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院院史编写小组
在18luck新利电竞
全面迈向综合性大学的进程中,为适应国家和社会急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人才的要求,公共管理学院于2001年应运而生。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公共管理学院秉承“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的办学目标,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在艰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创特色,主动与学校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道路。经过二十一年的发展,公共管理学院已经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院,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成效显著。
异军突起,出奇制胜,高瞻远瞩奠基石
公共管理学院起源于华中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政法系。1997年夏,学校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时任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的徐晓林教授汇报了关于行政管理学科建设规划的设想,并提交了《行政管理学科建设规划》,详尽描述了国内外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动向,分析了我校该学科发展的态势,前瞻性提出了“网络时代的行政管理”“非均衡状态下的行政管理”“变动社会中如何维持社会稳定”等社会管理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个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中长期远景规划,并建议学校抓住机遇发展MPA教育,着眼政府高级行政管理人员、高级公共管理者的培养。徐晓林教授的设想和建议获得华中理工大学周济校长的高度重视。学院的“创业者们”在徐晓林教授的带领下,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共同为公共管理学科的诞生而努力。1998年,人文学院开设了专升本行政管理专业,正式对外招生。1999年6月,人文学院政法系成立公共管理教研室,刘建平副教授任教研室主任。在徐晓林教授的主持下,“创业者们”趁热打铁,2000年向学校提交了《建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学科发展规划》,详细阐述了我校发展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学科的紧迫性、广阔前景和建设规划,建议学校将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学科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规划。
2000年8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成为全国24所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单位之一,为政府部门及各种非政府组织(NGO)提供专业的教育培训和咨询服务。
2001年1月5日,公共管理学院成立大会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委常委、18luck新利电竞
校长周济发表了以《出奇制胜异军突起》为题的热情洋溢讲话。周济校长指出:“正是基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学校在新的世纪开始的时候,把这个学科定位为我校下一步重点发展的学科、重点支持的学科,从而专门成立了公共管理学院”“我校强调异军突起,出奇制胜,有所为,有所不为。公共管理学科是我校要有所为的学科,是我校今后发展出奇制胜的学科”。
(公共管理学院成立,周济校长与嘉宾合影。左起:学院副院长刘建平副教授,上海市社科院党组书记王邦佐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郭济教授,学院名誉院长夏书章教授,18luck新利电竞
校长周济院士,吉林大学王惠岩教授,中山大学王乐夫教授,学院党总支书记徐晓林教授)
新成立的公共管理学院以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和行政管理硕士点为基础,同济医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以学科形式参与,聘学界泰斗、中国“MPA之父”夏书章教授为名誉院长,徐晓林任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建平任学院副院长,陈茂盛任学院副院长(兼)。
(学院名誉院长夏书章教授受聘仪式)
为庆祝公共管理学院成立,2001年1月5日至7日,公共管理学院与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联合举办“知识经济与政府管理”理论研讨会,此次理论研讨会齐聚了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的著名专家,增加了学术同行对18luck新利电竞
公共管理学院的了解。
勠力同心,共谋发展,筚路蓝缕启山林
建院之初,学院只有8名教师,2间办公用房,面积不足150平米,缺师资、缺资金、缺办学空间、缺图书资料,面对薄弱的软硬件条件,“创业者们”没有退缩,在徐晓林教授的带领下,大家雄心勃勃,提出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大翻身”的奋斗目标,全院教职工不畏艰难,勠力同心,共谋发展,一步步促成目标的实现。
要建设一流的学院,必须有一流的学科。2003年,学院明确提出“标志性人才、标志性成果、标志性学科”的建设思路,制订了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学院每年召开学科发展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紧紧围绕“瞄准学科前沿,建好学术梯队,落实发展措施,稳步迈向一流”的目标展开,一次次卓有成效的讨论,都为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新的生机。经过几年探索,学院逐渐形成了数字城市政府管理(电子政务)、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等多个有特色的学科发展方向和团队。
(公共管理学科研讨会)
一流学院建设需要有一流的办学条件相匹配。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原有办公空间已经无法满足学院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学院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展现出极大的魄力,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多方筹措。2007年7月29日,公共管理学院大楼正式落成启用,它是公管人团结拼搏的成果,也是学院“创业精神”的集中体现。
(公共管理学院大楼)
学校对公共管理学院寄予厚望,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学院成立前,周济校长高瞻远瞩,在公共管理学科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表示要举全校之力争取成为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试点单位,之后又促成学校将公共管理学科定位为重点发展、重点支持的学科,专门成立公共管理学院。在学院成立之初,周济校长给学院确定了“5个一”的目标,即“一个博士点,一栋大楼,一个一级学科,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一本期刊”。2002年3月,校党委书记朱玉泉教授在首届MPA开学典礼上致辞表示:“我校将倾全校之力,充分借鉴国外和兄弟院校的经验,积极开拓创新,努力创新,逐步形成一套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MPA办学模式。”2003年4月,校长樊明武院士在听取了学院发展规划汇报后,肯定了学院两年多取得的成绩,指出学院应当着力在“入主流”(弥补文科根基较弱)和“举旗帜”(发挥学校工科优势)两个方面下功夫,并对院系定位、国际化办学、管理制度等七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2005年11月,校长李培根院士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讲话,提出学校大力发展文科要先从应用性的文科做起,公共管理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当运用公共管理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他还对学院教师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做学问上来;二是希望大家能够沉下去,沉下心多到基层去开展调查研究;三是要注重多学科交叉、文理融合,多开展跨学科研究。
