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师者风范】陈立亮:以匠心育人才 以生命做事业
发布时间:2022.07.05

来源:材料学院 编辑:张雯怡 浏览次数:

■通讯员 王箫侣




他是材料学院一位有着许多“昵称”的院长。


他是同事们的“亮仔”,30岁,破格被评为副教授,是当时全校最年轻的副教授,全国铸造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最年轻的常务理事,MCSP铸造模拟国际会议最年轻的学术委员;37岁,被推举为我校材料学院院长,是当时全校最年轻的院长。


他是学生们的“亮哥”。能熟练地在黑板上手写推演欧拉方程,上课从不点名,但出勤率总是最高;身为院长,他会定期与学生促膝长谈,聊专业、说就业,甚至在新生宿舍彻夜值班。


他是最受敬佩的“立亮同志”。为了促进学院学科发展,他接连婉拒上海与美国的挽留,坚定地选择留下;他致力改善年轻教师的生活条件,用自己的经费为青年教师争取课题和项目,却主动放弃院长津贴,不为自己争取名利与资源。


为了材料学院,他风风火火,时任校长李培根动情地说:“立亮,你带给我们惊喜。原来院长是可以这样做的!”然而,这座不知疲倦、上足发条的钟,停摆在生命的42岁。2011年2月18日20时02分,陈立亮因癌症医治无效逝世。学生们自发建起悼念网站,一天之内,缅怀他的留言就有数千条。今年,距他离开已十一年,但关于他的记忆和感动还在,永远。


育人才,他兼具师者的严厉与慈父般的温暖


“盛永,我是你的导师!这是我必须做的!”


去世前27天,陈立亮拖着病体,喘着粗气,一步步爬上6楼,这天,他抱病亲自主持了博士生庞盛永的博士论文答辩。此前,庞盛永不想打扰病中的导师,提出延缓自己的毕业论文答辩,被陈立亮几通电话严厉制止,“必须尽快拿出论文框架!”2010年12月底,因为担心导师的身体,庞盛永特地延缓上交论文初稿,陈立亮生气了,他严肃地说,这是导师必须做的。他一边接受化疗,一边把近10万字、180多页的论文初稿从头至尾修改了三遍,从图表到标点,十几处都是他用红笔圈点的详细批注。去世前两周,陈立亮再次致电庞盛永,鼓励他继续修改,冲击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他还特地为庞盛永举行了3次预答辩,小到每一部分的时长控制,大到论文框架的表述,均给予细致入微地指导。答辩当日,庞盛永拿到95分的高分,最后发言的陈立亮语速缓慢,他太虚弱了,但仍尽力挥舞着双拳——自己指导的最后一位博士生顺利结束答辩,他由衷地高兴。庞盛永至今保存着导师陈立亮修改的论文初稿,“我要用它鞭策自己,告诫自己如何教书育人、搞科研。”


作为导师的陈立亮是严厉的,但也是慈爱的。当学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陈立亮立即主动垫付,又想方设法提供各种勤工俭学的机会,帮助学生减轻家庭负担。一次团年饭后,“亮哥”开车把一位右腿截肢的同学送回宿舍,“楼管叔叔问我,是谁开车送的。我自豪地说,是我们院长。楼管叔叔呈现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这位右腿残疾的同学是孙小军,为了方便照顾他,“亮哥”特地把他招进自己的课题组,手把手辅导,并结合孙小军的情况建议他学习数值模拟方向,以便减少右腿截肢对他发展的影响。为了帮助孙小军申请日本东北大学交换生,陈立亮亲自写推荐信,孙小军出国前,“亮哥”又提出由自己出资帮孙小军安装假肢,以减轻他在日本学习生活的不便。“陈老师人如其名,永远在我心中立着、亮着,是他教会我自强自立,是他照亮了我的人生,希望将来做一个像陈院长这样的人。”孙小军说。


做事业,他秉持忘我而利他的人格底色



“我就是你们的跟班,为你们跑上跑下是应该的。”


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材料学院前院长黄云辉教授,是陈立亮想方设法从国外挖回的人才。2006年12月,研究动力电池的黄云辉计划回国发展,陈立亮闻之便力邀黄云辉来华中大材料学院工作,陈立亮甚至说:“如果黄博士愿意来,院长位置留给他。”


2007年,黄云辉申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陈立亮主动帮助修改申报材料。2008年,黄云辉赴郑州参加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答辩,陈立亮就组织多位教师帮黄云辉反复修改、推敲答辩材料,他甚至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往郑州陪了三天,并让黄云辉从头到尾“试讲”一遍。答辩通过,喜讯传来,陈立亮和黄云辉紧紧拥抱在一起,“我感觉他比我还高兴。”黄云辉说。2009年,黄云辉参加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评审,陈立亮照样积极参与,陪同参加十多次预答辩。其实,作为我国铸造行业优秀的年轻科学家,陈立亮也早就可以申请长江学者,当同事每每提起这件事,他却说,学院还有合适人选,让他们先上。


