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7月24日,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部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材料学院“科教深度融合,‘四位一体’材料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成果完成人名单:周华民,李元元,廖敦明,樊自田,李德群,黄云辉,李毅,蒋文海,翟天佑,张云,单斌,蒋文明,金俊松,范淑媛,张诚)荣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本科)二等奖。
创新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支撑。我国材料领域面临严重“卡脖子”问题,《科技日报》统计35项“卡脖子”难题,22项与材料相关。同时,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促使材料产业模式向自动化、智能化持续转型。自主培养更能奉献和开拓的材料类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需求。为此,材料学院在“2007年教育部材料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15项国家级教改项目支撑下,开展了全新探索与实践。
成果以“价值引领、科研育人、聚焦创新”为培养理念,构建并实践了“材料强国、前沿知识、工程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四位一体”材料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成果紧扣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关键要素,以材料强国教育为价值引领,前沿知识教育夯实知识支撑,工程实践教育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挖掘学生自身潜能。突出铸魂育人和能力培养,以家国情怀引领创新人才成长,增强学生科技报国情怀和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建成“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杰出人才,指引了我国材料类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
成果提出了科研“全要素”融入教学“全过程”的科教深度融合路径。该路径将育人作为科研的第一职责,凝练以“钢铁院士”崔崑为代表的科研精神,梳理转化13项国家奖等成果,融通国家重点实验空等平台,赋能40个国家级人才等团队,将科研“精神、成果、平合、团队”全要素融入“思政教育、课堂教学、实验实践、创新创业”全过程,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通育人。建成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国际评估专家组评价为“世界一流”,探明了新时代一流高校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路径。
成果创立了“学生、教师、企业”协同的“三材计划”创新创业育人新机制。通过“箐材计划”引导学生,“优材计划”激励教师,“创材计划”吸引企业。该机制面向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将其转化为教师科研项目,同时变为学生创新创业课题。通过项目融合,达成了学生、教师、企业的三方协同,实现了创新创业中“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有效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激发教师和企业参与积极性。建成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形成了新时代材料类创新创业人才自主培养的华科大机制。
成果自推广以来,其教改模式、教改措施获得高度认可,2007 年以来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60 篇,相关成果先后获3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批教育部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区,3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连续6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名”第一,2次通过国际工程专业认证;人才培养成绩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近5年获国际、国家级创新创业奖235项,近10年毕业生中涌现出行业领军人才,包括国家级“四青”人才20人、“大国工匠”孙红梅、“国家探月工程突出贡献个人”杨欢庆、“中国优秀企业家”张运军等;辐射示范作用显著,主编出版教材41种,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13种(全国排名第一),被300余所高校采用,引领了专业教材发展方向,自主研发的材料类系列仿真教学软件被全国158所高校采用,自主研发的3D打印、智能注塑等教学装备被国内外144所高校采用。
该成果经教育部材料类教指委副主任张联盟院士等专家鉴定认为“为全面提升我国材料类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提供了可借鉴的华科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