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11月26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我校联合主办的中美高校对话会在“2022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举办期间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流动性、教学与科研合作”。我校副校长陈建国参加论坛并作报告。
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Melissa J. Lan,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陈大立参加论坛并致辞。施一公指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是中美人文交流的先行者,也是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推动者。面对当前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困境,双方应该共同努力营造合作的氛围,探索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合作形式,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构建全球高等教育新格局。Melissa J.Lan表示,教育交流可以为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和合作研究带来更多的发展,教育合作是促进中美两国加深了解的催化剂。要重新开启中美对话;要允许中美两国学生学者进行交流;要不断投入资源,加强教育联系;要增强中美两国教育流动性,共同解决全球挑战。陈大立强调,中美两国要保持学生和学术交流,继续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合作;要加强政策性的沟通对话,搭建更多的对话平台,开展合法合规又互惠互利的合作;要推动学生学者流动,增进中美青年相互理解,培养更多中美合作的新生代;要创新学术合作方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多的贡献。
陈建国以“深化国际科研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作报告。他指出,过去几年,世界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气候变化挑战严峻、国际格局深刻演化等共同的挑战。这些全球性问题让人们意识到,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只有加强通力合作才能共同化解危机。近年来,学校携手美国合作伙伴,在切实助力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深度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积极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合作成果。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各国高等院校,尤其是中美高校,需要携起手来,聚焦全球重大议题,面向全人类共同关切,推动科技成果为更多人所及所享,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讲席教授沈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美国中西部美中协会(USHCA)主席Gov.Bob Holden,弗吉尼亚大学全球事务副教务长Stephen D.Mull、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Justin O'jack,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暨美方校长Jeffrey S.Lehman,杜克大学校长中国事务高级顾问、学校法学院创新政策中心执行主任Denis F.Simon,温州肯恩大学人文学院院长Denise M.Horn等来自中美高校近30名专家学者参加对话会。学者们围绕“流动性:障碍、影响与可行性”“教学合作:挑战、前景与路径”“科研合作:挑战、前景与路径”三个议题进行报告与交流。
施一公在总结中表示,中美两国要共同促进交流合作,增强流动性,接受双方之间的不同和独一无二的特点;要有包容性,加深中美相互理解,共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未来领导者,使中美两国从中受益;要进行创新,跨越国界,携手解决全球性挑战;要建立一个更好的高等教育模式,共同追求更美好的未来。Gov.Bob Holden表示,学生和学者是两国交流的桥梁,我们需要更加高效的合作。展望未来,要让更多的中国学生获得学习机会,能够在美国校园里分享交流中国的卓越文化,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要推动所有研究者和科学家进行深入合作,找到我们所面临的共同挑战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