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院史回眸】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学笃行敢为先 立己达人天地宽
发布时间:2022.06.29

来源:教科院 编辑:汪伟颋 浏览次数:

时间回溯至1980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为了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的需要,在时任党委书记兼校长朱九思的关注和推动下,原华中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室成立。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为了适应学位点建设和培养高等教育研究专门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研究室于1985年更名为高等教育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大调整之后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期。顺应学校逐步恢复学院建制的大趋势,2000年,高等教育研究所升格为教育科学研究院。

 

42年风雨兼程,学院摘下众多全国和全校文科第一的桂冠:1986年正式获批全国理工科高校中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并自1986年起率先在国内创设首个高等教育研究交流平台“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现已连续举办18届;率先在国内开展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助力学校成为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首家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单位;率先在国内倡导并开展院校研究,发起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率先在中国探索并呼吁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并获批为首批教育博士人才培养试点单位;1996年设立学校第一个文科博士点(教育管理学,1998年调整为高等教育学),2007年成为学校首次获批国家重点学科的两个文科院系之一,2014年率先实现学校文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项目零的突破,2015年率先拿到学校文科第一个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42载春华秋实,学院培养了近3000名硕士与博士毕业生。他们主要在教育理论研究战线和高校管理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表现尤为突出:150多名院友在高校担任(或曾担任)校级领导,其中正职(校长、党委书记)90多人;近80名毕业生在高校教育学院(高教所、院校所)担任负责人,3人获评长江学者,为中国教育研究与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2年来,几代教科人筚路蓝缕,锐意进取,坚持“学术为基、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践行“博学笃行、立己达人”的院训精神,与中国改革开放共同成长,走出了一条“突出应用性、注重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的不同于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特色发展新路,谱写了一曲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服务高水平大学改革发展,进而推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华章。


筚路蓝缕开新路 研究实践齐并进

 

蔡克勇以华中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组名义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

 

1979年,在时任党委书记兼校长朱九思的推动下,原华中工学院成立高等教育研究组,党委宣传部蔡克勇兼任组长,着手就学校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以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980年,学校以“华中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组”的名义,围绕朱九思提出的“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的前面”和“理、工、文、管结合”这两个主题,连续在《光明日报》和校报上发表多篇论述文章,对学校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创刊号

 

1980年10月19日,华中工学院《院发字[1980]89号》文件发布,正式宣告华中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室成立。高等教育研究室克服了经费不足、办学办公条件有限等诸多困难,建立了专兼职相结合的研究队伍,着手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创办学术刊物。同年,《高等教育研究》正式创刊。曾任《高等教育研究》副主编、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的陈昌贵教授回忆,每一期杂志出版后,朱九思都会仔细翻阅,且时常指出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1983年,由朱九思、蔡克勇、姚启和主编,全体专兼职人员参与研究和撰写的我国第一本高等学校管理学专著——《高等学校管理》出版。同年,《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创刊发行。目前,这两份刊物的影响均位居教育类期刊前列,受到国内学术同行的高度认可。

 

1985年,高等教育研究室改设为高等教育研究所,共有专职研究和管理人员7人,这是当时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在蔡克勇、姚启和、文辅相、冯向东和陈昌贵等前辈学人的精心策划与齐心努力下,高等教育研究所于1986年正式获批高等教育管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这在当时是抓住了非常难得的办学机遇,也由此奠定了学校在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的国内领先地位。同年,经高等教育研究所倡议,学校联合湖南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始举办“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交流平台,两年一届,三校轮流举办。会议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背后的教育思想为研讨主题,注重学术争鸣,邀请全国各地学者参加,影响深远,延续至今。

 

涂又光先生和杨叔子院士为学生讲授《论语》

 

20世纪90年代初,鉴于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较为缺乏的情况,学校率先在全国开展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学术支撑作用。涂又光、文辅相、刘献君等学者发表了《文化素质教育应确定全人教育理念》等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了《文化素质论》和《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等多部著作。一系列学术成果指导了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创建的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

 

《长江日报》1996年8月27日报道学校获批首个文科博士点

 