(首届公共管理硕士MPA开学合影)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公管人的努力拼搏,学院快速发展。2005年,学院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二级学科博士点;2007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院设置了全国首个电子政务博士点、首个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博士点。2009年,学院获批设立公共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获批非传统安全博士点,2020年获批应急管理博士点。
学院学科建设屡创佳绩。2012年,“非传统安全”被列入国家“985工程”(2010-2020)重点建设项目。2009年,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二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公共管理学科位列全国第4;2012年,公共管理学科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获评全国第5;2017年,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居A类。2015年,学院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联合评估为全国博士后优秀设站单位。2017-2021年,在上海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连续五年位列前5%。此外,2010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行政管理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不断加强研究基地建设。2009年,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获评“湖北省人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获评“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湖北省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基地和湖北省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落户学院。同年,学院建成世界最先进的“电子决策剧场”,并以其为依托,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牵头成立“全球电子决策剧场联盟”。2017年东盟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2019年学院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级研究基地的主要建设单位之一。
(电子决策剧场)
守正创新,勤恳耕耘,跨越发展结硕果
建院以来,公共管理学院始终秉承18luck新利电竞
严谨务实的优良传统,以实际行动践行“敢于创新,善于转化”的发展理念,围绕“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的办学目标,守正创新,勤恳耕耘,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建一流教师队伍,创一流教学质量。
一流的学科建设需要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平,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平要求一流的教师队伍。二十一年来,学院坚持“三精四高”原则,即“精品教师、精品教材、精品课程”“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着力建设一流教师队伍。
建院初期,学院面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明确提出把广纳天下贤才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引进高层次教师。一方面,通过贯彻“引进再培养”策略快速壮大师资,从国内外引进高水平博士,再通过“两进两出”模式,提供“进政府门、进国外名校门”和“出校门、出国门”机会,帮助教师拓宽视野,提高水平。另一方面,采取借助“外援”的策略,如跨校、跨行业聘请兼职教授讲学,跨院系借用教师讲授基础课程,邀请国内外著名大学学者、各级政府和公共部门的领导来学院授课。
(国外知名大学学者前来讲学)
当前,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包括教授19人,副教授21人,中青年教师均有留学经历,博士化率100%。学院教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被教育部聘为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被教育部聘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工作组副组长,担任国际东部地区公共行政组织(EROPA)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教育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湖北省社科联副主席,担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建院以来,学院始终坚持多措并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开展“十大名师”评选活动,鼓励教师争当名师。通过打造精品教材和精品课程,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学院逐渐形成了教学工作科研化、科学研究教学化、学术讲座制度化、学风教风建设常态化等一系列工作方案,同时建立了教师工作评估奖惩制度,全面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注重抓班风、学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重视课程建设,落实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名教师获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名教师分获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和三等奖,2名教师获“宝钢教育奖(教师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获评“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团队”。《电子政务》《城市管理学》《房地产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四本教材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电子政务》《土地资源学》被评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电子政务》课程入选第四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学院长期坚持争创一流教学,教学成果斐然,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6项。
——“三化”模式抓培养,与时俱进育英才。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位置。建院之初,根据学科特点和办学目标,提出了“国际化、信息化、工程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文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三大板块,推进专业教育与综合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迈进新时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其需求更加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更高,学院及时将“三化”模式调整为“个性化、信息化、国际化”,实施基于价值引领的公共管理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探索,通过党建带团建,学风促班风,因材施教,精准施教,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
学院学风追求卓越。建院以来,17名本科生获得最高荣誉——“三好学生标兵”;近五年,本科生免研率稳居35%以上,平均升学率超55%。研究生获校文科“学术十杰”18人次。
