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基层事记】统一战线携手同心抗疫情(系列报道六)
发布时间:2020.03.21

来源:统战部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本期让我们继续走进8位统一战线医护人员,倾听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用敬业精神和专业技术,与疫情作斗争的故事。


民建会员、附属协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护士长郑晓丹:勇敢逆行,义不容辞。



郑晓丹(左)为护士穿好防护衣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愈来愈严峻的防控形势,郑晓丹身先士卒,最先写下了请战书,义无反顾地申请去暴露风险最高的发热门诊。在疫情高峰的大年初三,郑晓丹临危授命担任发热门诊管理工作,她不仅要安排协调护士的工作、严格对医生和护士进行院感培训与督导,规范操作,还要参与病人的预检分诊、在每个诊室对病人进行巡视和监测、为疑似病人做咽拭子标本采集和病毒核酸检测、在输液大厅为病人输液、为留观室的病人给氧及抢救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郑晓丹克服种种困难,坚守岗位,没有丝毫懈怠,是一名坚强而美丽的白衣战士。


九三学社省委会委员、学校委员会委员,校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附属同济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董凌莉教授:帮助风湿免疫病患做好自我管理,为患者排忧解难。


因担忧风湿免疫病患者无法常规就医,作为湖北省风湿免疫科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董凌莉教授联合专家委员会部分专家,共同撰写科普文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我该怎么办?——致湖北风湿病病友》,并组织专科教授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开展“在线问诊”工作,为困居在家、不能就医的风湿免疫病患者排忧解难,目前已提供了千余次的线上诊疗咨询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令广大慢性病患者在家里安心、放心。


董凌莉还作为湖北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组织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及省风湿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的全体委员,结合疫情和风湿免疫病临床特点,共同撰写文章《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湖北风湿免疫病患者随访和感染防治的专家建议(试行第一版)》,并发表在《内科急危重症杂志》上,指导风湿免疫专业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疫情。


民革党员、附属协和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姜华军:使命在肩,必当一往无前。



姜华军


2月1日开始,姜华军从普通病房转到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隔离病房,“命令就是军令,使命在肩,必当一往无前。”为减少传染家人的风险,姜华军选择在医院值守,只能在吃饭休息的间隙,抽空看看手机里还只有两个月大双胞胎小宝宝的照片和视频,给妻子和母亲发上一条报平安的消息。


为了分担发热门诊同事的工作压力,姜华军还挤出时间在网上接诊。“作为医者,不但要关注病人病情,还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和心理,要尽最大努力去安抚情绪,避免恐慌。”在网上门诊接诊三天,姜华军已接诊200余名患者,指导患者用药及就医,大大减少病人就医的盲目性,提高了隔离意识。在医用物资困难的时候,姜华军通过各种渠道,调动自己的社会资源,紧急为协和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联系了300多套防护服和隔离帽,给同事的工作增加了一份保障。


九三学社社员、附属同济医院风湿免疫科专科护士长张子云:封得住的城,封不住的爱。



张子云用“沟通板”与患者沟通


大年初四,张子云作为第一批支援人员奔赴中法新城院区开展重症ICU病房的筹备、改造和收治危重患者工作。连续工作10余天后,当病区从无到有、从凌乱到规范时,作为病房大管家的张子云却病倒了。在排除被感染的可能后,仅仅休息2天的她又主动请缨,赶赴光谷院区协助筹备新的发热病房。


“新冠肺炎患者说话会非常吃力,而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和头罩,两者之间的沟通,基本全靠嘶吼和猜测。”张子云说。如何既不影响医患沟通,又能节省体力、减少交叉感染呢?张子云想出了办法,“我们将医患常用的沟通用语以图片的形式做成‘沟通板’,包括如饮水、进餐、如厕、翻身、抬高床头、疼痛等,患者只需指一下沟通板上相应的图片,我们就能明白患者的需求。”方法一经实施,效果显著,病房安静了许多,病人的睡眠情况也得到了改善。“封得住的城,封不住的爱”,张子云说:“为了共同的明天,我们不惧艰难,为了即将到来的曙光,我们一定能坚持到最后一刻。”


