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笃行六十载,启航奋进新征程。60余年来,从最初的“数学力学系”到改革开放后重建的“力学系”,再从新世纪初的“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到现在重组的“航空航天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始终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持“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教育教学资源、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强化国际交流合作、传承空天报国精神和力学文化等方面持续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力学教育和航空航天等领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被誉为中国力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重镇之一。
航空航天学院发展历史脉络图
1953-1963年:固本强基,孕育力学新生力
我校航空航天学院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在建校之初,华中工学院机械系设立了材料力学教研室和理论力学教研室,主要面向机械、电气、动力等多个工科专业开设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基础课程。为加强师资力量,1953年,学校从全国多个工学院调入46名教授,其中包括力学方向的李灏教授和庆善骙教授。在1956-1959年期间,本校毕业生王海期、张君明、钟伟芳、杨挺青、沈为、李光霞、刘烈全等先后留校工作;学校还先后引进了黄玉盈、刘恩远、宋天霞、崔永涛、李长春、赵廷仕等多名应届毕业生加盟,壮大了当时学校基础力学课程教研室师资,为筹建数学力学系提供了师资条件。
1960年3月,为了创办国防尖端方向(火箭技术方向等)本科专业,华中工学院成立了数学力学系(又称工程力学数学系),任命鲁奇任总支书记兼系主任、董明德任系副主任、杨挺青等同志任总支委员。数学力学系设有工程数学、工程力学等专业。工程力学专业定位于培养研究高速飞行器有关的工程力学问题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同年,学校针对国防尖端专业提出了三年研究计划,其中面向火箭技术方向的研究计划包括基本理论、新型材料、高能燃料、特种工艺、喷气技术仪表仪器、风洞实验理论、喷气技术应用等。
数学力学系创建不久,鲁奇和李德焕(后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先后到北京航空学院等国防院校考察实验室和教学计划;学校还选送了部分青年教师去这些院校进修学习。李德焕任副系主任后,带领教师先后参加“三校联合设计”和“南北方案”的审议讨论。此后不久,在一无设备、二无资料的情况下,华中工学院开展了火箭设计与试验工作,在喻家山后实现垂直发射。在当时艰苦科研条件下,数学力学系的教师们迎难而上的画面生动展现了不念过去、不惧将来、不负当下的拼搏精神。
1960年9月,数学力学系更名为工程力学系。1961年11月,学校对院系进行了又一次调整,撤销工程力学系并成立第六系,该系主要包含工程力学和金属物理两个专业。在1961年前后,学校制定了专业调整方案,将第六系、机械制造一系、冶金化工系、水力电力系、热能动力系等系的部分学生调整到工程力学专业,由此,我校力学专业办学正式拉开历史序幕。1962年初,第六系定位于服务全校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教学,全系当时教师人数近280名。1963年6月,华中工学院第一届力学专业的45名学生正式毕业,毕业时其专业名称为固体力学。1965年8月,第六系正式改称基础课部。
1975-1985年:勤学崇研,聚集力学新动力
即便在60-70年代这一特殊时期,华中工学院也依然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将丰富学科门类与理工结合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固体力学教研组在1975年专门编写出版了《工程力学》等教材。1975年11月,朱九思院长以华中工学院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向湖北省教育局和国家教育部建议,在有基础的工科大学中设置“理工结合、以理为主”的专业。1977年5月,华中工学院向湖北省教育局提出了《关于申请增设“应用数学”及“工程力学”两个理科专业的报告》,于同年12月获得湖北省教育局的批复。该书面报告指出工程力学专业的主要内容为:深入研究断裂力学、结构力学、机械振动学及其在船舶和动力机械等方面的应用,并以断裂力学和结构力学为重点。
华中工学院77级力学师资班学生毕业留影
华中工学院78级(81届)力学研究生毕业留影
在改革开放之初,华中工学院为了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决定开办师资班,并在1977年11月《关于一九七七年增招基础课师资班四百名的报告》中指出:计划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流体力学等4个方向分别招收20名、20名、20名和10名学生。1978年2月,力学77级师资班学生入学,这是华中工学院第二次力学专业招生。该班的实际招生数为80人,学习年限为4年。因当时力学系尚未正式成立,工程力学(理科)专业还在筹建之中,故力学师资班学生入学时仍隶属于机械系,随后转入成立后的力学系。在四年级分流时,这批力学师资班学生分成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生物力学3个专业方向,各专业分流数量分别为50人、20人和10人,1982年2月毕业,成为华中工学院在改革开放后培养的第一批力学专业学生。1978年9月,学校开始招收力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81届)。在77级师资班和81届研究生班中,不少学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补充了力学专业的18luck新利电竞
,为工程力学专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自1979年起,力学专业的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招收从未间断,力学专业于1983级本科招生时正式更名为工程力学专业。
1978年4月,华中工学院向国家教育部提交了《我院同世界理工科大学的差距和赶超的主要措施》和《关于专业调整的设想方案》两个报告,文中正式提出了增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和力学系。1979年2月,华中工学院批准成立力学系,由李灏担任系主任,钟伟芳任总支书记,王君健、雷国璞和张启明担任副系主任。在筹备和重建力学系期间,学校对于力学系及学科专业的建设高度重视,曾多次力邀著名力学家钱伟长教授等进行指导,这些对高起点重启力学专业、优化学科方向布局均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华中工学院还兼收并蓄,广采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等在内的多所世界著名理工大学以及全国其他重点高校在力学专业建设方面之所长,为本校的力学系专业设置、18luck新利电竞
、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
1978年朱九思院长邀请钱伟长教授来校指导力学系建设工作(前排左一:朱九思院长,前排中:钱伟长教授,前排右一:李灏教授)
