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赴缅甸暑期社会实践队荣获全国十佳队伍称号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新闻学院 编辑:汪泉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亦心 宋荣君)在团中央组织的“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2019年全国大学生“一带一路”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中,新闻学院徐明华老师、王一凡老师带领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在内的14名学生组成的赴缅甸暑期社会实践队突破重围,获得全国十佳队伍的称号。同时,我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增强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新闻学院成立赴缅甸暑期社会实践队(下称实践队),前往”一带一路“重要交汇点—缅甸仰光开展实践,队伍圆满完成既定目标,也让每一位成员感到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说到获奖,徐明华说:“我们确实做了干货,不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做了很多东西,所以我相信团中央把我们评为十佳团队是有理由的。”


创新团队,用心出行


一个实践团队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推力是整个团队的和谐高效。


赴缅甸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队伍结构上进行了创新,由老师带领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在内的学生,组成一支集教师学术交流、硕博田野调研和本科媒体实习目标于一体的国际交流实践队伍。


徐明华介绍,这就像一个三明治一样,既有底层的采访,又有中层的调研报告,再高一层面有老师去签署一些战略协议,团队这个框架里互相激发、互相影响,完整建立低中高三个层次。


这样的优势大大提高了团队的效率,在同样的时间成本上有更多样的成果产出,并且让本硕博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


硕博生带动本科生,提高本科生的研究和实践能力;本科生用活跃的思维激发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队伍结构上的先天优势让实践队整体上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细节处每个团队成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做好团队运行上的一颗螺丝钉。


不论是出发前还是实践过程中,队伍都做了详细的分工。赖绪鹏在采访中提到,海外实践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这次实践能够高质量顺利完成,很大一个原因是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且在缅甸的时候,所有同学都尽职尽责地完成分配到自己的任务。团队仔细划分出安全员、财务管理员、成果验收员、宣传员以及进行宣传稿撰写安排,各个小组内部也有具体的分工,有的统筹、约采访对象、有的准备采访问题、还有的拍摄、采访、视频剪辑等,各补所长。


正是这些详细的安排与成员们极强的行动力,即使经历了一天的奔波,他们仍能每天及时将调研进展生动地呈现在公众号中。


还有成员很用心地调查了当地的习俗,比如笼基(一种纱笼式的下装),是当地的传统服饰。本次实践有很多采访任务,要与当地人民深入接触,为了融入当地,实践队成员们人手一条笼基,并配上一双拖鞋。


带着用心的准备,收拾好行囊来到仰光,当拖鞋与潮湿的街头碰撞出踢踏的声响,当细密的水汽彻底渗入心底,实践队才真正踏上了这片土地。


用心相连,聆听“传播的声音”


“真的亲自踏上那片热土,一个人走一走,去街头看看那里的妈妈和孩子、和我们同龄的人,他们在做什么,当地人的那种淳朴会让你很有感悟。”赖绪鹏的思绪回到了那个夏天。


围绕“一带一路”的专项主题,实践队的成员们在出发前就对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做了前期的了解。为了更好地了解体悟“一带一路”的主题,实践队在情况的变化中和一路的感受中不断调整深入选题,最后找到合适的切口进行实践调研。硕博组以田野调研的方式探寻“缅甸政商精英眼中的中缅关系新架构”“在缅中资企业形象”以及“仰光地区孔子课堂传播现状”,本科组以媒体实习的方式走访当地了解“中缅影视文化交流”“缅甸饮食文化”以及“在缅华人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通过这六组小切口,实践队深入群众展开实地调研。


在没有踏上这片土地之前,实践队成员们都没有想到,缅甸人民对中国的了解远远超出大部分中国人对他们的了解,他们经常看中国的电视剧、听中国的歌,用中国的手机,他们对人态度友好,平和善良。


“他们的眼睛很亮,眼神非常真,我给他们拍照,他们就很自然地笑了。虽然我们是两个国家的人,但是能感受到彼此的真诚。”赖绪鹏深有感触,“当地人信奉佛教,他们看似做事比较慢,很‘佛系’,但他们的 ‘佛系’不是我们国内网络舆论上所说的那种不太主动、不太乐观向上的佛系,他们那种真正的佛系是以平常心对待任何事情,在做事情时也带着微笑,确实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语言和文化不是隔阂,中缅人民本就同是人类中的一份子,本就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同呼吸,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让人知道我们本就相连。


去到当地了解缅甸人民的真实情况与想法,用心聆听缅甸人民和在缅华人的心声,实践队成员们在切身体会的方式中加深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在到缅甸当地之前,‘一带一路‘就是一个宏大的倡议,等到你到了实地,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在缅甸的具体落实情况,你就会发现它不单纯只是一个很宏大的倡议,你能感受到每一项举措在落实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在为之做出巨大的努力,是非常艰辛的。”江可凡感慨道,“这种强烈的感觉在调研中深化,慢慢地让你的认识更加清晰,认知更加强烈。”


赖绪鹏也有这样的感慨:“其实网络上或者听说的一些消息都不足以让人信服,只有去到当地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这些信息才是最准确的,中国很多企业在缅甸开店开厂,一路上都能看到华为、小米这些品牌,我们住处的楼下还开有一家蜜雪冰城,那成为了我们每晚回来后必吃的东西,这些也是‘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吧。只有我们自己实地过去,在那么热的天喝下一杯蜜雪冰城,才尤其真实深刻地感受到这种喜悦。”


也是这种实地的探索调研,让实践队成员们从细小处看到“一带一路“倡议在文化的交流与倾听中,正努力地朝着中缅两国人民的愿景落在实处。


建立沟通,长久相连


“我们是真的有情感的,大到一带一路的倡议,小到老百姓之间的情感交流,我觉得都能很充分地体现在这次暑期实践的团队当中。”徐明华强调了这次实践过程中中缅双方的真情沟通。


以前学生的社会实践多注重与欧美国家的交流,这次也是一个契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选择东南亚国家建立联系,也是切合了习总书记的理念,向周边国家传达和谐共赢的共同愿景。


此次出行,徐明华代表新闻学院与缅甸的学校、媒体签署战略协议,初步搭建了未来双方长期交流合作的框架。


徐明华总结道:“不管去哪个国家,政治、宗教、文化都会是隔阂,但是这些隔阂不足以阻拦我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其实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都是彼此相息的,缅甸好中国好,中国好缅甸也好,这背后就体现着一种和谐的人类观,人类的命运都是绑定在一起的和谐发展观。”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