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文芳) 12月23日上午,启明学院2018级跨学科联合实验班新生研讨课“科学思维与研究方法”学习成果汇报会在亮胜楼学术报告厅举行。
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余龙江教授、王书亭教授、杨晓非教授等,来自光电信息学院、生命学院、机械学院、土木学院、外国语学院5个院系的任课老师,实验班四个专业的120名学生参加了汇报会。
汇报会上,来自四个研讨群的八个小组作为优秀代表,分别围绕智能医疗、无人驾驶、智能机械、高层建筑等四个主题展开了学习成果汇报。尽管只是大一新生,同学们仍然尝试用较为专业的方式去解决课题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办法,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敢于创新的特点。
智能医疗主题的“生命体征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项目组,为观众展现了“植入性”生命体征检测的创新思路。小组成员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胶囊将会越来越将越来越小,植入人体也会毫无感觉。余龙江从专业角度建议,项目后续研究可以更多关注血氧饱和度、血氧灵敏度、饱和后的温度感应。结合主题在癌症之前就给予预防更好。“把你捧在手心”的“智能衣物”项目组,可以智能监测人体体征、调节舒适度、并反馈身体健康状况。杨晓非评价该组汇报思路清晰,建议后续探讨衣物传感器在运动情况下对血糖的测量。
无人驾驶主题的“面向交叉路口无人驾驶的防冲突技术”项目组,着眼于新时代无人驾驶技术存在的交通冲突问题,充满幽默、创意地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构想,提出了他们对未来无人驾驶安全可行性的创新设想。并就其他同学提出的,无人驾驶场景在郊外的适用性,以及传感器可支持的辨识度给予答复。王书亭充分肯定了成员跨学科学习成果,指出方案存在基础知识的局限性,建议多考虑极端天气、防范系统和安全三个方面。“无人驾驶与云”项目组令人耳目一新地将信息处理、行为决策等汽车行驶控制集中于“云”,使未来无人驾驶更便捷、更灵敏、更智能。丁明跃点评该小组演讲精彩,成员配合默契,建议与主题相关的无线网需要多方面考虑。
智能机械主题第一组向我们展示了高效、便捷的“智能管道清洗机器人”,用来代替人工操作,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安全可靠。曹丹华教授在肯定项目组表现的同时建议,要更加关注新技术,在团队协作中要学会包容别人和自己的错误。“智能消防机器人”项目组就如何拯救更多身处火海的人提出设想,救援机器人承担消防员一切任务,探测生命、精准救援、实时灭火方案完善,思路新颖,实际可见性较强。刘震卿导师点评时指出要关注技术的可行性并进行评估。
高层建筑主题为未来人类生存空间提出可观设想。“高层建筑立体农业采光设计”项目组为我们展示如何高效利用空间和光线,并结合光线集聚发展室内农业,可初步解决未来人类的能源问题和粮食问题。张敏明教授、都建颖副教授点评时建议汇报要重点集中表现,表述要更加严谨。余龙江建议将食品安全和营养兼顾会更好。“高层建筑的抗风设计”项目组聚焦进一步提升未来建筑可建高度,通过合理的应力以及风力分析,比较设计出一种新颖、造型清奇但安全性高的建筑。张旭明副教授建议是将风的因素与建筑相关起来。
现场师生围绕展示内容提出了各种问题与建议,讨论气氛十分热烈,不时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每个小组汇报后,各位导师也给出许多令人获益匪浅的意见与建议,并为每个汇报的小组颁发“优秀报告获得者”的证书。
余龙江在活动总结中表示,很高兴看到学生的变化,与刚进校时相比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肯定学生学习耐力,不断挑战学习极限的同时,建议在以后的项目研究中多一点安全的理念。他强调学校人才培养要积极与国际接轨,卓越班学生应该更加高标准严要求。
会后,来自光卓班的赵文杰同学认为:“从最初的被动学习到现在主动寻求知识,从最初对调研一无所知,到现在能熟练利用各种资源库,从最初的精致利己,到现在的团队合作,从最初的茫然无措,到现在的积极理性分析,寻求解决方案。我们成长了太多,也为日后科研和演讲积累了不少能力和知识。”
据悉,“科学思维与研究方法”新生研讨课是启明学院在跨学科联合实验班推出的一门全新课程,旨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研究方法,在多学科交叉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2013级、2014级试点后,再次与英语教学结合,让不同专业学生在进大学伊始就尝试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思维方式,基于文献检索,就某一问题开展跨专业跨学科的研讨。授课教师由不同专业院系知名教授组成,对象则是四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的讨论组。融入了英语研讨交流与实践的要求后,强化了学生交流、表达和写作能力。
该课程已连续实施6年,受到学生广泛欢迎,一批知名教授积极参与其中,教学效果显著。启明学院将继续实施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质量为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推进新生研讨课建设,打造“金课”,让课堂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