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年风雨征程波澜壮阔,三十七年育人初心历久弥坚。18luck新利电竞
是我国恢复、重建社会学学科最早的高校之一,1980年成立社会学研究室,1985年建立社会学系。上世纪90年代,我校社会学学科快速发展,在工业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社会研究方法、社会问题研究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成果,涌现出一批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三十七年来,社会学院几代学人筚路蓝缕,走出了一条不断进取的学科发展之路。
历史沿革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尽快恢复社会学学科。1980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担任首任所长,组织开展恢复发展社会学的工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华中工学院朱九思院长高瞻远瞩,抢抓机遇,率先在国内工科院校中成立社会学研究室,大力发展社会学学科。
学院教师参加第二届中国社会学讲习班
1981年夏,第二届中国社会学讲习班在北京召开。朱九思得知这一信息后,为学校争取到了分配给湖北省的全部10个名额,并组织教师参加培训。1982年春,第三届中国社会学讲习班,即“武汉社会学研究班”在我校开办。现在社会学界公认,1982年在武汉举办的讲习班和1980年、1981年在北京举办的两期讲习班一起,为中国社会学“恢复其冬眠30年之生命力”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我校社会学也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1983年7月,我校成立社会学研究所,聘请知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助手王康教授兼任所长。1985年9月,我校成立社会学系,社会学学科开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1986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我校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社会学本科专业,1988年起招收全日制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在扎实推进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学基础课程的同时,社会学系开设工业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等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课程,形成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1994年3月,我校进行文科院系调整,将新闻、中文、哲学、社会学等学科整合,成立文学院,1996年,风笑天教授接任文学院院长职务,并兼任社会学系主任。这一时期,风笑天出版了在社会学界颇具影响力的《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我系教师李振文等参与编写的《社会学导论》,雷洪、范洪编写的《社会学简论》,李振文、孙非编写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余荣佩编写的《工业社会学》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学著作和教材也先后出版。
进入新世纪,社会学系坚持将学科建设作为中心工作,一方面以申报社会学博士点为目标,努力提高学科水平;另一方面拓展学科领域,发展与社会学关联的学科,建立了社会保障研究所、人口研究所、18luck新利电竞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更重要的是引进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大学术影响力的教师,如孙秋云、丁建定、吴毅、贺雪峰、石人炳等,推动了社会学学科的快速发展。
“社会福利思想”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00年,社会学系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2001年,获得社会保障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予权;2003年,获得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社会学、社会保障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予权和社会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2009年,获得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MSW)授予权;2010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2013年,获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2015年,获批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年,社会学系更名为社会学院,18luck新利电竞
养老服务研究中心获批成为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7年发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2020年,社会工作二级学科博士生正式招生,社会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社会福利思想”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社会工作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发展特色
——紧扣时代主题,发展学科方向。我校社会学学科始终关注中国社会重大理论问题,服务国家中的需求,在三农问题、人口政策、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社会学院在社会问题、农村社会学、社会保障、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社会管理与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等领域、方向的研究均在学术界有重大影响。农村社会学在深度田野调研基础上的理论探索具有鲜明特色,在社会服务及决策支持上具有明显优势;福利社会学长期关注典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研究及其比较研究,在社会福利思想、中国福利政策等领域居于国内学界领先地位;人口社会学在性别比失衡、低生育率和流动人口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在人口政策咨询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和特色;乡村振兴研究在精准脱贫理论与政策实践、精准脱贫评估与经验总结、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等研究具有较大影响;社会工作研究在老年社会工作、反贫困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成果具有较大社会影响。
华中大社会科学文库丛书
初心如磐,奋楫笃行。近10年(2012—2021),社会学院获批国家及部级社科基金3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7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4项,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A类以上论文40篇、B类以上论文69篇,出版各类著作50余部。编辑出版18luck新利电竞
社会学文库(目前出版近35部),启动18luck新利电竞
双一流教材建设,第一批出版教材包括5种,启动社会学院精品视频课程建设第一批建设课程基本完成录制、上线近10门。
学院举办第七届全国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
学院倡导并连续举办六届“全国社会学青年学者论坛”,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围绕乡村振兴、社会保障、婚姻家庭与性别、人口政策等重大民生问题举办的近10次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产生较好的学术和社会影响。18luck新利电竞
—海德堡大学国际交流平台建设取得成效,校聘海外兼职教授3人。
学院获评全国首批老龄科研基地
