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电气学院:从加权竞争怪圈跳出 十年打造“班级成长工程”
发布时间:2022.09.21

来源:电气学院 编辑:郭雨辰 浏览次数:

“有时候我特别想去球场上打球,但一想到其他人可能在学习,我就不想离开书桌。我常常思考该如何度过我的大学时光。”


这是18luck新利电竞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研二学生刘昶读大一时的困惑。彼时,这名班级中的“尖子生”,对自身规划并不明确,一度选择将大部分精力花在提升0.1分的加权成绩上。


今年8月下旬,好消息传来: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揭晓,全国共有89名青少年获奖。因带领团队致力于井下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取得的成果,刘昶成为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大学生。


早在去年本科毕业之际,刘昶不仅顺利保研本校,还获得了授权发明专利11项;获评全院授予率仅为1%的“荣誉学士”学位。


从成绩比拼到全面发展,刘昶的成长之变源于“班级”这座育人摇篮。


2012年9月以来,18luck新利电竞 电气学院开始建设“班级成长工程”。立足于“班级”这一中国高等教育中最具特色的基层管理组织,电气学院搭建了与课程教学协同的班级育人平台,依托“明德、通识、专业、实践”四大板块,设立荣誉学士学位培养体系,打造“全方位发展”的教育计划。


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学生从“被教育”转变为“我要成长”,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规划,成长为具备综合素养的优秀大学生。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华科大电气学院毕业生质量位列高校电气工程学科第一。


“从集体这块土壤中长出来的禾苗,才会更加茁壮”


“大学里,班级的概念相比中学有所弱化。没有了有形的教室,如何建设无形的心灵的纽带?”“怎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同时不让一位同学掉队?”


时间回溯至2012年5月19日,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班风学风、促进全体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一场主题为“如何加强本科生班级建设”的研讨会,在华科大电气学院大楼召开。


会上,校学工处、电气学院负责人,学院全体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班班长、团支书、学生代表展开探讨。最终,“班级成长工程”的实施方案初步形成。


方案设定了成长目标、措施、保障、成果展示等细则,旨在以班级为载体,探索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成长环境;鼓励并支持不同班级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个性化的成长计划和成长方案;打造学习型班集体,同时发挥个体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自我管理和规划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当年秋季学期,正式实施。


10年过去,实践证明,这一育人新路径影响了学院无数学子。已保研至本院读硕的陈俊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9月,正值开学季,作为刚刚选拔出来的本科班级“研究生班主任”,陈俊课余正忙着学院2022级新生的入学工作。


4年前刚读大一时,陈俊还是一名需要同学帮助的学生。


2018年,陈俊从西南地区一个偏僻小山村考入华科大电气学院。他刻苦学习,但大一学年,加权排名只在中游。学习基础相对落后、目标不够清晰,让陈俊一度感到迷茫和无助。


在一门专业实验课中,陈俊发现老师讲解的内容他几乎无法理解,很难跟上进度。轮到小组作业时,也只敢负责制作PPT,不敢尝试设计模型、完成汇报等重要环节。


陈俊的情况在电气1809班并不是特例。彼时,大一学年结束,1809班的平均加权成绩位于年级倒数。


班长李哲雨发现,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不是没有学习能力,“只是欠缺了一些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意识。一旦成绩上被否定,就否定自己的全部。有一门成绩挂科了,就自觉其他的都技不如人。”


1809班研究生班主任彭璐和李哲雨联合其他班委们一起,结合“班级成长工程”,设计了集体自习制度、一对一帮扶制度。“安排帮扶的同学时,我们会格外注意找与帮扶对象关系亲近的同学,比如室友或老乡。”李哲雨说。


于是,小组讨论时,当看到陈俊紧蹙的双眉,组内同学都会主动为他答疑解惑,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知识点,也会尽心尽力为他讲解,同时鼓励他参与组内重要工作。渐渐地,陈俊开始理解那些生涩难懂的理论,并能够承担起核心工作。


李哲雨和陈俊是室友,他常常组织几个寝室一起开茶话会,了解大家的思想状况,鼓励同学们积极学习,发展兴趣。


在室友、同学的带动下,陈俊从上课时默默坐最后一排变成了早早到教室争坐第一排;在班级规定的共同自习时间内,他也从不马虎,和同学们一起在自习室巩固所学知识。


毕业时,陈俊综合加权成绩提升至年级11%,还获得了保研机会;毕业前夕,陈俊所在寝室全员入党,获评全校“标兵寝室”。


“班集体是个人成长的土壤,从集体这块土壤中长出来的禾苗才会更加茁壮。现在我已经是一棵茁壮的禾苗了,能反哺这片让我们成长的土地。”陈俊很感谢4年里研究生班主任彭璐和同学们的帮助。电气1809班平均加权也从年级倒数上升至年级第四,并获得多项校级荣誉。


正是受到了彭璐的影响,今年,陈俊的两名室友也都通过选拔,成为新一届的研究生班主任。他们表示,将继续把自己学到的班级管理方法运用于本科新生的班级建设中,在服务学弟学妹成长的过程中发光发热。


“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同学们来自天南海北,文化差异大,对未来的设想也不尽相同。平时除了上课基本见不着面,集体意识淡薄,一些同学压根没有班级这个概念。


韩东润是电气卓越1801班班长,他所在的班也存在这个情况,并且更为严重——这个特殊的卓越班入学时只有10个人,其他成员都是后来在军训期间从各学院选拔而来的。缺少暑假破冰环节和一起军训的经历,这个“重组班级”的同学关系疏离,每次开班会只有寥寥数人“出席”。


