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力” 开放合作】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合作办学 助力华中大走世界一流新路
发布时间:2022.05.26

来源:中欧能源学院、国际交流处 编辑:范千 浏览次数:

编前:2020年10月27日,学校召开国际化建设大会,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文件精神。近年来,学校坚持“开放活校”战略,实施深度合作工程,以学校国际吸引力、学生国际胜任力、学者国际竞争力、学术国际影响力“四力提升”为目标,持续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学校各单位和全体师生一道,追求卓越、努力创新、积极作为,共同书写了华中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奋进之笔”。


2022年1月12日,经单位申报、部门评审、学校批准,全校十个院系单位获得2021年“国际交流与合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本系列报道聚焦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外事工作先进集体,用他们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构建“外事+”和“+外事”的积极实践,擘画了学校稳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新征程的蓝图。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在学校“开放活校”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指引下,扎根中国大地与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巴黎高等矿业学院等世界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通过整合中欧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强大教科研合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具备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促进了中欧高等教育交流互鉴,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当好人才培养先行者,为学校建设卓越华中大、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为2019年合作方校领导见面会。


“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提升中国教育的世界影响力”


2012年5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见证《中欧能源安全联合声明》签订,指出“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项目(ICARE)将成为落实以上承诺的重要工具”。中欧能源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在工程教育合作领域的第一个重要合作项目。学院于2012年3月获得中国教育部批准,正式启动办学,6个国家12所重点大学共同参与支持学院运作。


 


图为学院揭牌仪式,时任法国驻武汉领事馆总领事Serge LAVROFF致辞。


一个梦想、两地求学、三个学位——结束三年硕士学习生涯后,2018级研究生李思芹收获了18luck新利电竞 、巴黎文理研究大学和巴黎高等矿业学院三个学位。当谈及这三个学位的分量时,李思芹说:“18luck新利电竞 的学位有多硬核就不用多说了,巴黎矿大、PSL的学位在西欧的认可度也非常高。希望大家都能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成为更好更优秀的自己。同样的三年,中欧学院的学生能获得两个甚至三个学位,但更多的收获意味着更多的付出。”


面向行业升级与全球能源挑战,学院专一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人才培养实行特色鲜明的“双(三)学位、双注册”学制,学位论文与国际前沿科研紧密结合,发挥我国能源工程教育面向欧洲的窗口作用,培养能源领域高素质人才。作为首个在中国境内颁发法国国家硕士文凭的办学机构,2012年以来,学院累计444人获得中欧双方硕士学位,其中30人另外获得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硕士学位。



图为中欧学院学生毕业典礼。


“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2015年9月28日,湖北省政府为在鄂作出突出贡献的10位外国专家颁发了2015年度“编钟奖”,学院原欧方项目协调人Didier Mayer教授获此殊荣。同所有战斗在前线的“中欧”人一起,Didier Mayer教授见证了学院从有到无,从弱到强的艰难发展历程,而他也坚持用心践行着中欧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国际教育者的光荣与梦想。



Didier Mayer获编钟奖。


学院坚持培养方案“国际本土化”与“本土国际化”并举,深度融合国际化课程教学和传统国内教学,采取任课教师国际化、授课形式国际化的小班课堂教学,创新性提出研究实践以中国教授为主导、课程学习以欧洲教授为主导的双导师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每年有近30名外籍教师承担18门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研究生的整体知识结构与最新世界知识体系全面接轨。50余名外籍教授承担近70名学生的欧方论文指导,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参与前沿科研合作中逐步提升。多名深度参与学院发展的青年老师成长为学术骨干,在国际重点科研合作项目申报、省部级科研创新奖项、欧盟“玛丽·居里学者”计划及全国“杰青”“优青”等评选中脱颖而出。



图为欧方老师上课合集。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如果要问研究生阶段最为难忘的一段经历,肖润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必然是牛津夏令营了”。作为2019年中欧-牛津大学国际夏令营的总负责人,她的精心筹划组织让夏令营圆满闭幕,还在期间与1名牛津“小哥哥”结缘,随后2名优秀的年轻人在共同追求科研与学业进步的过程中,将朋辈之谊升华为跨国爱情,为夏令营谱写了一段浪漫佳话。


