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沧桑砥砺,七秩奋进,春华秋实。18luck新利电竞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在70年的办学育人过程中,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共和国的制造业发展同频共振,引领制造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办学风格,在世界机械工程领域享有盛誉。
回眸70年,机械学院的发展史是一部自强不息、团结拼搏的奋斗史。学院起源于华中工学院机械制造系,1965年机械制造系分为机械一系和机械二系,1994年机械一系更名为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并沿用至今。经过几代“机械人”砥砺奋进,机械学院已经发展成为18luck新利电竞
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学科,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和国家领军人才领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以学界泰斗、工商翘楚、政界精英和时代先锋为代表的杰出校友,为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汇聚各方英才,艰辛创立
建校初,华中工学院机械制造系由当时的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四所学校的机械系合并组成。依靠优秀的18luck新利电竞
、炽热的办学热情,机械制造系的师生自力更生,不断探索,开拓了一条辉煌的育人之路,为学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械系建立之初,全系有教师128名(1955年),汇集了以赵学田、高宇昭、陈日曜、李如沆、路亚衡、余俊等为代表的优秀18luck新利电竞
,为机械系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机械系针对新中国国家建设需要,通过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教学体系改革,逐步完成机械工程专业设置,建立了统一的教学体系。在保证基础理论学习的情况下,强化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大学阶段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紧缺人才。
针对创建之初缺乏专业教材的情况,机械系动员组织教师自编教材,并注重将科研工作中的经验成果编入其中。机械系组织教师编写的《机器制造工艺学》(1960),《互换性与测量技术》(1960),《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1961)是全国通用教材,一直是全国机制专业的首选教材,影响巨大。图学专家赵学田教授为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的创始人,长期从事机械制图教学和科普工作,总结出“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九字诀,编著的《机械工人速成看图》系列图书和科教片在全国发行、上映,深受工人群众喜爱,连续再版19次,总发行量超过了1600万册,1956年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勉励,1978年被全国科学大会评为“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授予“对中国科普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
创建初期的实验条件十分简陋,机械系师生通过自行研制和购买,大幅改善实验室条件,并建成多个专业实验室,培养了一批实验技术人才,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机械系科研工作的主要特点是面向生产服务和与教学相结合,通过和校外工厂企业合作科研,解决了一大批生产技术问题,锻炼培养了一批优秀科研人才。1959年在党总支的领导下,成立了轴承自动化车间研制指挥部,完成多项设计制造任务,其中钢球麻点光电检查仪在洛阳轴承厂试用时,刘少奇同志到厂视察,听取了研制汇报,该成果还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出。60年代开始,机械系与上海机床厂等长期合作,1965年建立了精密工艺实验室,得到一机部二十多万元的科研经费,成为全国高校首先建立的精密工艺实验室。1966年至1970年,由机械系中青年教师组成的科研小分队与上海几个工厂协作开展科研,成功研制的“曲轴动平衡自动线”和“连杆称重去重自动线”,受到一机部、教育部的充分肯定,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抢抓改革先机,逐渐崛起
文革后,机一系抓住改革开放之机,积极配合响应“建设现代化理工大学,追赶世界科技先进水平”口号,不断自我调整,改革创新,加强18luck新利电竞
建设,推动学科发展,改善办学条件。科研方面硕果累累、创新人才层出不穷,逐渐走上崛起之路。
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和学院非常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采取一系列举措,如开办教师英语和数学补习班,送一批优秀教师出国进修,积极招聘国外留学人员,大胆重用和提拔年轻教师等,来促进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大力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在90年代,有三位教授当选为院士,杨叔子、熊有伦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济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
恢复高考后,机一系顺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度重视本科生的教育培养,在专业建设和老专业的改造、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颇具特色而又成效显著的工作,到20世纪末,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4项。伴随着学科发展,研究生的培养规模逐步扩大,1978年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2年招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充实了科学研究的队伍,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现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博士校友蒋向前,1999年荣获首届百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改革开放后,科学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传统的制造技术进一步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现代管理学、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等密切交叉。机械学院夯实基础,瞄准前沿,在已有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4个主要的学科方向:数控技术与装备、CAD/CAM技术、测试技术与故障诊断、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与系统。同时,基础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国家标准制定,机械制造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液压、激光、医疗等自动化装备开发,测量仪器研制,机器人技术、精微加工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1977年至1999年,机械学院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任务、国际合作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取得科研成果包括国家级科研奖励13项,省部级奖励120余项,1999年荣获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的“大学领先奖”。
