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麒,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能源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他积极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多年来他一直把“立德树人”工作当作自己奋斗的事业,工作中兢兢业业、求真务实、为人师表、乐于奉献,在师生中富有声望和感召力。
诲人不倦,作学生的榜样
从教二十多年来,张立麒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工作,一直坚持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多门课程的全程教学,还曾分别承担学院本科生1503 班和 1902 班教师班主任,以及 10 名本科生“5211 育人”方案指导教师的工作。他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讲究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质量,能以育人为本,潜心将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课堂上,他能全面、自如把握课程的教学内容,并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问题,且注重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新动向融合于教学内容之中,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他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态度,确保教学质量。
对于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入学之后,他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制定合适的培养计划,为每个人仔细选择学位课程以及研究课题。每周定期召开组会和讨论课题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在生活上,他关爱着每个学生,定期找学生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情况,看看是否有什么难处需要解决。他对于学生更多地倒不像导师,却像朋友和亲人,让他们完全没有畏惧感,有的只是由衷的敬佩和爱戴。他所指导的博士生连续三届获国家奖学金资助;博士生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三好研究生等称号;他还指导本科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获节能减排大赛一等奖、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专利等。
潜心科研,作团队的表率
张立麒长期从事二氧化碳减排与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科研工作,近年来重点围绕煤的高效清洁低碳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研发工作,尤其是在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燃后离子液体碳捕集技术,以及相关共性基础研究等前沿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主持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20 余项。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第 45 届国际日内瓦发明展览会金奖。在国内外发表 SCI 收录论文 7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0 余项。作为煤燃烧郑老师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张立麒在潜心科研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协助参与团队的管理工作。参与实施了中国富氧燃烧技术“0.3MW-3MW-35MW-200MW”研发示范路线图,完成的 35MW 富氧燃烧示范装置,被国际能源署(IEA)和全球碳捕集封存研究院(GCCSI)评述为“里程碑”进展,获中国发明协会创新金杯奖、国际自动化学会电力设施奖,并入选国家“十二五”科技成果展,被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会评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牵头组建了“中美清洁能源中心清洁煤技术联盟”和“富氧燃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张立麒还极为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在他们申报项目、职务晋升时,总是主动帮忙指导修改申报书和答辩PPT,团队有 2 名青年教师获国家级人才称号,他指导的博士后都很顺利获批了国家青年基金、博士后基金,以及湖北省博士后创新研究岗。
服务管理育人,作学院教学工作的舵手
作为分管研究生培养的副院长,他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对待。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他带领学院全体教师在导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严格导师选聘,强化导师岗位意识,对研究生导师选聘标准和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实现了导师招生资格和招生类别的动态调整;坚持质量导向,通过组织导师参加线上线下培训、全体教职工大会宣讲等方式,提升导师育人能力;规范学院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对学院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文件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严把过程管理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强化产教融合,落实分类培养,2020 年至今新增33 个校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梳理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学院多门课程获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和教材立项。
近年来,面对国家对碳中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张立麒积极组织谋划,主动承担了校研究生公选课《碳中和技术导论》;牵头申报的“能源动力领域高层次碳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批校研究生教育重点项目立项;学院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获校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并被推荐申报了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