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芳华铭初心,砥砺奋进新征程。18luck新利电竞
喜迎70华诞,船海学院也迎来建院63周年。从最初的“造船系”到后来的“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再到现在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不变的初心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63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船舶工业和海军装备建设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被誉为“新中国舰船工程师的摇篮”。
扬帆启航:肩负建设强大海军的使命
1959年4月18日,华中工学院朱九思副院长受海军第二副司令员罗舜初中将委托,正式成立造船系。因属保密专业,对外亦称第八系,时任华中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朱九思兼任系主任。
建系时定下的办学原则是:军民兼顾,以军为主;水面水下,水下为主。随后,武汉警备区调了一个连作为警卫,学校东南角的一栋宿舍门前有了卫兵。而朱九思则到处“招兵买马”,将一批研究所的顶尖学者和大型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部分从苏联回来的留学生调入华中工学院,充实教师队伍,同时派出大批教师赴大连海校、上海交大、哈军工等学校学习。建系之时,设立了潜艇设计与制造、船舶电气设备、船舶内燃机等3个专业,1959年9月开始招生,同时还分别从在校学生中抽调部分相关专业的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过来,既作为学生又作为师资培养。1961年,造船系第一届毕业生19人从船舶内燃机专业毕业。
首届毕业生合影
1962年,潜艇设计与制造专业更名为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时任系主任彭伯永提出“站稳讲台、走出校门、形成特色”的办学思路,从校内外引进一批教师加强18luck新利电竞
,派出大批教师赴上海交大、哈军工等学校学习,进行实验室筹建工作,带领学生到海军基地实习,开展厂校合作共同进行科学研究,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学生也开阔了视野,得到了实践锻炼。
1963年8月,60级1班学生赴青岛北海舰队实习途中合影
1963年起,在朱九思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思想指导下,造船系从校内外引进潘景安、程天柱、刘颖、晏成栋、陈贤育等一批优秀人才充实造船系教师队伍。同年,造船系1960级1965届学生首次赴青岛北海舰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认识实习,学生在舰艇上自下而上,逐层甲板摸索其舱室布置、结构型式、管路管系,最后画出总布置图,这次实习使学生对军舰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
60级65届毕业生在广州拍摄的毕业照
1964年,造船系首届完全由自己招生和培养的学生毕业,同年,结构实验室和风洞实验室开始建设。1965年,风冷柴油机研究参加全国高校科研成果展览并获优秀科研成果奖,当时全国仅有20项优秀成果参与展出。当年2月,由程天柱、晏成栋、陈贤育三位教授带队,骆东平、崔存根、喻正宝、潘立新、吴殿信、段远才、周秋波、肖运福等教师参与组织指导,1965届船舶设计与制造、船舶电气设备、船舶内燃机3个专业的50余名本科生第一次走出校门,到广东新洲渔轮厂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毕业设计,内容是做“远洋冷藏拖网渔船”实船设计。1967年,该船型定型为国家标准渔船船型。
这次真刀真枪进行实船毕业设计对学生掌握整个船舶设计全过程有很大帮助,对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起到了巨大而积极的作用。在老一代学校领导和系领导的带领下,第一代船海人带着满腔热情投身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研究和教学,为国家的船舶设计和海防事业贡献智慧,培养人才,为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巩固国家海防线提供技术支撑。
破浪前行:在学科分合中积蓄力量
上世纪1970年代,造船系在艰难中顽强发展,最重要的成就是船模试验水池实验室的建设。
拖曳水池实验室建设
1971年初,湖北省批准了我校船模拖曳水池实验室建设项目。在朱九思的领导和指挥下,学校克服了极大的困难,为建设船模拖曳水池实验室自筹资金150万元。在广大校友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逐个解决了建设船模拖曳水池实验室急需的大量木材、水泥和钢材,以及重型钢轨、特种双金属滑线等各种材料、设备和加工问题。造船系全体教职工焚膏继晷,为完成实验室项目而拼搏。船池建设任务创造了许多奇迹:在1971年初立项后,当年就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本体技术设计、选址和两次详细的地质勘探工作;1972年开始动工,当年便完成了房屋、航模车间及追加的力学结构实验室的土建工程;1978年全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委员会在我校召开会议,会议由由全国船舶力学委员会主持,会上我校船池监测和验收通过,获得了与会专家的好评,一致认为华中工学院依靠自身的人力、物力,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地建成当时全国高校系统最长的拖曳水池(长175米,宽6米,水深4米),是一大壮举。国际船模试验水池会议(ITTC)在1987年的第十九届ITTC会议上接受我校船模试验水池作为ITTC的正式成员单位。2020年,船模拖曳水池拖车的主体改造建设工作完成,为提高船舶性能及水动力测试等教学、科研服务能力提供基础条件保障。“船池拖车系统”自2019年以来连续4年获得校大型设备管理优秀设备机组荣誉。
刘颖教授在硕士答辩会上
70年代以来,造船系各学科发展迅速,各专业先后获批设立硕士、博士授权点。1972年初,造船系“船舶动力装置与船舶机械”专业开始筹建,后于197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78年1月,船舶设计制造专业、船舶电气设备专业分别更名为船舶工程、船舶及船厂电气自动化,船舶内燃机专业沿用原名,几个专业的发展方向由单纯为海军服务转为军民兼顾,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扩大专业口径。1980年,造船系更名为船舶工程系。1981年,船舶内燃机专业获批成为船舶工程系第一个博士点,船舶流体力学和船舶内燃机分别获批成立硕士点,船舶工程系因此成为全国第一批有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1983年,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船舶工程系更名为船舶与海洋系,船舶及船厂电气自动化专业改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1984年和1986年,船舶流体力学和船舶结构力学专业博士点先后获批设立,1986年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船舶与海洋工程系获特辅机装置与系统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学科又与自控系和电力系联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建立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1997年,学校进行学科调整和院系重组,成立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辖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机械工程、应用电子工程、汽车工程四个系以及智能机械与控制研究所。1998年,学科再次调整,流体力学学科与结构力学学科并入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成为博士点。同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1999年,按照教育部专业调整的要求,动力机械工程、应用电子工程从学院剥离出去,调整为船舶与海洋工程、汽车工程两个系,智能机械与控制研究所改名为轮机工程研究所。