——整合相关资源,深远布局平台。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立足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积极响应国家、社会、人民的时代需求,2013年,社会学院设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中国民政部),2016年设立18luck新利电竞
养老服务研究中心(省级),2019年设立人口与家庭发展研究基地(国家卫健委),2020年设立老龄科学研究基地(全国老龄协会)四个省部级平台基地,同时,学院也获得学校支持,2004年设立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2021年设立18luck新利电竞
乡村振兴研究院2个校级研究机构;1996年设立社会调查研究中心,2018年建立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心、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及2019年设立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6个院级研究机构。建有30余个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设有社会调查实验室和社会工作实验室等,面积330平米、设备百余万元。资料室有中外文图书近3万册、期刊百余种。
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
学院与湖北省肿瘤医院签订实习基地协议
“泰康建投—华中大社会学院产学研实践基地”成立
近年来,学院深化与政府部门、国外高校、机构及企业的合作:与武汉市民政局签订全方位战略合作协议,与特拉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文学院等签订合作协议,与广州市老人院签署框架性合作协议,成立国内第一所由高校、企业联合的社会责任产学研基地——华中大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成立“泰康建投—华中大社会学院产学研实践基地”。
——广纳天下英才,谋求长远发展。济济多士,乃成大业。社会学院现已拥有一支科研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社会声誉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形成了以中青年博士教师为主的教学、科研队伍。学科梯队完备,年龄及学缘结构合理。44%以上教师具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海外名校访学经历,三分之二的教师具有出国学术交流经历。同时,学院坚持开放办学: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聘请27位武汉、广州、深圳等地著名社工机构负责人为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学位兼职导师。教师队伍中现有哲学社会科学万人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楚天学子4人,黄鹤英才3人,华中卓越学者6人。
社会学院教授学术兼职一览表(部分)
专任教师承担多项重要学术兼职,并担任《社会保障评论》、《社会保障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等著名学术期刊学术委员,在国内外学术界拥有较为深远的学术影响力。
学院将积极培育青年教师作为长远发展大计,制定《18luck新利电竞
社会学院青年团队支持计划方案》等多种形式的支持计划,以项目为方式,以学科交叉、培育人才、产出学术成果为导向,对有共同研究趋向、具备形成创新研究潜力的青年教师团队进行资助,倡导跨学科组建研究团队,致力于组建一支前瞻性强、战略定力足、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团队。
——心系社会学子,培养社会栋梁。社会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度聚焦培养强国建设所需要的可堪大任之才,不断完善立德树人系统工程。在人才培养上,我院坚持“五个并重”的英才培养模式,即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并重、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国内交流与国际交流并重、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并重。同时搭建了思政育人、学风育人、创新创业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相结合的育人体系。我院坚持“本科生导师制”的优良传统,保证每位学生配备一位专业老师。导师深入学生学习生活,进行课程学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指导;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双创活动、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课外活动,并通过开展各类大赛与专业讲座、定期开展红色教育、组织学生服务社会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社会学院积极促进学生参与境外学术交流,开展广泛合作,为学生成长提供包容、开放、稳定的教育平台。学院是学校国际交流重点项目实施单位,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近五年,学院本科生在学期间出国(境)交流近90人次,他们赴美国、英国、香港等国(境)外名校访学,追求真知,投身技能报国之路。
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多年来优良学风班比例100%,2017年学生出国率达到30.43%,排名全校第二,且主要为赴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国际知名高校深造。学生专业能力强,近5年参与国内外学术论坛100余人次,在各类期刊发表论580余篇,在中英文权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斩获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费孝通田野调查奖、湖北省优秀暑期社会实践队、团中央百篇优秀调研报告、首届全国MSW案例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MSW案例大赛特等奖等奖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比赛中获奖。历届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校文科院系前列。
学院成立新阳光病房学校服务队
——践行初心使命,服务国计民生。社会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着力培养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师生人才,引导人才坚守心怀“国之大者”、具备人文关怀、敬业奉献、服务民众的优良品格,鼓舞和感召师生胸怀至诚报国之志,投身建设伟大梦想的时代伟业中。
人才队伍服务社会需求,多位教授受聘为国家部委以及地方党政机关智囊,参与政策调研和决策咨询。近五年,学院教师政策建言获国家级批示的有19篇,省部级6篇。2021年,郭林、任敏、王彦蓉、胡鹏辉等教师研究成果受国家层面关注,获民政部领导批示。院长丁建定被聘为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向德平教授获得第九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学人奖”。
学生实践持续推进,设立境内外实践基地近50个。近五年,学院共组建队伍60余支,赴20余省开展社会实践,撰写调研报告近百篇,逾150万字,多篇报告被当地政府采纳;获省优实践团队4次、省社会调查报告大赛一等奖3次,获评2019年团中央百篇优秀调研报告。在实践中培育了学生投身基层的人生追求,研究生基层选调人数大幅提升,从2016年2人提升至2020年19人(占比提升16.8%),共输送优秀选调生57人。
展望未来
历史,在奋斗中铭刻;未来,在奋斗中开拓。过去三十七载的奔赴岁月,见证了社会学院从稚嫩绿芽到扎根社会主义大地的砥砺行程,奠定了社会学院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完成时代大考的坚实基础。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学院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笃学力行、善世正心”的院训,坚定“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基本目标,踔厉前行,推动学院高站位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筹谋新时代“双一流”学科特色建设,培育一批批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勤于担当的社会主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