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基层事记】新闻学院教工同出力 抗击疫情尽所能
发布时间:2020.03.27

来源:新闻学院 编辑:汪泉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苗雨辰)3月18日,武汉市终于迎来期待已久的好消息——“全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0例”。无论是奔赴在抗疫一线的先锋队员,还是在后方默默支援的志愿者们,都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做出着努力与牺牲。新闻学院的诸多教职工作为这场疫情的亲历者,用具体的行动与付出,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参与志愿服务,投身抗疫一线


2月6日,学校发布通知,决定成立学校抗击疫情党员突击队,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协助实施校园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明玉柱、党政办主任王维真、研究生教务员谭秀英、传播系教授徐明华,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作为一名普通的武汉市民,我非常支持政府封城的工作;作为一名党员,我觉得需要有这样的牺牲精神;作为学院的党支部书记,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传播系教授徐明华老师这样回答。


由于她和先生都在18luck新利电竞 工作,疫情期间,两人一起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志愿活动。物资派发、校园巡逻、家属楼排查……除了每天的固定工作外,偶尔还会有一些意外情况发生。“曾经碰到过一个老大爷,一下来情绪特别激动,口罩也不带,说他女儿给他送了一大袋蔬菜,但是又送不进来,只好放在学校正校门的外面,他也不知道怎么去取……当时我们的明书记还专门开车到校门口帮他取回来。”


“我们真的需要‘逆行’,做‘最美逆行者’。如果一个人做了,可能第二个,第三个也就出现了。当这样的带动效应出现后,大家可能都愿意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徐明华这样说。


新闻学院党政办主任王维真同样是第一批加入突击队的队员。由于学校东三区没有专门的小区物业管理,疫情期间人员流动的管理就落到了这些志愿者身上。此外,居民的食品、蔬菜等日常用品,同样需要依靠各网格点的志愿者进行协助输送。“新闻学院负责第六网格点,但是我们学院留在武汉的老师并不多,所以工作任务相当辛苦,一直从早上9点持续到晚上6点。”


志愿服务除了是对心理上的考验,更是一场生理上的挑战。“大家都穿着防护服和手套,没办法轻易脱掉,觉得痒就只好用手去锤那个痒的地方”王维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为了避免上卫生间,一接到任务以后我那天就基本上不喝水了,如果实在口渴,就出发前抿一口。”


学院党委副书记明玉柱在接到党员突击队报名通知的时候,并不在校内居住,但想到有机会回学校参与抗疫工作,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第一时间报了名。


作为新闻学院分队唯一的男同胞,明玉柱主动承担起小队的重任:“武汉和学校采取了严格的联防联控措施,刚开始承担了东三片区居民每七天出门两次购买必需品的发票工作,后来学校实行了网格化管理,作为第六网格网格员参与为东三片区教职工配送物资等工作。”


除了参加校内组织的抗疫志愿活动,新闻学院的教职工们,还在校外的相关志愿活动中积极出力。由于年前回到老家探亲,因封城无法返汉,新闻学院党委书记詹健选择了在当地老家报名,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


相较于学校,社区的工作同样纷繁复杂:居民小区和道路的封闭管控,引导居民遵守联防联控规定,为居民联系购买生活物资,回答居民对疫情的咨询,对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宣传……“作为一名老党员,在此刻理所当然应该主动作为,积极承担,这是一名党员最基本的责任与义务。”詹健说。


发挥学科作用,用专业抗击疫情


除了参与相关志愿服务工作,新闻学院的老师们更是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作用,用专业知识为疫情防控工作助力,参加到抗疫救危中。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退休教职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首席专家赵振宇教授不负新闻人使命,在疫情中奋勇发声,相继在微信公众号“红树林部落”上发表《面对“不确定信息”领导要敢于担责》《建议在“华南海鲜城”原址修筑抗击“新冠肺炎”战役纪念馆场》《是传播谣言还是科学忠告?》等多篇评论文章,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