学院围绕国际化办学特点,着力打造一系列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优质交流活动。中欧-牛津大学国际夏令营就是其中耀眼的品牌。作为牛津大学在中国大陆首个派出学生进行科研实习的单位,项目成为两校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是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载体。2013年至今,共有187名牛津学生申请,56名学生参加了该项目。学院先后于2019年和2021年获得牛津大学颁发的暑期金牌夏令营徽章,印证了我校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国际认可度。



牛津夏令营特色文化交流活动。


2021年9月10日,2019级研究生刘方捷收到了来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部(UNIDO HQ)的邀请函,预计于奥地利维也纳开展为期半年的实习项目。对她来说,这份offer凝聚了从大三结束到研究生这三年的努力和坚持,也离不开全球治理协会和学院的帮助与支持。她感慨道:“协会负责老师梁媛媛是整个协会的主心骨,带领团队走出校门,走出国门;而学院的刘洋老师在申请的全过程中,耐心地与我讨论各种问题,同我模拟面试场景,帮助我建立自信,我对她们两位老师心怀感激。希望协会越来越好,希望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近距离接触国际组织的机会,希望有更多的华中大学子走向联合国!”



图为学生参加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夏季联合国青年领袖精英班。


学院着力培养本土学生国际胜任力,鼓励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参加欧洲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习与研究交流项目。2018年,学院筹备成立了“学生全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协会”,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培训项目、国际组织调研等系列活动,培养有志于成为国际公务员的优秀学生进入国际组织受训、实习和任职。2021年,学院推动学校与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培训中心达成合作协议,推荐4名学生取得了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实习邀请。近年来,学院中方院长罗小兵牵头申请获批2021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欧盟伊拉斯谟(Erasmus+)师生交流项目、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东北大学联盟可再生能源学博士站”项目,开辟全新海外留学交换途径。


“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只有跟高手过招才知道差距。”


学院科研中心主任胡松教授作为中欧关系的亲历者和中欧教育、科技领域的积极推动者,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人物专题片《不惑之交——见证中欧建交四十载》栏目组专访,在专访中他表示:“欧洲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属于世界的领先者,通过和他们的合作,可以提升我们国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能力。”他参与的科技部战略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通过太阳能热的梯级利用来发电的关键技术合作研究”,通过与巴黎高等矿业学院、佩皮尼昂大学、萨拉戈萨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共指导博士生5名(含1名联合培养双博士生),硕士研究生14名,发表高水平论文14篇。


学院紧扣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围绕清洁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组织中欧教授合作承担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及多项欧洲框架研究项目,目前相关合作已拓展至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


法国前驻华大使顾山先生在任期间曾访问学院,并致函肯定学院国际化办学成果,他表示:“中欧能源学院作为中欧合作的窗口,对中国与欧洲在清洁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着战略意义。中欧能源学院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中国环境政策框架内实施可持续发展方案的核心优势。”学院国际化办学成果得到了中欧政府及业界的广泛认可,被中国教育部、外交部誉为“中欧高等教育合作典范”“中外合作办学的旗舰项目”。


学院积极参与地方政府、法领馆等外国驻华机构在中国、欧洲的文化交流,并作为主要平台开展了关于新能源、温室气体排放治理等多项活动,让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到中国政府及高校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的实质贡献。



图为法国时任大使顾山等与学子合影。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2015级校友封华翼在返校座谈会上,面对学弟学妹深情回忆在华中大度过的七年求学时光,亲切讲述自己从“小镇少年”一步步奋斗到华中大,再到入职工信部选调生,参与基层扶贫,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故事,寄语大家珍惜读研时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图为唱红歌庆祝建国七十华诞和组织党员红色之旅。


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培养,贯穿学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思政育人、“课内课外”“国内境外”并行,以培养厚植爱国情怀、具有强烈使命感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为解决聚焦人才培养的价值观问题与思想教育连贯性问题,我们着力打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多元进步的世界文化”四位一体的文化育人模式,培育了一批像封华翼这样的选调生和“红色工程师”,以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在基层和国防军工企业奉献自我、服务社会。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踔厉奋发,赓续前行。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舵领航,笃力推动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并以实际行动和务实成效为学校步入世界一流大学注入新能量,为中欧高等教育引领科技创新合作作出新贡献。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