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林璧彤 张歌)“孙女找我给她的作业签字,我签还是不签?”“眼睛一睁就是做家务,做完了家务就要带孙子。儿子媳妇回到家还要说我做得不对”……6月23日,社会学院流动老人研究团队与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共同来到关山街道阳春社区,开展“关怀流动老人”社工服务。
“流动老人”是指,在大城市居住一个月以上,非本地户口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同学们分为“隔代教育”“关怀支持”两个小组,针对具体问题向老人给出建议。10多位老人聚在一起“痛说家史”,一群不过20岁上下的听众,一边听一边记,时不时点头,若有所思。
“隔代教育”组的同学们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示了日常生活中三代人可能出现的矛盾,并分析了育儿矛盾产生的原因——生活背景、育儿观念,以及角色分工。活动中,许多老人积极提问,来自赤壁的67岁的唐奶奶说,在作业到底应该给爸爸妈妈还是给她签字的问题上,她与小孙女总是争论不休。小组成员便从孙女的角度为唐奶奶解读,孙女找奶奶签字是出于对奶奶的信任,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小组成员建议唐奶奶尝试说,“我先帮你看看,但我觉得妈妈应该会给你更好的建议。”
“关怀支持”组的同学们带着老人进行了“逛三园”游戏,活跃现场活动气氛。来自河南驻马店的唐爷爷现场唱了歌曲《父亲》,引发全场合唱。唐爷爷对社工同学们已经相当熟悉。此前,他对武汉的新环境有些难以适应,再加上之前的家庭内部矛盾更让人焦心,“家里家务没人帮,带孙子累得很,子女还不是很体谅”。针对唐爷爷的情况,同学们分阶段设计了7个逐步实施的个案工作计划。如今,唐爷爷的家庭生活情况大大改善了,子女做家务更积极了,唐爷爷也成了社区里的活跃成员。
项目负责人、社会学院2016级本科生马玉楚说,“我们角色转换视角切入比较新颖,老人也接受得很快,因此项目实施效果还不错。”
据关山街道居委会书记程蓉介绍,自该团队进入阳春社区帮扶“流动老人”以来,对建设和谐家庭、改善社区氛围有一定帮助。
此次活动隶属于“他乡变故乡:社会加速期乡城流动老人角色转换的困境与对策”项目课题,旨在帮助老人克服流动后的不适,在武汉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他乡变故乡:社会加速期乡城流动老人角色转换的困境与对策”项目课题开始于2018年10月,由华中大社会学院本科生组成的流动老人研究团队成员们负责开展。在刚刚结束的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该项目荣获社会类特等奖。今后,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将更多地惠及流动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