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学院曾强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助孕女性暴露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可能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造成不良影响
发布时间:2023.09.12

来源:公卫学院 编辑:郭雨辰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近日,公卫学院曾强教授团队在环境与健康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s between Urinary Concentrations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and in Vitro Fertilization Outcome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依托于团队建立的同济生殖与环境队列,在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女性中首次发现饮用水消毒副产物(DBPs)暴露与获卵数、成熟卵子数、优胚率,以及着床成功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降低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女性高暴露饮用水DBPs可能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造成不良影响。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不孕不育症将成为21世纪仅次于肿瘤与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疾病。自世界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辅助生殖技术(ART)已成为解决不孕不育症难题的有效治疗手段。目前,全球每年因不孕不育开展的ART已达大约280万个周期数。然而,大量调查数据表明,行ART助孕夫妇人群单个周期内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等结局指标一直徘徊在30%左右。因此,探寻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潜在危险因素,对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妊娠质量和保障出生人口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DBP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饮用水中的高健康风险污染物,其来源于饮用水消毒过程中化学消毒剂与原水中有机前体物或无机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目前饮用水中已鉴定的DBPs多达700多种,并已造成人群广泛暴露。毒理学研究已表明,DBPs可抑制卵泡生长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降低IVF能力、诱导胚胎发育异常以及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等生殖与发育毒性。然而,目前尚清楚人群暴露饮用水DBPs是否对卵子、受精以及早期胚胎发育等IVF-ET结局造成不利影响。


团队研究依托于TREE队列,以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来湖北省武汉市某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寻求ART助孕的1048名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研究对象尿液中二氯乙酸(DCAA)和三氯乙酸(TCAA)浓度,评估个体经口途径暴露饮用水DBPs水平,以促排卵结局(获卵数、成熟卵子数、受精率和优胚率)和临床结局(着床、临床妊娠和活产)作为IVF-ET结局指标,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尿DCAA和TCAA浓度与IVF-ET结局之间的关联。


未校正和校正多种混杂因素的模型均发现,尿DCAA和TCAA浓度升高与获卵数、成熟卵子数降低有关,且尿DCAA浓度升高与优胚率降低有关(图1)。在校正年龄、体重指数、不孕诊断、教育水平、收入状况、被动吸烟情况及饮酒状况等混杂因素后,与第一分位数尿DCAA和TCAA浓度相比,处于第四分位数尿DCAA和TCAA浓度的女性获卵数分别减少12.37%(95% CI: -21.01%,-2.80%)和13.91%(95% CI: -22.37%,-4.53%),成熟卵子数减少13.41%(95% CI: -22.15%, -3.69%)和11.87%(95% CI: -20.76%, -1.99%);与第一分位数尿DCAA浓度相比,处于第四分位数尿DCAA浓度的女性优胚率的调整后均值降低了5%。


对于临床结局指标,未校正模型和校正多种混杂因素的模型均发现,尿DCAA浓度升高与着床成功率、临床妊娠率以及活产率降低有关。在校正如上相同的混杂因素后,与第一分位数尿DCAA浓度相比,处于第四分位数尿DCAA浓度的女性成功着床成功率、临床妊娠率以及活产率的调整后均值分别降低了14%、15%和15%(图2)。当暴露作为连续型变量时,这些负向关联依然存在,并且显示为线性关系。但尿TCAA浓度升高并未发现与临床结局指标之间存在统计学显著关联。


图为尿DBPs浓度与促排卵结局之间的关联(图源自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图为尿DBPs浓度与临床结局之间的关联(图源自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该研究基于行ART助孕的女性需要进行卵泡监测、取卵手术、胚胎移植与妊娠监测等独特优势,采用尿DCAA和TCAA作为内暴露标志,首次在前瞻性队列人群中发现饮用水DBPs暴露可能对获卵数、成熟卵子数、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着床、临床妊娠与活产等IVF-ET结局产生不良影响。研究结果将为饮用水DBPs暴露的早期发育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新的人群证据,同时也为采取预防措施提高早期妊娠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公卫学院为本研究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邓艳玲博士(现为美国埃默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为第一作者,曾强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同时得到附属同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李豫峰团队的大力支持。


论文链接:https://ehp.niehs.nih.gov/doi/10.1289/EHP12447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