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5月25日,2023年数学与交叉学科创新研究高层论坛在校一号楼学术报告厅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徐宗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张继平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飞敏研究员,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范辉军教授,我校副校长于俊清、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刘伟、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院长曾志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华民参加论坛。论坛开幕式由我校科学技术发展院院长廖小飞主持。
于俊清代表学校致辞,他表示学校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交叉学科建设的决策部署,实施交叉创新工程,设立交叉研究支持计划,形成了“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等系列优势特色学科群。他指出,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促进数学与其他学科师生积极开展合作和交流,进一步推进我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交叉学科创新研究,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徐宗本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做好交叉学科建设进行阐述,一是要具备科技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要求研究者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在交叉中创新,在融合中突破。二是做交叉研究要敢于面对真问题,潜心钻研真学问,锐意进取、科研攻关。三是高校需为交叉学科发展建设提供政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保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不断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让研究者能真正静心从事研究工作。
张继平从人才培养、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地位两个方面分享对数学学科发展的看法。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尤其是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这对高校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数学学科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要建设一流的大学,就必须要建设好一流的数学学科。他认为,要鼓励所有的数学家要深耕基础做研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攀登高峰。
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刘斌从学院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方向三个方面,汇报了学院的发展情况。他表示学院正响应国家号召,在大力加强数学基础研究的同时,强化数学与其它学科交叉研究和创新研究,努力实现数学与其它交叉创新研究的原创突破。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到学术报告环节。
徐宗本以“变与不变:大模型浪潮下的AI基础研究”为主题介绍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变化。一是大模型发展已经从语言模型走向多模态,未来开源将成为趋势。二是人工智能将改变科学研究范式,加速传统科学发展。三是研发模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推动AI应用服务工业化。四是赋能需求势不可挡,数据、算力、算法的生产要素作用更加突出。徐宗本从国家、科学家、企业和大众四个层面阐述在如今的大模型时代,一定要认清人工智能发展的本质,沉着应对其带来的变化,变中求存,变中求胜。
张继平就“数学与创新”为主题从三个方面作报告。他认为,数学对人类的生活有直接且深刻的影响,如今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他表示,一是数学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高度抽象是数学的本质属性,创新创造是数学的生命;二是几何就是空间的描述,代数就是时间的描述;三是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是理性思维能力,理性思维就要能进行理性分析。他提出,数学的发展与创新需要重视国际合作,并且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人才的选拔及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世界级领军人才。
黄飞敏以《The time asymptotic expansion for the compressible Euler with damping》为主题做报告。他围绕带阻尼的可压缩Euler方程的时间渐近展开论述,介绍了关于扩散波的时间渐近展开式,并详细介绍了其具体的研究思路和过程。
范辉军对镜像对称研究中的一些分析问题进行分享。他从多项式入手,介绍了Morse函数和Morse理论,以及奇点理论的研究内容。他指出,镜像对称现象的研究产生于弦理论中的对偶性现象,并重点介绍了由Landau-Ginzburg模型所导出的Witten方程,以及由LG模型形变所导出的矩阵薛定谔方程等。
数学交叉创新研究院郭照立教授简要介绍多尺度的流动问题,指出它在航空航天、环境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表示这种问题往往因为时间和跨度较大、各尺度所应用模型不同,所以对其开展数值模拟面临挑战性困难。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好教授介绍结构拓扑优化技术,通过对零件进行建模、分析、优化等步骤,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了构件的轻量化设计,但仍存在结构边界不光滑、设计分析不精确、复杂几何边界难处理等问题,并且他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些最近的工作成果。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能源学院部分师生参加论坛。
据悉,此次论坛围绕数学基础研究、计算机、人工智能、材料、物理、能源等交叉学科领域开展讨论,聚焦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促进不同学科间交流与碰撞。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将抓住当前发展机遇,通过交叉创新研究促进数学学科发展,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数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