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9月17日至18日,由湖北省生物信息与分子成像重点实验室、我校生命学院主办的湖北省生物信息与分子成像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一号楼311报告厅召开。本次的会议主题为“如何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驱动的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旨在促进人工智能和生物学的交叉融合,推动我校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发展,促进生命科学领域各个分支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会议由生命学院党委书记刘笔锋教授主持。应邀参加会议的学术委员会专家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基因杨焕明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雪彪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陈洛南研究员,浙江大学段会龙教授,东南大学顾忠泽教授,武汉大学黄卫华教授,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周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孙中生研究员和赵方庆研究员,北京协和医院医学科学研究中心黄超兰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张法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叶凯教授,清华大学刘鹏教授,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徐平研究员,北京大学席建忠教授,四川大学赵长生教授。杨焕明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姚雪彪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我校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曾绍群教授、生命学院薛宇教授、郭安源教授等参加了此次会议。
科发院基地办刘爽代表学校致辞,回顾了湖北省生物信息与分子成像重点实验室成立的历史,并提出了对实验室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刘笔锋代表生命学院对各位专家莅临表示感谢,对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表达了对实验室将生物信息学与分子成像结合并与新时代的发展定位相适应的期盼。
姚雪彪教授作会议发言。他提出有丝分裂是细胞命运抉择的重要环节,简明扼要得讲解了有丝分裂过程,提出有丝分裂的核心科学问题也就是着丝粒结构-效应调控机制,介绍了丝氨酸-赖氨酸修饰交流时空动态调控细胞分裂的机制并揭示了着丝粒蛋白BubR1催化活性的结构基础。姚雪彪还介绍了人源染色体-微管连接机器的三维精细结构,解决了内层着丝粒的构架与组装基础问题。
重点实验室主任薛宇教授就团队的当前定位、研究方向、代表成果和发展规划等方面展开了介绍和说明。学术委员会专家对团队的定位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陈洛南研究员提出生物信息内涵的重要性,认为比起作为工具,要由技术向领域迁移,要“真正解决科学问题”。黄卫华教授认为合作和发展应更加聚焦,且应“与地区需求的结合紧密一点”。刘笔锋教授、周欣教授和赵方庆研究员对团队的定位与目标进行分析与建议。黄超兰教授和张法研究员一致认为最好用问题导向发展方向和技术。赵长生教授、段会龙教授和徐平研究员建议结合学科特征、地区特色及实验室自身特色,争取达成“一看方向就想到这个实验室”。席建忠教授、刘鹏教授及姚雪彪教授提到了实验室的人才引进。姚雪彪教授主持该环节并对专家们的建议进行了详细总结。
围绕会议主题,受邀嘉宾们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黄卫华教授围绕细胞生命活动实时电化学监测分享了微纳电化学传感等内容。刘鹏教授以多个实际应用的微流控技术分析平台为例介绍了改变分子和细胞分析的微流控技术及其变革。陈洛南研究员针对计算系统生物学及复杂疾病的研究,以生物信息学中的深度学习方法和应用以及癌症等疾病的研究进展方面为例,发表精彩见解。肖鹏教授讲解了自由行为小动物数字PET仪器研制的原理及进展。罗志强教授分别对神经工程生物电子材料与器件下的三个研究方向给出了近几年的研究情况。王江林教授仔细介绍了再生医用材料在组织修复与重建中的应用。
18日上午,与会专家对如何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驱动智能生物医学工程等重要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致认为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具有高度前瞻性和可行性,其相关进展将有望改变当前主流生命科学的研究范式,应将人工智能等技术聚焦于生物医学问题上,揭示更为复杂的生命现象本质。
杨焕明院士就DNA、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生物信息学几方面讲述了组学、人类基因组计划、目前的主要测序技术及合成生物学的几个例子,提出了生物信息学和智能化的重要性。叶凯教授对用深度学习新方法检测和解析基因组复杂结构变异的性能及进展进行精彩报告。孙中生研究员以PAKs在细胞骨骼重塑和神经疾病中的作用阐述了蛋白激酶对人类疾病的重要性。郭安源教授详细介绍了整合生物信息学在肿瘤领域的研究。罗亮教授提出聚二炔材料在目前生物医学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尉迟明教授针对超声断层技术做了详细报告,李一伟教授详细讲解了类器官中力学介导的细胞命运重编程。陈俊威教授分享了力调控基因表达及其在生物力医学中的应用,雍土莹讲师讲解了胞外囊泡纳米药物抗肿瘤作用研究,刘波副教授分享了基因工程蛋白质水凝胶用于生物医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