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院人才培养佳绩频出
发布时间:2022.06.24

来源:材料学院 编辑:张雯怡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箫侣)6月,材料学院在本科专业建设、研究生导师及导师团队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上取得多项骄人成绩,屡传佳音。


在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材料学院三个本科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入选数量位居全校前列。



这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下设七个前沿方向班,分别是:先进金属与人工智能特色班,瞄准国防科技与智能制造需求,培养面向未来高端科技产业,更懂“金属材料智能设计与制造”的专业人才;新能源材料方向针对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发电等风口产业的人才需求,向学生传授“硬科技”;智能材料方向着眼于具有信息传感、识别、自诊断、自修复和自适应功能的第四代智能材料,为实现人机交互、万物互联,连接虚拟宇宙与现实空间培养未来人才;材料智能成型方向聚焦智能技术赋能成型工艺与装备,精确控制材料成分、结构与性能,为研发高精度、高性能、高效率的新材料输送有生力量;材料工业软件方向为新材料设计与成型开发“工业大脑”,学生将成为引领“人智”转变为“机智”的科学生力军;增材制造(3D打印)方向围绕分子、金属、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产品设计制造,为解决“四个面向”中的增材制造技术问题提供尖端解决方案;电子封装方向融汇材料工程、集成电路工程与电子工程,辐射全产业链,为打造“中国芯”培养复合精英人才。


6月15日,在我校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和导师团队评选中,材料学院黄云辉教授和史玉升教授,分获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和优秀导师团队称号。



黄云辉教授是材料学院动力与储能电池实验室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育人工作中,他亲近学生、为人师表,经常给学生分享其恩师徐光宪、高晓霞院士夫妻以及诺贝尔奖得主John Goodenough一生潜心科研的事迹,激励大家把握大好光阴,创造成就价值。黄云辉教授将自己的人生哲学与理想融入到对学生的指导中——对于研究生生涯:为人先立德,术业有专攻;对于学术工作:又红又专、文武双全、科研与产业并举,迄今已培养出30位高校教授,其中包括10余位国家级人才。由史玉升教授领导的“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生导师团队始终秉持 “四会、三商” 的培养理念,在长期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形成了“事业、创新、实干、和谐、坚持、合作、参与、成果”的团队文化。团队培养的研究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人、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5人、优秀硕士论文3人,获国家奖4人、省部级一等奖8人。团队培育出长江特聘教授1人、长江青年学者2人、青年托举人才1人;全国大国工匠和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担任企业总经理/董事长4人。


6月15日,我校研究生院公布研究生课程体系检查梳理工作评审结果,经过3个月的准备、申请与答辩,在全校41个研究生培养单位中,材料学院位列全校九个优秀学院之一。



为适应新时期研究生“强思政、多交叉、分层次、分类别”的培养目标需求,材料学院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构建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开放型、设计型、探索型特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大致分为“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两大方向,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为研究生后续材料开发、设计、表征和应用提供最有利的理论工具。硕、博士专业课程针对学院特色的研究方向和应用背景设置,重视课程的应用价值和创新实践意义,让研究生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学院修订教学大纲,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学习之中,强调材料工程与国家发展的血脉联系;新增课程《科技写作与科研素养》,培养科研道德;新增《材料工程案例与实践》、《材料工程试验设计基础》、《材料工程综合实验》等专业学位课程,凸显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区分度。课程体系几经改革完善,建设成递进式的本-硕-博课程体系,已形成“强基础、重应用”的培养格局。


材料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创新实施“家国情怀-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健康人格”的“四位一体”人才培育理念,打造开放式育人环境,学院将继续为加快构建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不断输出以国家科技发展为己任、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科研人才,贡献华中大材料力量。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