2000年,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专业并入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随着校内专业调整,“轮机工程研究所”为与船舶配套,改为“轮机工程”专业教研室,并与船体专业同步招生,同时“轮机工程”更名为现今的“轮机工程及自动化”系。同年,学院获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轮机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汽车工程系从学院剥离。2002年,成立轮机工程及自动化系。2005年,成立了“船海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下设3个实验室,即船舶与海洋工程水池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综合实验室、轮机工程及自动化实验室,2008年又增加了FESTO气动中心。
逐梦远洋:与祖国一同迈向深蓝
2008年,学校再一次对部分院系和学科进行调整。4月8日,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名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下设船舶与海洋工程系、轮机工程及自动化系,原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专业调整至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2010年,“船舶和海洋水动力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2013年,“船舶与海洋工程”获批一级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近年来,学院在一流专业建设方面又连获突破。2019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轮机工程本科专业也获学校推荐先后申报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轮机工程专业申请工程教育认证。2020年以来,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连续入选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A类。
2014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参与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获得教育部、财政部认定;2015年,参与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获得中国工程院批准;2016年,获批国防科工局“船舶设计与制造”主干类国防特色学科;2017年,参与中船重工750试验场牵头的“海洋工程装备检测试验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得国家发改委认定;2018年,“船舶数据技术与支撑软件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获得省发改委认定。学院还是两大国际组织ITTC和ISSC的成员单位。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创建60周年暨高端论坛举行
2019年4月,船海学院举办学科创建60周年系列活动,学院发展再上新台阶。学科创建60周年既是船海学院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续写辉煌的新起点,学院将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机遇下迎来新的更大发展。
近年来,学院教学成果显著,2008年,学院教改成果获学校二等奖;2021年,学院教改成果获学校二等奖;2021年,教学成果参评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得省部级二等奖;2021年,船海学院获批一项湖北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二门湖北省一流课程,三门课程参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12年,学院联合武昌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获批湖北省首批“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实习实训教育;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2015年开展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在2014年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核评估中,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分获“优秀”“良好”等级。2018年,获学校第十一届教学实验技术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2021年,获校第十二届实验技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08年以来,学院出版教材16部。自2019年以来,连续3人次获评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0年3月,学院轮机工程及自动化系参加了由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第202研究所)就射击模拟装置项目组织的国际招标,在国际招标中中标千万元项目。从2008年起截至2021年止,共报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7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叶企孙”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
船海学院学子赴南安普顿大学访学
学院定期邀请在专业相关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为全院师生做学术报告,介绍专业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启发开阔师生的科研思路。2018年船海学院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工程环境学院签订合作协议。2019年邀请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大学的16位外国专家来访开展学术交流。2次组织本科生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4次邀请该校船舶专业师生代表访问我院。
学院注重“人才兴院”,强调引培结合,努力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18luck新利电竞
。学院通过“东湖论坛”等途径聚集海内外不同学术背景的优秀青年学者,围绕相关领域的前沿科学主题展开交流与探讨,为人才引进打下良好基础。
学院大力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在学生宿舍提供科创活动空间,安排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以“云端航行——基于云网络的无人船集群协同作业系统”为代表的一系列学生科创作品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决赛二等奖、全国海洋航行器比赛特等奖、一等奖等各类竞赛奖项。
2021年4月9日,校长李元元、黄群校友夫人亢群共同为黄群塑像揭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群等3名同志壮烈牺牲作出的重要指示及学校党委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2018年以来,学院在本科生中创建4个“黄群班”,以“黄群班”荣誉班级建设为牵引,加强专业认同教育,营造优良学风,锻造舰船工程师。支持首届“黄群班”赴大连海事大学进行实习实践活动,并多次前往黄群校友牺牲之地760所开展思政教育活动。2020年,学院决定为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时代楷模”黄群同志塑像,费用由校友捐款筹措,对庭院的配套改造由学校经费支持。黄群塑像及东二楼庭院改造于2020年底完成施工,东二楼庭院成为了集纪念、教育、学习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学院党委设立“黄群班党支部”,进一步发挥思想引领作用。2021年,学院成立“黄群精神宣讲团”,黄群班党支部书记李千千向时任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汇报黄群班及党支部建设成果。由学院组织拍摄、讲述黄群故事的微视频《致敬英雄,传承不灭》并获得“讲好华中大故事”创意传播大赛视频类作品一等奖。
迈向蓝海是祖国的呼唤,双一流建设是我辈的期盼。船海人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