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学院杨祥良、胡军课题组在载药微颗粒用于肿瘤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9.12.18

来源:生命学院 编辑:郭雨辰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东东 雍土莹)12月12日,国际权威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IF=15.804)在线发表了我校生命学院、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祥良教授、胡军副教授课题组完成的题为“Engineered 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 Bi2Se3/DOX@MPs for Imaging Guided Synergistic Photothermal/Low-Dose Chemotherapy of Cancer”的研究论文,研究表明该课题组在载药微颗粒用于肿瘤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




  微颗粒(Microparticles, MPs)是一种通过响应内/外源性刺激、由细胞膜上出芽产生的直径为100-1000 nm的磷脂双层膜结构。目前,肿瘤细胞来源的MPs已广泛用于抗肿瘤药物递送。相比化学合成的载药系统,MPs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免疫原性低、具有归巢靶向能力、可突破肿瘤治疗生理屏障等。无机纳米粒子具有多种独特的功能,例如光热效应、可用于CT成像等,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整合MPs与功能性无机纳米粒子,有助于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本研究通过使用电穿孔技术促进功能性无机纳米粒子Bi2Se3纳米点和化疗药盐酸阿霉素(DOX)进入肿瘤细胞,并通过调控电压使细胞膜可逆地恢复从而保持其结构完整性。在紫外线照射诱导下,肿瘤细胞可产生高负载量的多功能MPs(Bi2Se3/DOX@MPs)。与直接孵育相比,电穿孔方式处理细胞后,功能化MPs的载药量和产率均显著提高。同时,MPs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光热性能均未发生显著变化。通过与细胞膜融合的方式,Bi2Se3/DOX@MPs大量被肿瘤细胞摄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膜融合方式进入细胞可避免溶酶体陷阱从而增强肿瘤细胞杀伤效果。细胞和动物实验证实,Bi2Se3/DOX@MPs具有较强的细胞杀伤能力、多模态成像能力和抑制肿瘤生长能力。


  我校生命学院杨祥良教授、胡军副教授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生命学院2015级博士生王东东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生命学院甘璐教授、雍土莹博士后和姚雨竹博士后等也参与了该工作。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vs.201901293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