上世纪90年代,按照“学研产协调发展”的要求,机械学院开拓创新,服务社会,在推动高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批有竞争力的产品走向市场,孵化出了华中数控、华中软件、开目集成、华工机电等产业公司。
沐浴世纪朝阳,快速腾飞
世纪之初,机械学院站在新的起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发展。教学改革和平台建设硕果累累,学科建设和研究水平蒸蒸日上,人才队伍和社会服务蓬勃发展,为打造世界一流的机械学科而努力奋斗。
学院党总支明确“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各项工作实际,努力加强学院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为学院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09年学院党总支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单位,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在学校党委的支持下,2011年机械学院成为学校首批成立党委的院系。
机械学院落实“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办学方略,形成了“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面向、重视实践创新、发展健康个性”的办学思路,积极推广“开放式教学模式”,结合业界需求和学科发展,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实学创新人才。2000年至2012年,学院先后获批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平台、 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名教师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
立足学科前沿,机械学院在机械制造装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数控技术、CAD/CAM、CAPP、MES、FMS等数字化制造技术方面形成了学科特色与优势;在电子制造、微纳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活力的学科方向,并牵头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路线图。学院注重团队建设,科研力量得到有效组织。以邵新宇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团队,分别于2004年和2011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截至2012年,机械学院拥有4个国家级研究平台: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学院发展道路上强有力的后盾,为学院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完善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学院重视通过有组织地产学研合作解决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注重技术成果转化。发展了华中数控、开目软件和天喻信息等企业,其中两家公司先后独立上市,并成为行业领军企业,还衍生出以现广东18luck新利电竞
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技术转化平台。
乘新时代东风,逐梦一流
进入新时代,机械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速建设世界一流机械工程学科。
突出党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铸魂育人,不断优化运行机制,落实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提升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促进学院各项中心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学院党委2016年获评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8年获评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年学院获评学校疫情防控先进集体,入选学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2018年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获评2021年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博士生林建斌获评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近两年,4个班级分别以总评第一的成绩获评学校“胡吉伟班”和“黄群班”。
强化引育机制,打造优秀18luck新利电竞
。机械学院坚持党管人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院士传帮带作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潜心育人,打造一支高水平18luck新利电竞
。目前学院拥有专任教师22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7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名。党的十八大以来新获批国家级重点人才50余次,省部级人才40余次。学院广大教师秉持优良传统,对照“四有好老师”标准,辛勤耕耘在教书育人一线,当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学院涌现出一大批师德先进典型,如何岭松教授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荆楚好老师”荣誉称号。
围绕四个面向,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基于国家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10个国家级平台,打造“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行业应用”创新链。围绕四个面向,机械工程学科设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测控技术、工业工程等重点学科方向,开拓了智能制造、微纳制造、医疗装备等交叉学科方向,在数字制造、电子制造、高端装备、共融机器人等方向形成了优势与特色。机械工程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获A+,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 在US NEWS 2021世界最好机械工程学科排名中,我校排名世界第6;2021年7月,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中,我校机械工程学科的7项指标均获得第一档评价,首轮建设成效显著,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坚持五育并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机械学院秉承“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大工程观”的教育思想,强化数理基础、鼓励前沿交叉、引导产教融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制造强国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通过打造高水平/国际化课程、高水平实验课程,建设智能制造工程训练实践平台,显著提升了面向工业4.0 的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能力。