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基层事记】生命学院教师多方向共战“疫”
发布时间:2020.04.15

来源:生命学院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镀锋)疫情期间,生命学院的教师们在前线和后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疫情的防控及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些温暖又感动的故事。


担当——关于疫情的科普工作


徐承启副教授作为科学顾问,在武汉市江岸区抗击疫情的科普编写工作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徐老师首先协助江岸区宣传部在网络公共号发布一些宣传小漫画和小动画。针对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防护、居家舒适度、社区防控指南、如何健康饮食、去医院就诊如何预防交叉感染、返工后如何预防新冠病毒传播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


这些科普小动画自全网上线后就一直受到大家的热烈关注,截止到3月初,全网曝光量已达4.2亿次,播放量达1.8亿,获得20多家权威机构与视频平台的强力推广,其中包括武汉新媒体行业协会平台、新华社、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等。在深圳400多条公交线、地铁线、政府楼宇等屏幕终端以及青岛的多条铁路也同步投放。据统计,线下屏幕终端投放个数已达1.4万+,线下观看覆盖人次达1100万+。有网友评论“知识都是硬核啊,对办公族太有用了”。


责任——高强度科研作业


生命学院是理工医交叉院系,在疫情期间,教师们纷纷加入硬核抗疫公关队伍,其中杨祥良教授带领国家纳米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在紧急时刻突破常规思维,开启多地协同办公的“远程科研”模式。


杨教授带领杨海老师等团队骨干,在此疫情中充分展现科学家精神,履行共产党的担当义务,发挥纳米科技在疾病快速诊断、精准治疗上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同步进行多个疫情攻关项目:开发新型冠状病毒IgG/IgM抗体诊断试剂盒,实现24小时全自动高通量连续检测。开发可用于病毒居家快检的试纸卡与配套手持式测量仪,实现居家环境、办公场地等非医疗条件下新型冠状病毒抗体的快速筛查。利用纳米载体技术在疫苗新型佐剂、基因高效递送等方面的优势,开展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纳米载体技术研究。团队争分夺秒,连续多日保持高强度作业。


坚守——对生命学院大楼的坚守


生命学院的大楼迎来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个假期,但是门卫马马相国自疫情发生以来每天都穿着厚重的防护服穿梭在生命学院大楼的各个角落进行着细致的消杀工作,两个多月没有回过家。


马师傅白天在学院进行着安保、消杀、机器看护、动物喂养等工作,晚上需要在办公室值班,没有床只能靠着凳子睡觉。由于一直没有回家,他已经两个月没有好好洗个热水澡。他说,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学院的一些科研老师进行这些不能停止的工作。这些实验仪器和材料都是属于国家的财产,自己一定会克服困难,坚持到疫情结束的那一天。


爱心——为襄阳学子捐献口罩


襄阳是学校分配给生命学院责任地区,是湖北省内武汉市外最大的生源基地。“高考在即,学子会不会因为‘口罩难’问题影响学业?”作为襄阳招生组组长耿建萍老师想到此,便积极联系企业募集口罩。


受到疫情影响,不少合作企业均无法提供那么大的口罩捐赠数额,在近二十天的时间里,经多方努力,学院最终为襄阳学子募集到5万个口罩。“悟透疫情“大考”,必胜高考‘小考’”“我们保护你们,你们用知识创造未来”。3月21日,承载着18箱5万个口罩的货车,带着满满的祝福与希望驶向襄阳。


精神——为线上教学保驾护航


生命学院的线上教学工作已顺利进入第八周,目前已完成百分百开课,学院教学督导团队的线上听课率已达100%,在疫情期间和全院师生共抗疫情,为保障老师们高质量的线上教学保驾护航。



督导组长杨坤涛老师积极部署协调安排督导听课任务,率先走入网络课堂;杨艳燕、李卓娅老师人在外地心系课堂,借用手机在多种授课平台远程听课;同样只能使用手机听课的还有黄心汉老师,周六仍不忘进入学院线上课堂。彭克美、黄诗笺老师通过列表来记载和分析授课情况,图文并茂,条分缕晰;刘曼西老师每听完课都会和老师积极交流听课心得,提出意见和建议。督导老师对学院线上授课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生命学院授课教师队伍是一个教学严谨、勇于探索、不吝奉献的高素质团队,尤其在疫情期,老师们倾情投入打造的网络课堂能够展现全院整体教学风貌。


生命学院教学督导团队已成立两年,督导老师们不仅具有35年以上的教龄,还是各自领域里的权威专家,在疫情期间,他们坚持同全院教师共抗疫情,用自己的经验协助生命学院打造高质量的网络课堂,让他们那一代人对待工作的认真、扎实、严谨、负责的精神在我院的教师和学生的身上生根、发芽。下图为刘曼西老师的网课情况汇报图。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