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在华中工学院首任院长查谦的主持下,学校成立物理教研室,隶属于基础课部。1983年10月,华中工学院发出院办字〔1983〕154号文件《关于物理和固体电子学系改名为物理系的通知》,物理系正式成立。2000年和2005年,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物理教研室和原同济医科大学物理教研室分别并入物理系。2008年,为适应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需要,学校成立物理学院。回顾近70年的发展历程,物理师生发扬“探物穷理创新,自信自强争先”的精神,主动发展,快乐工作,以培养祖国需要的科学家为己任,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物理教研室(系、学院)经历了由主要进行基础课教学,到在承担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开展少量基础研究,再发展到教学与科学研究并重三个发展阶段。现已发展成为定位明确、特色突出、学科整体协调,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物理学院。物理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跃居A-,位列全国第七名(并列)。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华中工学院成立之初,设立公共课教研室,下设物理教研组。1954年7月22日,正式设立物理教研室。教研室成立初期,成员包括从武汉大学、南昌大学等学校抽调的17名教师,周玉庭教授担任教研室主任,华中工学院首任院长、凝聚态物理学家查谦亦属于物理教研室。
1959年,由于扩招后的师资仍不足,学校从机械系挑选15名学生提前毕业留校,以充实物理教学力量,并先后派出唐光荣、王瑞西、易丽莎等一批教学骨干到北京大学等高校进修,以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文革前后,朱九思院长广集社会上的有才之士,招纳了多名教师到物理教研室,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976年,为了缓解基础课教师极度缺乏的情况,学校决定开办师资班,从各专业抽调学生到师资班学习。之后,学校分别从1976级、1977级、1979级招收49人、100人、56人。师资班的学生们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有中科院院士、原中山大学校长罗俊,长江学者、“杰青”获得者吴颖,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安徽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唐良智,原湖南大学党委书记蒋昌忠,原18luck新利电竞
校长助理王海生等。
华中工学院物理771班毕业留念
1980年,物理教研室成立固体物理、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生物物理、实验物理、物理教育七个研究室,成立了理论物理小组,打破了工科院校不搞基础理论研究的惯例。1981年,学校率先提出“第二课堂”的概念,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特别聘请了郝柏林、于禄、苏肇冰等一批国内著名的物理学家任兼职教授,进行指导和授课。1983年5月,姚凯伦申请到了物理教研室最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向异性自旋玻璃的研究》。
深根固本 蓬勃发展
1983年10月15日,物理系正式成立。在这二十五年,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凝练出“探物穷理创新,自信自强争先”的精神和逐步形成了“顶天”“立地”的特色。“顶天”指物理系在基础研究中逐步在一些领域做出一流成果,在国内外产生影响;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发表SCI论文等方面在学校名列前茅。“立地”指物理系每年承担全校学生的大学物理课教学任务,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多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办学实践中,物理系形成了“从以承担基础课教学为主同时开展一些基础研究,逐渐转变到教学与科学研究并重”的理念。先后设立了大学物理教研室、物理实验中心、理论物理中心、凝聚态物理教研室、材料物理中心和光学中心等内设教学科研单位。1994年,学校倡导按照理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办好理科,遂成立理学院,首要任务是抓学科建设。1999年,学校同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展开全面合作,时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叶朝辉兼任华中理工大学理学院院长。2001年9月,物理系从南一楼搬入新建成的逸夫科技楼。
——引育并举,推动18luck新利电竞
建设
建系之初,基础课授课教师严重不足,为此物理系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统筹安排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动员专业课教师讲基础课、促进国际交流,学习先进教育模式,让18luck新利电竞
和精神面貌都有了较大的改观。系党总支围绕学科建设和教师聘任制改革,通过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了凝聚力,营造出团结、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
在默默无闻的拼搏中,物理系教师也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代表性的有:1989年,周卓媺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93年,易丽莎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6年、1999年,罗俊、吴颖先后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7年、1998年、2004年,刘祖黎、罗俊、肖奕先后获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2003年,李元杰获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肖奕获湖北省三育人奖;2007年,张端明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
物理系的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1994年,罗俊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8年,袁松柳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1年,罗俊和吴颖受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四批特聘教授,吴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理论物理中心获得全校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2002年,罗俊的《周期法测量万有引力常数G》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是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许厚泽院士;2003年,罗俊被聘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5年,肖奕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
——夯实基础,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物理系成立后,以开放式教学为突破口,编写了起点较高、便于自学的新教材,推行了精讲、多练、严要求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1988年,《物理实验》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国优奖;1993年,《工科物理课程建设与综合改革》获国家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1年,《工科大学物理CCBP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物理系教师获得的部分教学成果奖