在力学师资培训方面,得益于华中工学院于1977年、1979年和1982年先后三次制定并实施的师资培养计划,我校力学系教师队伍中有不少人员获得了出国进修和访问学习的机会,师资培养进入快车道,为力学系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弹塑性断裂力学入选学校1978年重点科研项目
在科学研究方面,以李灏教授和王君健副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教师分别在断裂力学和生物力学两个方向上聚力发展,推动了华中工学院在这两个研究领域的迅速崛起,并逐渐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1977年,学校将“弹塑性断裂力学”列入校重点科研项目。1982年,力学系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一起承担了国家科委“六五”唯一的一项力学类重点科研项目“工程力学中若干重要问题研究”的研究任务。
1983年王君健和冯元桢教授在首届中美日国际生物力学会议上(左一:冯元桢教授,右一:王君健教授)
在学术交流方面,学校广泛邀请力学领域的著名学者来校交流和讲学,并积极筹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1979年-1983年期间,著名力学家钱伟长教授曾数次在华中工学院举办大规模的学术讲座,其主题包括“变分法有限元”、“奇异摄动理论”和“穿甲力学”等;国际著名学者、生物力学创始人之一冯元桢教授也于1979年秋天到华中工学院举办生物力学讲习班。另外,“首届中美日国际生物力学会议”、“分叉、突变、稳定性学术讨论会”、“第4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在华中工学院召开。1979年,李灏教授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冬季年会上宣读了《断裂力学在中国的主要进展》。1980年,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华中工学院承办的学术期刊《固体力学学报》正式创刊,编辑部设在华中工学院力学系,李灏教授任副主编,该学报为中国力学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为繁荣全国固体力学研究和培养固体力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2000年:夯实基础,凝练学科新活力
1985年-2000年,经过长达15年的不懈建设,力学系在组织构架、学科专业、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强化学科专业设置。学校分别于1984年和1990年获得船舶流体力学(1998年转点到力学系)和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获批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获批固体力学湖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1992年,力学系培养的第一届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含1名外籍来华留学生)。为探索办学模式,力学系在1990年-1995年还先后招收了“机械设计与测试技术”专业的专科生。自1999年起,工程力学本科专业每年招生规模调整为2个自然班。
改进夯实教学研究。力学系在1996年主持了国家教委“力学系列课程改革”和“基础力学CAI研究”等面向21世纪的系列性教改项目;同年,成立了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各教研室每月针对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开展了扎扎实实的基层教学研讨活动,教师们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升。在资深教授的传帮带作用下,多名年轻教师先后获得学校教学质量等各种奖励和荣誉,部分青年教师参加全国青年教师基础力学讲课比赛并获得一等奖等奖励。先后编写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指导书》、《连续体力学》、《断裂力学与复合材料力学》、《断裂理论与实验研究》、《断裂力学》、《热弹性力学》、《损伤力学》、《弹性薄壳力学》、《动平衡原理与动平衡机》等一系列教材和专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等4门课程也先后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
踔厉推动科学研究。力学系围绕疲劳损伤及断裂力学、流固耦合力学、弹性动力学、计算力学及仿真、流变力学、流体力学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科研项目,参加了“七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洋工程中的力学问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弹性动力学反问题的研究”、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含缺陷流变体的材料破坏理论”、主持了国家九五攀登预研项目“大型机电系统中若干动力学关键技术的研究”中二级子项目“大型复杂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和三级子项目“流固耦合的若干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等的研究。1985年,李灏、王君健、黄玉盈、刘烈全、沈为和刘再华等教师参与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力学方面的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其中李灏担任固体力学分支学科编写组副主编,王君健担任生物力学分支学科编写组主编。在这15年期间,力学系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5项科技奖励。
拓宽促进学术交流。力学系老师积极承办和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承办了1985年的“全国第一届损伤力学学术会议”,先后参加了1986年IUTAM举办的断裂的局部法研讨会并作题为《用损伤模型研究动态扩展时塑性区的应力应变分布》的论文交流以及1990年IUTAM举办的第四届结构蠕变科学研讨会并作学术报告,承办了1993年的全国第七届断裂力学学术会议及1998年的第二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主办了1999年的“第六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等。1988年,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由华中理工大学承办的《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正式创刊,中国力学工作者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全新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为中国固体力学研究走向国际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0-2020年:精准谋划,砥砺开创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了变革和跨越式发展阶段。2000年5月26日,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以及武汉科技干部管理学院4所高校合并,组建18luck新利电竞
