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MJ刊发公卫学院田耀华副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PM2.5和主要心血管疾病的关联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31

来源:公卫学院 编辑:范千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田耀华)12月30日,公卫学院田耀华副研究员与北京大学胡永华教授、高培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医学顶刊The BMJ(影响因子27.6)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ambient fine particulate pollution and hospital admissions for cause specif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ime series study in 184 major Chinese cities”的论文。该研究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人群健康效应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报道,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短期暴露与心血管健康有关。既往关于PM2.5和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主要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此外,PM2.5和特定的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高浓度PM2.5对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对特定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尚不明确。


该研究在全国184个城市中纳入了880万例缺血性心脏病、心律不齐、心衰、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住院病例,采用时间-序列模型、随机效应meta分析、meta回归等分析方法,发现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心律不齐、心衰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入院数分别显著增加0.26%、0.31%、0.29%、0.27%和0.29%,但和出血性脑卒中无显著关联;且PM2.5对心血管疾病的效应在PM2.5浓度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时依然存在。该研究探讨了全国水平的PM2.5-心血管疾病入院的暴露反应关系,发现当PM2.5浓度小于50微克/立方米时,暴露反应曲线快速上升,当浓度在50-250微克/立方米时,曲线上升较缓慢,当大于250微克/立方米时,曲线出现平台期。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在低浓度时,PM2.5的健康危害效应可能更加显著。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PM2.5的公共卫生意义,发现当PM2.5浓度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年均浓度10微克/立方米时,我国每年可减少约10万心血管疾病住院病例和11亿元住院花费。这项研究首次在全国范围系统性地研究了PM2.5和主要心血管疾病入院的关系,对于降低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同时为我国进一步控制PM2.5污染提供了流行病学证据。


该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