1985年,为了培养杰出人才,包括华中理工大学在内的12所高校获准开设少年班,采取低年级在物理系、高年级进入工科院系学习的培养方式,共招收10届,培养了161名少年大学生。同时,学校从新生中选拔100名学生组成提高班(后改名为教改班),同少年班一样加以特殊培养。由于少年班和提高班在教学上起点高、难度大、偏重启发式教学并提倡自学,学生进步较快,数理基础明显优于普通班学生。他们在学校各科竞赛中一直名列前茅,同时,课外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技术管理、学术研究或创业。
华中理工大学第一届少年班合影留念
1985年起,物理系的人才培养进入新的阶段,应用物理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系领导和老师们精心选苗,悉心培育。目前这一批毕业生已在学术界取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其中的代表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所长方忠;“杰青”获得者、中科院物理所党委书记李明;“杰青”获得者、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基础数学系主任范辉军等。
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系应用物理871班毕业留念
2000年起,物理系开始招收博士生,并于2003年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为今后的发展打好了基础。物理系许多研究生直接参与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0年、2003年、2008年,博士生王为忠(导师:姚凯伦)、胡忠坤(导师:罗俊)、涂良成(导师:罗俊)的博士学位论文分别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4年,物理系进一步深化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教育模式和技术的改革。实验中心进行了探索性创新实验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同年,物理系与美国National Instruments公司共建了物理设计与创新实验室,构建了虚拟与实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
2004年后,大学物理教研室不断修订现有大学物理教材,注重学生基本物理知识和物理素质的培养。2003-2008年,物理系教师出版各类教材、教学参考书、专著共20本。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2007年在《大学物理》连载12篇;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2套;研制出演示实验仪器、综合性实验仪器、设计性实验仪器和虚实结合实验仪器共60多种、数百台套。
——统筹规划,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建系之初,全系教师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创新群体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项目,科研经费逐年上升、研究水平不断提高。鉴于学校工科和医科发展需要物理学科的支撑,以及物理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物理系提出要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整合研究队伍、进行学科点布局,大力发展理论物理、光学和凝聚态物理等优势学科,突出引力实验等特色学科,发展无线电物理与精密测量、等离子体物理、原子分子物理与光学、医学物理等新学科点。
1983年10月,学校以物理系为主与电信、机械和电力系等相关单位合作,筹建天体物理研究室(1985年2月更名为引力实验中心)。时任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听取陈应天教授的建议,决定把实验室建在喻家山下的人防山洞中,并以扩建人防工程的名义向武汉市争取了10万元建设经费。1985年3月,引力实验中心山洞实验室建成投入使用,1996年5月,学校投资80万元在山洞实验室门口动工兴建引力实验大楼,从此开启引力实验中心发展新的篇章。中心一直从事与引力有关的各种物理规律实验检验及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得到教育部、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的长期重视与大力支持。先后获批建立引力与量子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00年批准)、科技部引力与固体潮野外工作试验站(2001年批准试点,2006年通过验收)、基本物理量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2年批准)、武汉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7年批准)。
经过25年的发展,物理系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扭秤周期法测定万有引力常数G的实验结果多次被国际科技数据任务组(CODATA)收录;光子静止质量上限的实验结果两次被国际粒子物理数据组PDG收录;在量子和原子光学研究方面系统建立了单个原子有效拉曼理论等,研究成果被30余个国家的研究小组引用;在凝聚态物理光、电、磁功能材料及设计的研究方面,获得国家攀登计划、973计划、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纳米专项等项目;在磁电子材料及其自旋电子学方面,提出“顺磁反常源于顺磁背景上出现铁磁集团”等新观点;在生物物理研究方面,提出了分析蛋白质序列隐含对称性的方法,并证明了这种对称性的一般性以及与结构对称的一致性等;在黑洞吸积盘的高能辐射和喷流产生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突飞猛进 迈进新时代
为了适应物理学科整体发展和学校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需要,2008年5月,学校发出校党〔2008〕32号文件《关于成立物理学院及其党政领导班子组成的通知》,物理学院正式成立。学院确定了“主动发展”的理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加强本专业人才培养,先后成立了理论物理中心、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中心、光学中心、大学物理教学中心、物理实验中心、等离子物理中心、无线电物理中心、地球物理研究所和物理专业教学中心。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物理学科实现了从2009年第二轮学科评估第十九名(并列)到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第七名(并列)的飞跃式发展。
2008年5月,物理学科发展研讨会暨物理学院成立大会召开
2013年5月19日,学院举办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
——坚持党旗领航,推动中心工作
学院党委始终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凝聚人心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党的领导持续贯穿到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从严治党等各项工作中。继2003年“理论物理”党支部被评为“湖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之后,物理学院党总支于2012年度获评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201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中管高校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为题对学院师生午餐交流工作进行了报道;2015年12月,学校批准物理学院设立党委;2016年3月20日,中国共产党18luck新利电竞