新闻学院广告系教授陈先红除了号召捐款外,还带动全国新闻传播与公共关系学界、湖北网络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援一线抗疫前线,组织各方力量建言献策,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


“我只是用自己的专业为抗击新冠病毒肺炎出力”新闻学院广播电视学系副教授彭松始终这样认为。疫情期间,他为湖北广播电视台录制了《武汉加油》《最美逆行者》等多部公益宣传片的配音。


“那时刚刚封城不久,广大市民情绪低落……朋友觉得正好做一个宣传片可以通过心理上的引导宽慰大家,让大家在疫情凶险的时候能够看到希望,于是一拍即合,合作了宣传片《城市春节的故事》。”


目前,彭松还在和广东卫视的纪录片编导合作,为他们的抗疫纪录片《2020,不可忘却的春季》进行配音工作。


“对于疾病的传播预测,很多人可能觉得是医学或者公共卫生学的领域。实际上,我们传播学者也会有所涉及”新闻学院传播系副教授徐涵解释道,“现在传播学领域研究谣言或者网络舆情传播,用到的一些基本传播动力理论,最早其实就是用来预测传染病传播的。”


徐涵的研究领域是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传播,由于这次疫情事关重大,从一月下旬起,徐涵就开始和研究生们做了一定的研究以及计算机仿真。


由于不在第一线,没法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因此研究只能根据媒体报道的数据,带入到相关模型中进行分析预测。“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分析采取不同的防疫手段(任由病人移动、强制隔离、建立方舱医院、封禁小区等)对于疫情的影响,从而帮助政府做出进一步决策。”徐涵讲道。


组织相关活动,带领学生抗疫


武汉封城以来,新闻系教授牛静密切关注着疫情发展与各种新闻,并推出了“新型肺炎中的个体叙述”系列,组织、编辑与刊发了几十篇学生们的疫情日志。


约稿、筛选稿件、修改稿件、和作者交流反馈……“有时一篇稿子要花费好几天的时间才可以最终完成,因为这中间要不时了解学生的表达意愿、文章构思等,并指出存在的问题,甚至一字一句地修改”牛静介绍道。


截至目前,已刊登出二十三篇稿件,有来自新疆的疫情日记,也有来自湖北罗田的基层见闻;有对优待医务人员政策的反思,也有对记录者方方“封城日记”的评论;有武汉疫情重灾区的个体感受,也有美国波士顿的共情记录。其中2020年2月8日推出的“新型肺炎救助渠道大盘点”一文有几万的阅读量,被广泛转载,为当时的武汉肺炎患者提供了全面详细的救助指南。



“今年大三同学的实习受到疫情很大的影响,不少同学本来都与实习单位联系好了,但由于身在湖北(不能出省),实习计划被迫停滞。”新闻系副教授周婷婷说。作为实习指导老师,周婷婷与澎湃新闻取得联系,计划以“疫情中的武汉故事”为选题开展合作报道,并将其作为大三同学的特殊实习项目。


由于报道以“接龙”的方式展开,前后两篇稿件的报道主人公相互关联,最终巧妙串联成一个整体,以期发送满一百篇,因此对线索来源、采编水平要求甚高。周婷婷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新闻线索,她的微信朋友圈一时间成了“新闻线索收纳站”。


在周婷婷的指导下,新闻学院本科生梅陈园、张萌、刘帅、段心玫等人相继参与到故事接龙的采写撰稿中。目前,“武汉接龙故事”已经连载到了第十三篇,新开设的“武汉对话”栏目也已经成功推出7篇报道,这些将继续为疫情之中的人们带去着温暖与动力。


