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学院潘安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聚焦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生活方式与死亡和心血管疾病关联性
发布时间:2021.04.15

来源:公卫学院 编辑:罗祎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4月14日,公卫学院潘安教授课题组在医学顶级期刊TheBMJ(影响因子30.223)上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s of healthy lifestyle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with mortality and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wo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的论文。该研究提示,尽管健康生活方式可减少死亡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但健康生活方式对因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健康不平等现象的中介比例较低。该研究为应对健康不平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众所周知,低社会经济地位与较差的健康状态相关,即我们常说的“健康不平等”现象。而生活方式被认为是可能介导社会经济地位的健康效应的中介因素,但生活方式究竟能够解释多少比例的健康不平等仍然存在很大争议。为了全面定量的解释社会经济地位与生活方式在死亡和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的作用,该研究纳入了44462名来自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的参与者和399537名来自英国生物银行队列的参与者,借助两项研究所收集的参与者的家庭收入、职业或就业情况、受教育程度和医疗保险情况,通过潜类别分析来刻画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整合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和饮食信息以衡量个体生活方式的健康程度。


分析发现,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参与者发生死亡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高社会经济地位者的1.65-2.25倍,而生活方式仅介导了其中的3%-12%的作用。这也提示,低社会经济地位将显著增加个体死亡和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而生活方式仅能解释其中较小的比例;因此,不能单单依靠鼓励人群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减轻健康不平等,更应综合应对健康相关的其他社会决定因素,以及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经济地位不公平的问题(如减少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促进性别平等、提高教育水平等)。


该研究同时发现,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参与者中健康生活方式与较低的死亡和心血管发病风险相关;且在英国人群中,健康生活方式的保护效应在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中更大。当关注社会经济地位与生活方式的联合作用时,同时拥有低社会经济地位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参与者发生死亡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高,是同时拥有高社会经济学地位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参与者的风险的2.09-3.53倍。这个结果也指出,在全人群尤其是社会经济学地位低的人群中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对于降低死亡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仍是非常重要。


健康公平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健康公平是全民健康的关键指标和核心内容,“健康公平”被列入指导思想,“公平公正”被列为四大原则之一。本研究结果提示,尽管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死亡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提高健康状况,但对于实现健康公平仍不够,仍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经济地位不公平的问题。研究结果对于如何实现健康公平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策启示。


该项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该文的通讯作者是公卫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的潘安教授,第一作者是其博士研究生张言博。


附链接:http://bmj.com/cgi/content/full/bmj.n604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