。学校的发展目标从“以理工为基础的综合大学”正式转变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力学系的组织构架发生较大变化。2000年9月,学校将力学系、土建学院以及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的2个系进行了重组,成立了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力学系主任陈传尧教授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同年,学校获批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学校开设“工程力学与计算机应用复合班”。2007年,工程力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
2009年,学校成立航空航天研究中心。2011年,学校设立航空航天系(隶属于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并成立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研究院。2015年,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完善学科布局,学校决定筹建航空航天学院,成立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段献忠任组长、马建辉任副组长,同时设立了学院筹建小组,严有为任组长、李仁府任副组长。2016年,教育部批准学校设置“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该专业在2016年完成了首届本科生招生选拔。同年12月,航空航天学院(筹)举行了首届本科生开班典礼暨中美国际班新生见面会。2017年,航空航天学院(筹)首次面向全国高考学生招生,并依托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招收研究生。2018年, 航空航天学院(筹)成立第一届学术委员会。2020年6月,校党委书记邵新宇院士、校长李元元院士、以及丁烈云院士、叶培建院士等海内外同行专家及科研院所发来贺辞,共祝航空航天学院(筹)首届本科生毕业。
2018年航空航天学院(筹)成立第一届学术委员会
在新世纪的前20年里,力学系和航空航天学院(筹)的办学目标是:秉承“瞄准学科前沿,服务国家需求,培养一流人才”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厚理论基础、强工程背景”的力学和航空航天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在我国中部地区构筑“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基地。
三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获奖证书
学生在国际工程力学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屡获佳绩
2000年以来编写出版的主要教材
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力学系先后承担教育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重大攻关课题子课题、教育部新世纪教改工程和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0多项,建设了一系列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先后建成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门次国家级精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湖北省精品课程、10门校级高水平/国际化研究生课程等,编写出版各类力学教材20多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建成湖北省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湖北省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等教学实践平台,获批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及湖北名师工作室1个,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承办了第六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中国力学学会基础力学教学讲习班等教学会议,指导大学生参赛并获得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个人赛银奖和团体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个人赛特等奖和团体赛一等奖等奖项。在教师队伍中,1人获国家教学名师奖,2人入选湖北名师,2人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1人为校课堂教学卓越奖获得者,多人获得全国基础力学讲课比赛一等奖、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多人获得校教学质量一等奖等奖项。
参研项目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力学系围绕材料变形与损伤力学、多尺度力学、多场耦合动力学、微纳尺度实验力学、工程结构仿真等方向开展特色研究,并逐渐在极端环境力学方向布局。2008年,工程结构分析与安全评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2019年,极端环境力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力学系先后承担国家重大专项课题2项、国家973项目专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其它重大工程科技项目50余项。年均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多篇刊发在PRL、JMPS、JFM、Science Advance、PNAS和Nano Energy等著名刊物上。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一批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已成功地应用于精密制造装备、环保科技行业、特高压输电工程等领域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航空航天学院(筹)积极准备“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工作,在新概念飞行器与控制、高超空气动力学、先进推进技术、多学科智能设计与制造等方向布局,相关研究成果在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得到了多项应用。
2017级迎新生暨家长见面会
国际师资为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
