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十轮规划教材主编人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了第十轮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名单并颁发聘书。会上,被誉为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十轮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名单揭晓,18luck新利电竞
10名主编、17名副主编入选,总人数居全国第一。学校历来重视著书立说,众多医学名家、教师呕心沥血、代代传承,用一部部医学经典著作为我国医疗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同济医学教育工作书写了厚重的笔墨。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由裘法祖院士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外科学》的出版过程,向所有致力于教材编写工作的医学专家们致敬。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没有自己编写的医学教材。各所医学院校使用的教材都不一样,有英文的、德文的、日文的。例如北京协和医学院用英文教材,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现18luck新利电竞
同济医学院)用德文教材,东北几所医学院用日文教材。到了建国初期,由于全面学习苏联,所有的医学院校都使用俄文翻译过来的医学教材。那时在学校授课的很多医学教授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学术基础深厚,他们上课都不用教材,一节课从头讲到尾,全靠他们把那些外文教材内容背得滚瓜烂熟,而学生就完全靠记笔记。“文革”十年,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仅没有教材,甚至有几年时间停止了招生工作。
图为德文医学教材。
“文革”结束后,医学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为了满足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1977年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人民卫生出版社提出编写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工作计划,并邀请裘法祖负责相关工作。裘法祖教授从零起步,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自己的医学教材。
1977年11月,卫生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各专业教材主编单位座谈会,会议安排在东湖宾馆,直属卫生部的全国重点医药院校的领导都出席参加。会议讨论的内容很广泛,包括确定编写哪几门基础学科,哪几门临床学科;哪几门是必修课,哪几门是选修课。会议决定根据五年制医学教育大纲上的课程上课和实习时间,确定相应教材的字数。一般来说,基础学课程每学时编写3000字,临床学课程每学时编写4000字。当时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教材如何署名,是用单位署名,还是用编写者的名字署名,大家没有形成定论。由于多数参加会议的教授、专家刚刚从“文革”的“旋涡”里走出来,心有余悸,不愿署名,甚至也不主动提出参加编写工作,会议氛围一度沉闷下来。裘法祖打破僵局说:“《外科学》教材我们武汉医学院愿意承担编写任务。”在裘法祖带头下,接着各所学校代表也开始自报教材主编任务,也都采用单位署名的方式,就这样落实了各门教材的编写任务和主编单位。
图为《外科学》教材审稿会。
在外科学方面,当时决定先试行编写两种形式的教材初稿,一本由南北线上的高等医学院校编写,上海第二医学院(兰锡纯教授)负责;另一本由东西线上的高等医学院校编写,武汉医学院(裘法祖教授)负责。要求一年完成,经专家们评审后,在这两本教材初稿中最终选定一本作为正式教材。初稿完成后,上海第二医学院负责的书稿字数为90万字,武汉医学院负责的书稿字数为120万字。最后,卫生部在征求各医学院校的评审意见后,认为120万字的书稿较为合适,决定以武汉医学院的书稿为主,由武汉医学院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共同合编第一版外科学教材。这样裘法祖教授就担任了《外科学》教材的第一版至第四版的主编,时间长达20年之久。
裘法祖主编的《外科学》第一版分上、下二册,是在120万字的试行教材基础上进行修订完成的,分别在1979年12月和1980年5月出版,总字数为170万。第一版出书后,获得全国教材使用医学院校的好评,在四年内重印7次,印数达25万册。
图为《外科学》第一版。
1982年2月在杭州召开了第一次《外科学》教材编写会议,与会专家对第一版《外科学》教材进行了评估,认为内容要精减到140万字,不再分上、下二册,合成一本出版。距第一版发行后仅四年,第二版《外科学》教材于1984年出版,印数亦达25万册。
图为卫生部高校教材编委会外科组第一次会议。
图为《外科学》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
图为裘法祖院士在工作中。
裘法祖除了自己主编《外科学》教材第一、二、三、四版外,还连续担任多届(1986年至2000年)临床医学专业全国教材建设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了三轮五年制教材的编写与修订工作。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也长期设在了同济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