“还在坊间议论之时,我们团队就关注了新冠肺炎疫情。”来自学校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的新闻系教授顾建明向我们透露。“长期生活于兹、劳作于兹,看惯了这里的湖泊楼台、江滩绿地,听惯了这里的敞言敞语、甚至汉骂,一时很痛心,很眷念。尽一份市民的责任,帮助这里的百姓,协助大家救援这座城市,是当时唯一的心愿。”


作为学院教授新闻评论课的老师,顾建明深知新闻评论在抗疫中的作用。于是,顾建明动员新闻评论班、写作小组、评论学社的同学们以及部分社会上的作者深入采访,积极写作。与此同时,还与业界朋友一道,将一些好建议直接呈达更高级机关,为加强抗疫出力。


伴随着抗疫工作的进展,顾建明和他的团队不断发表新闻评论作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恳请支援武汉医院医生和市民!》《抗疫要允许医护人员公开讲实话》《克服“官谣”之弊刻不容缓》……抗疫进展的每一步,几乎都有评论团队的关注、调查、思考与发声。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盼望着开学。”广播电视学系副教授龚超被同学们对母校的表白所打动。


由于疫情暴发,同学们返校的时间被迫延迟。龚超想到,可以在原定开学的日子推出一篇推文,请同学们说说心里话。于是,他邀请来自学校各专业本、硕学生二十余人,在微信公众号“魅力人声”发布推文《华中大:同学们向您报到!》,用文字和声音表达对特殊时期对母校的思念。


此外,龚超还在微信公众号“魅力人声”发布推文30余篇,既有防疫知识也有评论文章,既有书籍推荐也有网络课程,既有专业讲座也有朗诵作品,利用自媒体平台多角度抗疫。



新闻学院传播系讲师熊硕,一直以来从事着游戏的相关研究。疫情期间,他应邀与中国独立游戏联盟(CiGA)合作,指导学生开发出《勇敢生活,拒绝谣言》游戏,以游戏为载体,助力抗疫工作。


2月10日,中国独立游戏联盟(CiGA)发起了名为“游戏元气弹”(Gaming Spirit Bomb)的活动,以新冠肺炎为背景,召集中国的游戏开发者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开发游戏 Demo,以游戏为载体传递正能量,输送属于游戏人的元气弹。


“由于这次活动的捐赠对象是我校的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新闻学院可以用这种方式做身处前线医学院的援军,于是我将这个活动与想法报告给了学院詹健书记,得到同意后,新闻学院成为了活动的合作方。”


据了解,活动中所有游戏均为免费游玩,与此同时,玩家可以给对应的游戏进行打赏,所有打赏的钱都将捐赠到18luck新利电竞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新闻学院学生自主研发的游戏《勇敢生活,拒绝谣言》,同样参与了本次活动。


除了以游戏为载体助力抗疫,新闻学院传播系讲师王然更是把握痛点,开发出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友邻互助平台——“地普开物友邻互助平台”,帮助解决生活和医疗物资短缺等核心问题。


防控力度的不断增强,快递运输尚未完全恢复,灾区百姓面临的核心问题仍是生活和医疗物资极其短缺,家庭物资的分布相对不均衡,而聚集采购又会增加感染的风险。为此,王然想到可以研发出一个这样互助平台,让本小区和邻近小区实现生活和医疗物资互助,既不需要快递,亦可解燃眉之急。


说干就干,王然率先发出倡议,随后不断有学生陆续加入。2月8日开始筹备研发,2月14日小程序上线,2月25日网页版上线……在王然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平台建构工作进展迅速。


“我们当然知道建设这个平台的风险,最坏的可能无非就是没有一个人用。但是,如果大家愿意为我们自己,为我们百姓,为我们城市,为我们国家,做一点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哪怕这个平台能帮助弹尽粮绝的家庭多买一次菜,哪怕能帮助陷入绝望的病患多一次转发,于我们而言,于平台而言,都是莫大的善事。”王然说。


截至目前,“地普开物友邻互助平台”依然在投入使用中,为缓解疫情当下居民生活中的困难做出着贡献。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