十三五期间,学院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批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金课)”,2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国家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称号1人,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学风建设持续向好,学生创新创业硕果累累,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机械学院学生在各项学科竞赛中获得国际/国家级特等奖/金奖/一等奖80项、二等奖90项;青年校友中,3人入选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创业精英榜,并产生了高伟(世界杰出青年创新家)、李淼(全国创新创业英才)等青年才俊,杨扬(全国人大代表、东海舰队某部首位女副作战长)、杨一帆(蛟龙号潜航员)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行业尖兵。
面向国家需求,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写在车间中。机械学院勇担制造强国使命,潜心攻坚,全力打好科技创新突围战、攻坚战,把文章写在了祖国大地上。面向航空、航天、航海等国家战略行业和新型产业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获批建设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基础科学中心,强化“1”个基础学科方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与制造)、巩固“3”个优势学科方向(机器人化智能制造、高端电子器件制造、高端仪器和医疗装备)、扶持“X”个前沿学科方向(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仿生/生物制造、共融机器人等),参与国家重大工程,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近十年来,学院承担并完成的国家和企业科研项目千余项,科研经费连续保持18luck新利电竞
前茅;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优秀教材奖等共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0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0余项。
服务地方经济,主导科技成果转化。机械学院打造“行业+区域”双轮驱动的政产学研用创新生态体系,社会服务实现引领。牵头建设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教育部高端数控装备集成攻关大平台,攻克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行业工业软件和高端装备“卡脖子”技术。牵头成立6个驻外研究院,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走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华中大工研院”模式,其中广东18luck新利电竞
工业技术研究院被誉为“全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典型代表”,无锡研究院被誉为“江苏省旗帜性新型研发机构”,共计200余项成果转移转化,涉及金额1.5亿余元。牵头多项发展战略研究,为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发挥智库作用。熊有伦院士主持中科院智能制造领域咨询项目;段正澄院士牵头撰写全球工程前沿报告(机械与运载工程领域);周济、李培根院士等牵头撰写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报告;丁汉院士牵头基金委机械工程学科“十四五”规划、共融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邵新宇院士主持教育部“制造学科”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规划。
扩大交叉互融,拓展国际合作深度。机械学院一贯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与世界一流高校、顶级研究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十三五期间,获批国家智能制造创新引智111基地、湖北省智能制造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首次学科评估,聘请23位外籍专家来校工作,开设国际化课程,共派出约250名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发起智能制造国际联盟,创办中国工程院院刊《机械工程前沿(FME)》、施普林格《智能机器人与应用(IJIRA)》、《协同智能制造(IET CIM)》3个国际期刊及智能机器人与应用系列国际会议,提升学术影响力,在国际智能制造领域形成“华中大品牌”,支撑我校工程学进入世界前列。
弘扬时代精神,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机械学院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70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 “自强不息、团结协作、敏捷响应、尽职尽责”的“STAR”文化,支撑一流学科建设。学院坚定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重点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和诚信建设;积极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将科学、艺术、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度挖掘“STAR”文化内涵,发扬其中的学术思想、科学精神和育人理念,建设学科物态文化,打造网络育人矩阵,讲好华中大机械人故事,传播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育人故事《一切为了学生》获得2020“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湖北分站赛一等奖,微电影《继往开来》获2021“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特等奖。在建院70周年到来之际,成立院史宣讲团、校友导师团,发布升级院徽和70周年院庆VI。密切配合学校宣传部,创作排演以段正澄院士事迹为原型的学校首部“大学大师剧”话剧《生命之重》。
追逐一流梦想,群星辉耀征程。华中大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华中大发展模式的最好诠释。七十载弦歌不辍,继往开来,再谱华章。机械学院将秉承“STAR”文化,与共和国制造业同行,与新时代华中大共进,以70周年校庆、院庆为契机,进一步凝心聚力、谋划未来,为培养时代新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速建设世界一流机械工程学科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