不管多苦多累,他总是那句话,“我就是你们的跟班”。4年间,低调而又较真的“跟班”亲自到英、法、德等国招揽人才,引进国内外知名青年学者达18名,使学院在快速成型、成形模拟、燃料电池、动力与储能电池、纳米材料等研究方向迅速发展。


除此之外,他率领同事们打造全新平台。如今的材料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就是由他挂帅新建的,他还建立专职实验教学队伍,以此彻底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2007年,该中心被评为湖北省示范实验中心。坐落于东校区8000余平米的18luck新利电竞 —WISCO联合实验室,也是由陈立亮从最初的图纸到拔地而起的大楼,再到组成全国范围内的专家委员会,一手创立的。依托实验室,学校与武钢的合作经费突增到2010年度的2400余万元,陈立亮却没有从中申报一个课题,更没有拿一分钱的报酬或津贴,他说:“我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


建设平台的同时,他还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体系,整合拓展学科专业。2007年,陈立亮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对集成电路芯片电子封装的迫切需要,建议学院积极申报全国首个电子封装技术新专业,几年后,我校首批电子封装方向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他还领导出版40多本本科专业系列教材,其中18本被列为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居全国同专业第一,部分教材被全国60多所著名高校采用,他参与的《材料加工工程》被评为全国精品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团队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为了学院的事呕心沥血,为了别人的事殚精竭虑,但对自己的事,陈立亮始终两袖清风,不贪名利,不计得失。时任校长李培根院士说:“立亮,我记得,你做院长后,没过多长时间,不知不觉材料学院的面貌怎么就突然变了……你用无私去支持别人;你给学院带来了团结。”材料学院李德群院士说:“立亮像一支蜡烛,照亮了他人,却耗尽了自己。”他走过如此短暂的一生,但他倾尽所有、忘我而利他的高尚人格,点燃了众人心中对教育事业倾力奉献的盈盈烛火。


钻科研,他恪守潜心学术追求卓越的品格


“在大家普遍认为学术界浮躁的环境下,我们要能够潜心科研。”


博士毕业后,陈立亮留校任教。课题组师生8个人挤在10余平方米的办公室,潜心于铸造过程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的攻关,一干就是十年。一年三伏天,武汉的高温加上四台电脑散发的热量,让整间办公室成了大蒸笼,但为了计算仿真分析系统的数据,陈立亮在这间“蒸笼”里干了40多天。


针对铸铁收缩缺陷准确预测的世界性难题,陈立亮创造性地提出了球铁铸件动态区域碳守恒原则,实现了球铁收缩缺陷的定量化预测,该科研成果已在70余家大中型企业广泛应用。他主持研发的“华铸CAE”品牌,成为国内铸造领域最具影响的仿真分析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300多个工矿企业推广应用,带来10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他参与的"材料成形过程模拟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1月的中国青年科技奖座谈会上,陈立亮并无骄傲,相反,他冷静地思考着——正值“科研壮年”,拿奖后怎样体现示范作用?面对成绩,他说:“在大家普遍认为学术界浮躁的环境下,我们要能够潜心科研、认真工作,多提携和培养更多年轻人才。”


言传不如身教。陈立亮白天当院长,晚上当教授,往往凌晨两点,他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他一直亲自写代码,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也还在为课题组承接的大飞机项目编程写代码,开发的“华铸CAE-离心铸造模块”已应用到国产大飞机项目,得到合作单位的好评。2011年春节前,陈立亮已经病重,但仍强撑着让课题组的学生们分别到他家,为每个人作出指导,以便解决科研中的困难,他真的放心不下课题进展,于是争分夺秒地做最后的安排。为了科学事业,他筹划着,思考着,解决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短短十四年的师者生涯,原本,陈立亮可以和师生们一道实现更多志向,但他留给我们的已足够多,他留给我们足够深的感动,和足够长久的力量——奋进的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他从未离开,因为,如果你把我牢记,远行就不是别离。


庞盛永继承他的遗志,与团队一起研发出的工业软件,为我国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可持续生产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庞盛永如今也已成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我校材料学院教授。孙小军,也一直在智能仿生领域不断探索,他投身智能假肢行业,成为深圳健行仿生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用自己的专业帮助更多残疾人自强地立着、自信地亮着。


陈立亮不辞辛苦建立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实验中心,至今仍在承担学院本科生实验课程教学工作。WISCO联合实验室也始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承接众多国家及省市重大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世界一流的前瞻技术、工艺与设备。他领导编写的教材仍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是材料学科的经典教材。他引进壮大的人才队伍,早已成为学院和学科发展的中流砥柱,正为新时代材料强国不懈奋进。



2011年,陈立亮被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他留给材料学院师生永恒的力量——勤奋、严谨、团结、奉献,只要他的精神还在,他,就在。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