时就要完成初步设计图,还要根据实地情况反复修改。令我最惊讶的是,她每天早晨6点就要起床,晚上还要熬夜。关于火神山和雷神山的报道,我之前看到的更多是工人和志愿者,很少会提到设计师,其实设计师也很不容易,并不是我想象的坐在办公室画图纸,他们也要经常到施工现场去测算。”马婕盈回忆说。


张萌的报道内容则以教育类为主。她负责的第一篇报道是以武汉高三学生的家长为主要对象;第二篇讲的是华师毕业的一位在职研究生无偿给一线医务人员的子女补课的事情。另外,她还采访了武汉六中的老校长。据了解,这位老校长的一家人都出现了发烧的症状。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是,张萌更偏向于独立地寻找采访对象,而较少去采访熟人或老师介绍的人。在她看来,采访熟悉的人无法保证采访者与被访者的“平等性”。“(如果是采访熟人)我会有一种求着人家办事儿的感觉,或者觉得麻烦了别人,我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一般都是在网上自己找采访对象。”张萌表示。


“这些文章就像一片片拼图,慢慢形成一幅壮观的画面。报道中描写的普通人的命运也会慢慢交织成一个时代的记录。各行各业、各种类型、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他们在疫情中也有不同的经历与故事,我们希望尽可能多样化地记录呈现。”周婷婷在介绍实习项目时谈道。


一些媒体在此次疫情报道中表现非常突出,但绝大多数是依靠自己的记者去采写新闻,很少直接让高校的新传学院(专业)学生主笔报道。周婷婷说:“澎湃提出与我们进行实习合作是很有远见的,这次合作的社会效益相当不错。这本身是一个双赢的项目,我和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颇多,我们现在对新闻产品、新闻项目的策划与报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当然,一个实习项目要想与专业媒体的报道拼时效性的确有难度。但周婷婷认为,时效比不过可以比深度。她经常从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的疫情报道中寻找线索。即便有些人物被报道过了,也可以深挖这些他们背后的更多故事。她和同学们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独特的视角,待报道做到一定量级的时候,特色就会愈发凸显。


澎湃新闻是国内的一流新闻媒体,能够参与到与他们的合作项目中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实习体验。临近毕业的张萌有半年没做过新闻实务了。她认为,有澎湃这个平台的加持,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加之她的毕业设计也以这次报道为选题,能够参与到其中,记录这次疫情对她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新闻工作者太难了,采访之后要花大量时间整理,写成初稿之后还要数次修改,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刘帅感叹道。


这次实习项目对于负责指导的老师而言也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周婷婷除了负责“武汉故事接龙”的系列报道之外,还会协助澎湃做一些其他项目的联系工作。这让她感觉像是在澎湃“挂职工作”。在生产报道期间,周婷婷和她的团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压力,但都在努力面对、寻找突破。这次系列报道要求确保稿件稳定的产出,并且每篇报道都有对应的截稿期,这给了他们很大压力。“有时候会感觉‘接龙’报道的线索要断了,不知道要怎么往下接;也受了一些委屈,遇到一些令人生气的事情,自己的睡眠时间也少了很多。但我自己认为需要经历这些事情,才能一步步成长。当我再次走上业务课的讲台的时候,我会更有底气。”


梅陈园也提到,由于周老师白天需要照料孩子,时常半夜还不忘给她发语音,提出关于报道的修改意见。澎湃刊载她这篇报道的早晨,周老师就把链接发给了她,她当时很感动,自己转发的同时也告诉了父母。


“我们想要真正地去记住一个灾难,或者说铭记一段经历,不能只依靠宏大的叙事,还应该关注到每一个人,他们可能很渺小、微不足道,但他们却是一个个真正的人。”段心玫说道,“这次疫情中的实习带给我强烈的专业自豪感,这场灾难需要被记录,这也点燃了一个新闻学子沉寂已久的新闻热情、新闻理想。”


算上之前的两次实习,这是张萌的第三次实习,她说:“这个选题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许多待在武汉的人这段时间生活都很不容易,有些家庭的情况甚至更糟糕。即便是情况较好的,也被‘锁’在家里好多天了。他们愿意信任我,愿意向我倾诉一些事情,这就是一件挺有善意的事情。”


在谈及参与这次“接龙”报道的感受时,梅陈园回答说:“电视上那些奔赴一线的记者们令我钦佩,在这种时刻,需要新闻学子把更多的真相告诉大众,我们需要追问、需要理解、需要反思。”


“我采访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很多也并非一线的医护人员,但也在疫情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们和我们一样,我们也可以成为他们,大家都在努力,努力让武汉好起来。”马婕盈感慨道。


截止发稿,“武汉接龙故事”已经连载到了第13篇,距预期的100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疫情中的武汉也有很多故事等待他们去挖掘记录…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