人才培养凸显特色。学院倡导“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参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成为公管学子的必修课。15支社会实践队荣获湖北省“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1支社会实践队荣获《中国青年报》评选的“全国百强”暑期社会实践队。
(2018年湖北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创新创业蔚然成风。连续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获奖作品中均有公管学子拼搏的身影。在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中,学院研究生斩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并荣获“最佳案例奖”和“最有价值队员奖”。
(“挑战杯”一等奖作品证书)
文艺体育显才能。在校内,公管学子多次夺冠华工杯、新生杯篮球赛。在校外,本科生赵芸蕾夺得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双、混双冠军,王晓理两次收获羽毛球世锦赛女双冠军。本科生李昀锐饰演学校2015年毕业电影《和你在一起》男主角,毕业后不断拼搏,已立足站稳影视行业。
社会熔炉展担当。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一批院友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坚守基层岗位,开展疫情排查、交通管制、物资调配、社区下沉等工作,守护一方百姓安全,4名MPA研究生获市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院友谭伟扎根在基层一线、历练在基层一线、成长在基层一线,坚守扶贫岗位,2021年4月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湖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二十一年来,学院共培养本科毕业生1893名,其中392人被推荐免试研究生,近100人保送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120余人赴境外著名大学留学深造。培养学术性研究生2200余名、MPA研究生3200余名,多名学生毕业后成为选调生、公务员等公职人员,在祖国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发展。
——科学研究稳基础,社会服务扩影响。
学院以科学研究服务教学创新,以科学研究通往世界,科研工作已从“规模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百余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近二十项。出版专著百余部,在SCI/SSCI/CSSCI等期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千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三十余项。
学院坚持服务社会,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立足基层,开展基层干部履职能力培训,培训学员近万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政府高级别官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受到国际好评。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向各级政府建言献策,多项成果在中央、省部级领导的报告中得到体现,2项成果获得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3份咨询研究报告获得教育部采纳,50余份咨询研究报告获得部委领导、省市主要领导人批示,2名教授荣获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授予的“优秀专家建言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发挥专业优势,以“智”抗疫,为科学抗疫出谋划策。围绕疫情大数据分析和精准防控、社区管理、复工复产等工作,9名教师向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提交多份咨政报告和建言献策,14份报告获得省市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和政府部门采纳,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向学院发来感谢信2封,多名教师受到表扬。
(斯里兰卡政府高级别官员培训班)
——坚持开放式办学,突显国际化视野。
公共管理学院建立和成长于全球化浪潮中,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开放式办学,是公共管理学院的基本方略。
实施优秀学者“引进来、走出去”。学院坚持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院讲学,内容涉及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电子政务、应急管理、系统工程等众多领域,授课对象覆盖青年教师、MPA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和本科生等,显著拓宽了师生视野。学院还积极推荐青年学者以留学、访学、交流等多种形式走出国门,走进名校门,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水平。
率先开展境外办学。2006年9月,学院开办首届“管理学(电子政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澳门班,培养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务员以及其他公职人员,得到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和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的高度评价。
(2007级澳门班开学典礼后全体学员与嘉宾合影)
国际学生教育成绩斐然。2004年,学院开始招收国际研究生,从最初每届招收3人,到现在每届招收几十人,累计培养400余人,国际学生教育数量质量稳步提升,不少国际学生学成回国后在当地政府部门担任重要职位。
全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多次访问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知名大学,与美国雪城大学(锡拉丘兹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等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了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与法国波尔多大学、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泰国孔敬大学等签署合作备忘录;依托东盟研究中心与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老挝等国家的政府与大学建立了常态合作交流机制。
——发扬传统,赓续使命,砥砺奋进谱新篇。
二十一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学院始终突出党的领导,坚持党旗领航,坚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将立德树人工作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将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根本保障,铸就了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公共管理学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公共管理学院作为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智慧治理与战略传播”建设的牵头单位,责任和使命更加重大。
赓续使命再出发,砥砺奋进谱新篇。公共管理学院将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紧抓住新文科建设机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历次会议精神,牢记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领导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的办学目标,团结奋斗、勇毅前行,引领公共管理一流学科建设,奋力谱写公共管理学科新篇章,为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