物理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学院党委获评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8年,引力中心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新华社以“在中国一所大学的山洞里,有这样一群‘追引力的科学家’”为题对引力中心科研成果进行了报道,支部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2021年,18luck新利电竞
物理学院党委被授予“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为全校唯一获评的基层党组织。
物理学院党委2021年荣获 “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坚持引育并举,壮大人才队伍
秉承人才强院的理念,建好人才发展的“强磁场”,形成优秀学者的“引力波”。通过在海内外主流媒体发布招聘广告,参加国际会议现场进行宣传和招聘,学院逐步建立全球华人物理人才库。历经十几年的“招贤纳士”,学院的师资力量发生了明显变化,总人数和高层次人才不断增加。2009年,罗俊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学校理科的第一位院士,同时被聘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9年、2017年,段勇、Muhammad Suhail Zubairy 分别受聘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11年,引进长江学者、“杰青”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陆培祥担任院长;2013年、2016年、2019年,涂良成、胡忠坤、邵成刚分别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8年,周泽兵教授获批卓越青年科学基金。
坚持党管人才,18luck新利电竞
实力显著提升。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坚持破除五唯顽疾。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把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关;以岗位职责为基础,通过完善课程组、科研与创新人才培养团队和公共服务工作组建设和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形成了合理规范的教师考评和选拔体系。在勤奋的工作中,学院教师获得一系列的荣誉。2009年、2012年,姜芳、张英杰分别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2010年,吴颖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范淑华获得宝钢奖;2011年,熊永红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张端明被湖北省科协评为优秀科普作家;2017年,胡忠坤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0年9月,为了发挥教师特长,形成团队创新氛围,学院开始推行科研团队制度,首批成立了9个科研团队。目前,学院拥有一批以“引力实验与理论研究”(2001年入选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强场超快光学”(2019年入选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团队,其中院士2名,长江学者和“杰青”8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16人,各类国家高层次人才38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比例25%。物理学院成立后,从海内外引进高水平教师100余人,其中涌现出陈相松、龚云贵、吴庆文、兰鹏飞、吕京涛、祝雪丰、蔡建明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青年学者。
——明确培养目标,聚焦人才培养
学院致力于打造“培养科学家的摇篮”,通过系列举措,吸纳了一批志向远大、学术潜力好、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优异的优秀学生,培养出一批专业基础宽厚扎实、综合素质优秀、适合在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等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杰出人才。2008年,学院获准建设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开始招收启明学院基础学科物理学实验班,范淑华等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基础物理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0年,物理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2012年,熊曹水等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大学物理实验》被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5年,学院新增三个本科班: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拔尖班、物理4+4本博连读班; 2018年,“研究生三阶段九步骤科研管理方法与实践”获得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2019 年,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双万计划);2020 年,《大学物理》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物理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和全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拔尖计划2.0)。至此,物理学院入选了物理学专业全部的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
物理学院四任院长共同与2022届毕业合影留念
学院创建“聪明的孩子学物理”品牌,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生源,自2016年起新生转专业实现了从净流出到净流入的逆转,本科毕业生深造率2017-2021年连续五年超过80%。学院持续推动思政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组,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2021年,“引力实验原理”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学院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通过“体育精神”涵养“科学家精神”,俱乐部化运营的学生兴趣组织让学生获得了足球赛男子甲组冠军 、网球团体赛冠军、排球赛男子亚军等成绩,展现了自信自强争先的学院精神。联合艺术学院举办多期“听月”音乐会和“科学与艺术沙龙”。结合学科优势,依托科普教育基地,推进学生劳动教育。
物理学院获2019年华工杯足球赛男子甲组冠军
——加强学科建设,平台成效显著
2008年,学院获评物理学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013年,物理学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并列第12位;2017年,物理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并列全国第7名,被学校列为双一流建设重点发展学科。2018年,开展了物理学科国际评估工作,获专家组一致好评,认为18luck新利电竞
物理学院将成为中国最好的物理学院之一。
学院牵头建设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是“十二五”期间国家优先支持的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2015年5月,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建议书;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7年4月,教育部批复项目初步设计;2018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核定项目初步设计概算。项目总投资85928万元,建设期5年。