民建会员、附属协和医院门诊输液室护士长许娟娟:用行动书写“救死扶伤”的医学誓言。



许娟娟工作中


1月20日,许娟娟接到医院通知,前往A4建立发热病人留观病房,并按照工作要求,与同事们一道完成将疑似患者从发热门诊收治入院、将确诊或疑似患者再转往指定医院等各项任务。1月26日完成任务后,经肺部CT检查结果呈阴性的许娟娟又放弃休假,立刻投入到急诊科的战斗中。


疫情期间,许娟娟夫妻两人都奋战在抗疫一线。她以医院为家,急诊科的留观室、抢救室、监护室里都有她忙碌的身影。面对繁忙的工作,许娟娟从来不说苦和累,作为护士长的她在每天晚上还给在外支援的每名科室成员加油鼓励,用行动书写“救死扶伤”的医学誓言。


民建会员、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王超:作为医生,这是职责和使命。



王超在发热病房


“我已准备好,随时待命,听从科室和医院的召唤。”得知发热门诊扩建,一线人员告急后,王超果断给科室医疗秘书发了上面的短信,并退掉了计划春节期间回山东老家的高铁车票。1月28日,王超收到了赴主院区发热病房值班的通知。就在前一天晚上,爱人也接到前往中法新城院区支援发热病房的通知。


“有朋友关心地问我,你们俩都去了一线,两个孩子咋办?跟领导反映一下吧!”王超说,“当时科室已经超负荷运转,我告诉自己,作为医生,这是职责和使命,要对得起自己的称谓。”在岳父岳母的支持下,王超毅然将两个孩子交给他们赶赴一线,“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为我生活的武汉遭受如此大的灾难感到悲伤难过,但我也为自己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留下过足迹,感到光荣和自豪!”王超坚定的说。


民盟盟员、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梁奇明:病人离开病房的背影,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


因家人感染被迫隔离的梁奇明反复跟科室申请待隔离期结束一定要到最前线贡献自己的力量。2月11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紧急改建发热病房,“等待已久的集结号就此吹响”,因妻子和岳母还在隔离,梁奇明将年仅一岁半的孩子交给岳父照顾,毅然奔赴战场,“到达光谷时,国家医疗队已经进驻,我对接的是宁波2队”。从下午3点开始,重型肺炎患者从武汉各区逐批转运过来,“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准备,甚至没来得及相互认识就直接投入了战斗。”梁奇明说,接病人、问病史、开医嘱、记病程、抢救,整夜不停的重复直至病区收满。



梁奇明(中)与宁波援汉医生并肩战斗


半个月后,光谷院区迎来了第一个出院的患者。“病人纷纷离开病房归家的背影,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梁奇明说:“我们将继续坚守在这主战场,直到迎来所有人自由呼吸的那一天。”


民盟盟员、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盛鑫:同济精神激励我们坚守。



盛鑫在发热门诊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我们医务人员同时也成了战士,我和其他同事一样冲到了最前线。”从发热门诊到中法院区定点病房,高强度的接诊量、疾病的可怕、患者的无助都让盛鑫顾不上害怕,同为医生的丈夫也频繁在医院值班。盛鑫担心他的身体,但更多的是对家人的愧疚。因为不敢回家,两岁的宝宝多次在电话中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休息啊?”,而盛鑫只能轮休时抽空在门口多看她几眼,背地里流泪。


“我们这些在平凡岗位中坚守的普通人,在这场战斗中,都是为了让武汉的‘播放键’早日重启的战士。”盛鑫说,“面对汹涌的疫情,谁人不怕,但我们不会退缩,每一个同济人都不会,仍然勇往直前,这就是同济精神吧”。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