在国内外交流与开放办学方面,力学系师生通过论文合作发表、研究生联合培养、本科生海外游学、喻园家交流项目等方式,与美、英、德等20多个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在2016-2020年期间,每年柔性引进2-3位国际师资来校为研究生或本科生授课,每年还邀请约20位境外专家来校短期讲学和学术交流。力学系还承办了第十届亚太工程塑性及其应用会议、第五届机械振动工程与技术国际会议、2010年全国固体力学大会、国家基金委固体力学优秀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第108次活动、2018年固体力学的挑战与发展研讨会、损伤与断裂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讨会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航空航天学院(筹)借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了国际化课程体系,成功开办了中美国际交流班。2017年,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书”, 两校在本科生“2+2”联合培养、“3+1+1”本硕连读、本科生暑期互访、教师互访、博士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国际教育合作。
2020年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留影
2020年-至今:携手奋进,同心共谱新篇章
2020年8月,为了优化学科布局,学校将原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所属力学系和原航空航天学院(筹)进行重组,成立了新的航空航天学院,由严有为任党委书记、李振环任院长。至此,两个一脉相承的学科又一次紧密相连,开启了新时代新学院的新征程。2020年底,学院召开了首届党代会,确立了学院“建设有特色的世界一流航空航天学院”的宏伟目标,高举团结、融合和发展大旗,快速实现了学院架构重构和建章立制,学院发展驶入快车道。目前,学院拥有75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27人,国家级人才6人。
航空航天学院重组以来,学科专业建设成果屡创新高。2020年,工程力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工程力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计划。2022年,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至此,学院2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双万计划”。
学院现拥有力学(2000年获批)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2021年获批)2个一级学科。在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中,力学被定位为骨干基础学科,入选学校“双一流”建设基础学科跃升计划;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被学校定位为战略新兴交叉学科。作为重要支撑,两个学科与物理、数学等学科共建了“空天科学与工程”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
2020年3门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国家级/省级一流(精品)课程群
新学院在构建大思政体系和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力争上游,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进展。创立了“青春启航·学生成长工程”协同育人工作体系,建设“青春启航学生成长工程”工作室,强化“思想引航、专业领航、行业导航、组织护航”,致力于构建“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生动育人文化。2020年11月,工程力学、疲劳与断裂、理论力学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12月,1名教师获“校课堂教学卓越奖”。2021年1月,力学湖北名师工作室获批建设。2021年5月,“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获湖北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2021年7月,“特高压输电线舞动动力学及其防灾虚拟仿真实验”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2022年,有2项教改项目获批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教改项目获批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航空航天学院2022届毕业生留影
新学院“以贡献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充分发挥力学学科的基础支撑作用和航空宇航学科的重大牵引作用,有组织地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在优化工程结构分析与安全评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发展方向的同时,建设了极端环境力学中心、智能无人飞行系统研究所等科研机构。2022年,18luck新利电竞
与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共建了未来智能创新联合研究院,航空航天学院被确定为校内总牵头单位,协调该研究院的各项建设工作;同时,学院还与中国商飞试飞中心、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等重点单位共建了产教融合基地。
回顾60余年发展历史,学院先后培养本科生1800余名、专科生18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800余名。在历届毕业生中,航院学子人才辈出,在各自的岗位上大放异彩。共有5名本科毕业生当选国内外院士,其中3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当选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1人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郑晓静和周又和伉俪院士的感人事迹被多家媒体广泛报道;有近30余名毕业生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3人担任重点大学党委书记/校长,1人当选为第16-19届中央候补委员,数十人在国内外高校中任教授职位;此外,还有一大批毕业生在重大工程领域或重点企事业单位的重要岗位上建功立业。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岁月为证,奋斗不息。新时代,新机遇和新起点,航空航天学院将坚守“为国育人 为党育才”初心使命,致力于培养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精神的栋梁之才,不断推动中国航空航天和力学事业的进步,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重大贡献。
18luck新利电竞
航空航天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空天报国、力创未来”的学院文化,发扬“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华中大精神,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守正创新,锐意进取,在强国新征程上共同谱写新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