2015年11月,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中心大楼开工奠基
学院在凝练精密测量物理、光学与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 4个主要学科方向的基础上,不断谋划新的学科增长点。2019年,成立了交叉学科中心;2020年,创办了华中地区第一个天文学系,与国家天文台共建FAST天文科学联合中心;2021年,发起成立18luck新利电竞
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目前正在积极筹建武汉喻家山天文台。同时也参与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建设。
——围绕四个面向,科研硕果累累
学院紧抓国家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契机,紧盯重要科学问题和重大国家需求,着力凝练和布局重要科学问题、重大现实应用和未来关键技术。聚焦卡脖子问题,提升高端人才培养能力。促进学科均衡发展,培育学科发展新增长点。
自2008年成立至今,学院共获国家各类基金300余项,到账经费约16亿元。2009年,吴颖等人完成的“微器件光学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姚凯伦等人完成的“低维有机分子磁体及其复合纳米磁研究”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吴颖等人完成的“全光信息技术若干基础问题的研究”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年,陆培祥等人完成的“强激光场原子分子关联电子动力学研究”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年,周泽兵等人完成的“高精度空间加速度计”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专用项目)。
2014年3月,罗俊院士在18luck新利电竞
提出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2017年,“天舟一号”搭载我院自主研发非牛顿引力实验检验装置顺利升空;2018年,嫦娥4号搭载我院研发的激光角反射器“鹊桥”号顺利升空。2018年8月,《自然》杂志刊发了罗俊院士潜心35年测得最精准G值的研究成果,引发广泛关注,荣获“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多项荣誉,相关成果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普通高中教科书。
2019年,万有引力G值研究成果写入中学教材
2020年,作为视界望远镜工作组成员,吴庆文教授因为在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理论工作中的贡献,荣登基础物理学“科学突破奖”榜单。2020年12月,引力中心研制出实用化的高精度铷原子绝对重力仪装备,并成功交付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21年4月,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引力中心团队的科研成果——空间簧片加速度计是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悬浮实验系统的重要设备,为悬浮实验系统提供微重力测量等数据。2021年10月,“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重大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2021年12月,引力中心试验队顺利完成天绘-4卫星重要载荷研制与在轨测试任务。
——深化交流合作,扩大国际影响
学院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等多所高校签署协议,推进师生出国学习交流。疫情前每年师生赴国(境)外交流达200余人次;开设博学讲堂,2010年、2012年、2016年和2019年,分别邀请诺奖获得者默里•盖尔曼、海因里希•罗雷尔、朱棣文、安东尼·莱格特来我院做报告,通过大师讲学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引领学生早日走进科学的殿堂。
2018年学院开展物理学科国际评估现场评估工作
学院先后成功举办一系列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包括第一届和第二届精密测量物理国际研讨会,第六届天琴空间科学任务研讨会,第三届引力磁效应与大尺度转动测量国际会议等在内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在“111 引智计划”支持下获批精密测量物理创新引智基地,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促进了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和空间重力测量研究方面的建设,以及中国自主研发的空间引力波探测方案“天琴”计划的提出与推进;德国乌尔姆大学成立了HUST-UULM量子传感与量子测量国际联合实验室,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德国马普光学所共建联合科研平台,并由此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联合研究成果;推进国际课程建设,2020年、2022年,分别邀请德国乌尔姆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教师主讲“物理学前沿基础”暑期国际课程。
——开展志愿服务,提升社会声誉
物理学院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2010-2014“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2021-2025年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学院高度重视科普工作,成立了科普志愿服务团,举办了“科普报告中学行”、“中学生科普训练营”、“小学生科普惠学服务”、“科普进社区”等一批有特色、有吸引力的科普主题活动,旨在传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活力、厚植情怀、培养兴趣,发现和培养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系列科普服务活动获得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新网、18luck斯诺克
等媒体的报道转载。
物理学院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科普志愿服务活动
2022年3月21日,将迎来70周年校庆的18luck新利电竞
收到一份来自宇宙的生日礼物。经物理学院牵头申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将永久编号为52487号的小行星命名授予18luck新利电竞
。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院士、18luck新利电竞
党委书记李元元院士在18luck新利电竞
小行星命名发布仪式上共同发布小行星命名。
2022年3月21日,18luck新利电竞
小行星命名发布仪式举行
自1954年至今,从籍籍无名的物理教研室,到砥砺奋进的物理系,再到跻身一流的物理学院,蓬勃发展的成长历程表明,主动发展是学院不断取得进步的成功秘诀。物理学院紧盯培养未来科学家的目标,坚持在“别人做不了、短期做不好、个人做不到”的方向精心布局,耐心积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倡导优良学风作风,一批又一批的物理学院校友已经成为“四个服务”的时代先锋。
2021年1月25日,罗俊(左三)、方忠(右二)参加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教科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代表座谈会
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以华中大成立70周年为契机,物理学院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的未来一流科学家为己任,以凝聚一支紧盯“四个面向”、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 潜心钻研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引领华中大物理人做祖国需要的科学家,做人民满意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