高等教育研究所时期,以获批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点为基础,在时任校长杨叔子院士和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的大力支持下,高等教育研究所联合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北大学相关学科教师,积极谋划申报博士点,并于1996年成功获批教育管理学博士点(1998年调整为高等教育学博士点),实现学校文科博士点零的突破。1999年起,高等教育研究所开办了“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课程大学校长进修班”,在当时属开创性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较大反响。进修班招收的学员以各级各类高校的校级领导为主,也包括一些高校中层干部,还有少量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教育企业领导。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做到了学以致用,从而使学院举办的校长进修班成为推动我国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对国家试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起到了较好的助推作用。

 

新世纪开启新征程 特色领航快速发展


校领导宣读学校成立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决定

 

2000年,是三校合并组建18luck新利电竞 并开始新的谋篇布局之年。当年10月,18luck新利电竞 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时任学校党委副书记刘献君教授兼任学院首任院长。经过前期的沉淀与积累,在刘献君院长的带领下,副院长张应强、沈红、别敦荣以及全院教职员工齐心协力,稳扎稳打,迎难而上,学院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实现了一系列重点突破。

 

在分析国内主要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学科特色和自身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学院在2000年就提出了院校研究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需求和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形式的重要论断,因此决定发展和强化院校研究特色,并确立了“突出院校研究特色,适度进行学科拓展,建设基础宽厚、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教育学学科群”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目标。简而言之,教育科学研究院逐步拓展办学格局,为建设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做好准备,并形成办学特色,以强化学院在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拓展办学格局方面,学院于2000年获批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批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术型硕士点由1个增加至6个。2007年,学院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成为综合性大学中较早获批教育硕士培养权限的单位之一,对改善学院办学条件和拓展本学科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意义重大。在博士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积极支持本院与其他学院相关学科教师参与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生的招生与指导工作,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2003年,学院又成功获批教育与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学院获准设立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创会单位,教育科学研究院每年举办院校研究学术年会,至今已举办19届

 

在形成办学特色方面,2000年3月学院率先设立全国第一个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在刘献君、赵炬明等教师的带领下,教科院学习借鉴美国院校研究,并以发起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学会为旗帜和平台,积极探索中国院校研究理论和方法,坚持推进中国院校研究向办学实践与学科专业转化。每年组织召开全国性的院校研究学术年会,隔年组织召开院校研究国际会议,编辑出版院校研究案例库,组织撰写院校研究教材,培训院校研究专门人员,加强院校研究国际交流和合作。2005年,院校发展研究中心成为学院首个获批的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学院的高等教育学学科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这与学院选择和重点打造院校研究优势特色学科方向密不可分。经过二十多年努力探索,院校研究已成为学院聚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多方面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学术领域,得到了国内外学术同仁的高度认可。

 

教育科学研究院出版的中国院校研究案例集

 

刘献君院长在带领大家拓展办学格局和培育办学特色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办学条件和18luck新利电竞 建设。2004年,由院友吴文刚先生捐建的5100平方米的教育大楼投入使用,教育大楼设有学术报告厅、图书资料中心、多媒体教室、案例教学教室、学术研讨室和教师工作室等,办公、教学、科研与学术交流场所等一应俱全,极大地提振了学院师生员工建设一流教育学科的信心与决心。在刘献君任上,还引进了10多位专任教师,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学院教学与科研需要,为学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8年,学院行政换届,张应强任院长,沈红、别敦荣任副院长。2018年,陈廷柱接任学院院长,李太平、张俊超任副院长,2019年初学院党委成立。10余年来,学院行政班子成员与江洪洋、董晓林、王小月等几任书记一道,协同全院师生员工继续励精图治。在平台、专业与学科建设方面,学院于2009年获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开始招收培养教育博士,2011年获批为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在代表性人才与科研项目方面,张应强先后获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2015年)以及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6年),陈廷柱主持的“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实施路径研究”(18JZD049)获批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陈廷柱入围教育部2018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科研获奖方面,近10年来学院教师的获奖数量与层次均高居学校文科院系榜首。2020年,学院教师获批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约占全校获奖总数(共13项)的1/3,也是唯一获得一等奖的院系。值得一提的是,由刘玉教授牵线搭桥,在杨叔子院士与李培根院士的支持下,2017年,长安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屈向军校友捐资500万元,依托学院设立了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对培育学院新的学术生长点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陈廷柱教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论证会

 