“如果说每个班在大一刚入学时都是一瓶纯净水,那么到了大二,有的班变成了‘可乐’,有的班变成了‘雪碧’。产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需要全班齐心协力,才能让班级变成每个人心中理想的样子。”韩东润跟班委们交流,“饮料的变化是表面的,内里需要做好班级建设。”


韩东润开始琢磨,怎么让大家都能意识到“自己真正属于电气卓越1801班”,共同让这瓶纯净水变成美味的饮料。


在辅导员的鼓励下,他建立了“副班长轮值制”,每周按名单轮换副班长。


亲身经历后,越来越多的同学逐渐理解了班委们工作的不易。有同学找到韩东润,“之前都不知道你们要忙活这么多事情,轮值这一周,我要负责班级所有的事项通知、签到统计、活动组织和策划。看着简单,自己做了才发现,仅签到统计这一项就得忙活半天。”


很快,班级向心力建立起来了。每次上课,电气卓越1801班全员到齐,日常班会大家也不再缺勤,还常常聚在一起开展各种活动。


大一时,学院举办班级风采展示。经历了“副班长轮值制”,卓越1801班拧成了一股绳,他们也希望把自己班的故事讲给全院听。大家商量后决定排演一部话剧。


排练的场地全院都要用,只能每个班轮着来。卓越1801班的同学担心时间不够影响效果,就等其他班都走了再上台,单独加练。“我们班每天都是最后走出电气大楼的。”韩东润回忆,“有时候一个动作细节,大伙儿都得抠半小时。”最终,在全体同学共同努力下,展示成果得到了全院同学的认可。


在韩东润看来,班级建设不能单打独斗,要解决集体问题就要有系统的制度。为了铸造1801班特有的班级文化,他动员大家设计班徽、班服与班级口号。


设计班服时,大家最初设想了五六版方案,总觉得创意不足,班徽也不够好看。最终,大伙儿决定,就把大家的名字印在衣服上。这一出其不意的创意,在学院引来了不少“回头率”。


“从被通知者到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班上的同学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管理,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年底的期末总结沙龙上,韩东润代表班级在全院分享了卓越1801班的做法,“‘卓然独立,越而胜己’是我们班级的口号,但我们希望,不仅个人能力可以得到提高,整体也要更加团结。”


正是凭借突出的创新精神、集体力量和专业本领,2019年年末,电气卓越1801班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获评全校首届“黄群班”(该校为纪念优秀校友黄群而特设的荣誉称号),当年全校仅有5个班级获得了该荣誉。


“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辅导员石子倩常常在各类评选会上强调集体意识,“同学们能获得各种荣誉,一部分原因是个人很优秀,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班级同学、甚至是年级同学认可。是团结的集体力量让大家获得了个人的成长,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也收获了珍贵的情谊。”


浇筑成长“立交桥”,避免让学生在同一赛道“内卷”


“在大学里,学生的加权成绩是最容易被量化的,因此最容易成为学生评判自我的唯一标准。为了避免让学生在同一赛道‘内卷’,学院搭建了许多专业认知和专业实践平台,让学生看到不同评价标准的机会。”辅导员柳子逊说。


2018年暑期,在学院组织下,刘昶跟随指导老师前往江汉油田开展社会实践调研。


“地面与井下的无线通信装置正是我国页岩油气高效开发所急需的先进装备,但长期被国外少数公司垄断。”调研中,刘昶意识到,中国在油气资源开采上正急需解决许多难题。


“别人可以做到的,我们也可以。”这次经历让刘昶感受到了加权之外还有更多领域值得挑战。他决心在科创赛道上奔跑出不一样的速度。


了解到学院实验室正在研究一项技术,可以通过更全面广泛的信息获取提升油田开采的效率,刘昶“从书桌走向了实验室”。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慧眼识电”团队,做起了这项创新项目。


第一次写专利,他一窍不通、磕磕绊绊,在课题组同门的帮助下学到了不少科研写作技巧。最基础的申报书撰写、PPT制作和物料准备,团队进行了数百次打磨。


为了攻克核心难题,刘昶和团队数月无休,用1万多个模型的仿真计算,将新型井下无线通信结构的穿透系数提高了三、四倍,达到可实用化水平。这一成果一举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做项目时正值大三,周围同学的加权竞争更加激烈。但第一次从加权竞争的怪圈跳出来,我发现我收获的不比从书上学到的少。”刘昶回忆说。


“人生从来就不是一条直行道,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立交桥。首先得让学生认识自我,再拓宽视野了解外面的世界,亲身感受社会的评价标准。”电气学院党委副书记罗珺说,班级能起到学院对学生直接管理的衔接作用,通过实施“班级成长工程”,引导学生们在“内卷”的潮流中,开辟出适合个人发展的个性化成长道路,“唤醒了每个人的成长力量”。


2016年,电气学院增设荣誉学士学位培养体系,以激励和引导学生胸怀理想、不断发挥潜力,成长为面向未来的学术拔尖人才和业界领军人才。这是学院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最高认可。也意味着,“班级成长工程”进入2.0阶段。


凭借在人才培养上的持续突破创新,2022年,华科大电气学院党委获评“全国党建标杆院系”。“班级成长工程”获批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重点支持项目,并多次受邀作专题报告。近年来,这一工程还在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得到推广。


如今,刘昶终于可以回答大一时自己的困惑了,“你最终还是做到了一些事情。成绩之外,还有更大一片值得翱翔的蓝天。”


(作者:曹旭晨 戴紫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