乘风破浪潮头立 创新机制谋新篇


2020年,以庆祝教育学科成立40周年为契机,教育科学研究院改造维修了学院大楼,学院的办学环境焕然一新;凝练形成了院训院徽,学院有了自己的形象识别系统;筹得捐赠经费与设备超过1000万元,学生实验与学习条件大为改善;系统梳理了学院的发展历程与办学成就,明确提出“坚持学术为基,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融通并重之路;坚持以人为本,走人文关怀、贡献导向与制度建设协同并进之路;坚持特色引领,走学院与各研究所联动的争先保优之路;坚持立足本校,走交叉创新之路”。

 

在教育科学研究院40周年庆典上,王振海、李培根、许晓东、陈廷柱为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揭牌

 

——重点加强工程教育研究。聘请李培根院士担任博士生导师,加大培养工程教育研究人才力度。2020年10月申请设立18luck新利电竞 工程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学校优势工科院系,推进工程教育教学研究,助力学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2021年1月,在教科院和教育培训学院的共同努力下,教育部长江经济带地区新工科教育研究基地获批,将推动成立长江经济带地区工程教育研究联盟,带动区域工程教育研究水平整体提升。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受中国工程院委托,学院正在申请创办Engineering Education工程教育国际期刊,以提升中国工程教育国际话语权与竞争力,并与中文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形成合力,加快提升学校工程教育研究在国内的地位与影响。

 

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兼职教授与博士生导师聘任仪式暨改革发展研讨会

 

首届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论坛与会专家和中学校长合影

 

——重点加强对外联络与合作。2021年,学院组建了首届学院发展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先生和本院资深教授刘献君先生担任学院咨询委员会主任,外聘了40多位重要学者与大中小学校长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和改革发展等事项;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合作发起“全国高校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已组织召开了三届论坛,学生提交的会议论文多达600多篇,在全国高教研究同行中产生了广泛影响。2021年12月,学院联合学校基础教育管理办公室举办了“首届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论坛”,聚焦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汇集知名专家学者、校长进行专题汇报交流,旨在为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2022年起,学院将“喻园教育讲坛”改造为学术前沿、教育热点、掌校治学、优博之路四大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学术同行参与学院学术交流,并全程直播,以服务国内外相关学科师生。

 

——重点加强服务学校的相关工作。学院历来重视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2012年,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获批;自2014年起,面向全校本科生组织开展“18luck新利电竞 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每轮调查结束后,向学校提供整体调查报告和37份分院系报告。仅2021年,高等教育研究团队就完成了学校领导、党校办、组织部、人事处、研究生院、本科生院等机关部处和部分院系交办委托的重点研究任务10余项;基础教育研究团队积极承担学校的教育帮扶工作,坚持参与附属小学、附属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心理学研究所积极参与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师生解决心理难题。在资政建言方面,学院积极推进相关写作课程建设,积极疏通上报决策参考渠道。2020年4月,张妍教授等撰写的的《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毕业、就业需求现状调查与建议》被《人民日报内参》采用。2020年8月,刘献君教授带头完成的《民办高等教育亟待走出质量洼地》报告获上级有关部门批示。2021年12月,彭湃副教授撰写的关于《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需提高针对性》的建议被《人民日报内参》采用并获批示。2022年4月,校党委书记李元元带队到学院调研,学院领导明确表示将把如何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与立德树人评价体系,设立华中大研究中心服务学校改革发展作为长期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各院系简要报告

 

回首过去42载奋进路程,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历任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队伍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师范大学办教育学科的特色之路,形成了“特色发展、重视师资、形成氛围、共同创造”的独特经验。目前,教育科学研究院已成为我国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机构,专任教师队伍达30人,保持在教育学一级学科评估全国第11位左右,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展望未来,教育科学研究院将秉承“博学笃行、立己达人”院训,坚持“有情怀,讲正气;有思想,接地气;有特色,成体系;有地位,重贡献”的目标定位,构建聚焦特定学科方向的学术生产机制,升级可以承接重大任务的团队协作机制,促成以研究所为主导的成果体系化机制,探索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潜心修炼,扎根大地,坚持鲜明的办学特色,形成特色与体系相辅相成的办学格局。乘风破浪,勠力同心,砥砺前行,教育科学研究院将继续凸显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地位功能,拓展引领教育现代化格局的作用,助推国家和华中大教育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和品牌建设,切实服务学校卓越人才培养、特色一流大学建设、文化空间创新的“卓越、开放、特色”一流大学实践,在助力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中国式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中贡献力量。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