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文祥 吴烨 孙晓妍)9月23日至25日,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我校机械学院“力拔千钧小队”、“iPolishHust团队”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HUST随行者”队荣膺全国一等奖;机械学院“奔腾后浪队”、“iRobotCNC团队”荣膺全国二等奖;船海学院“海洋机器人创新团队”、机械学院“TUFBOT团队”荣膺全国三等奖。我校获全国“优秀组织奖”称号。
本次大赛按照创意作品的成熟度和技术特点分成仿真组、部件组和集成组三类,涉及先进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助老助残服务机器人等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的多个领域。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我校等6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54支队伍进入决赛。我校共14支队伍报名参加比赛,最终7支队伍进入总决赛,获奖数量排全国第二名。
经我校积极申请,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讨论通过,我校成为2021年第三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承办方。在大赛闭幕式上,大会进行会旗交接仪式,我校研究生院院长马彦琳教授从主办方手中接过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会旗并致辞。致辞中,马彦琳介绍了我校基本情况、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办赛经验、办赛条件,向与会代表发出诚挚邀请,邀请兄弟高校师生2021年相聚英雄城市武汉,再创大赛佳绩。
据悉,此次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主题赛事之一,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指导,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西安市科技局承办。另外,在决赛期间还举办了“2020年人工智能/机器人学术高端论坛”、“2020年人工智能/机器人高端专门人才招聘会”、“2020年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展览会”等活动。
附参赛作品介绍:
机械学院“力拔千钧小队”的参赛作品是“一种欠驱动刚柔耦合双驱气动抓手”(指导老师:机械学院吴志刚,队员:朱嘉淇,柴治平,黄炳康,向家涛,冯陈泽芳)。该项目参考人手结构创新性地提出一种欠驱动刚柔耦合双驱气动抓手,通过刚性机构和软体结构两者的变比驱动,大大提高其抓取范围并兼顾精度,抓取重量上限超过现有软体抓手6倍以上。
机械学院“iPolishHust团队”的参赛作品是“高铁车体机器人焊缝打磨感知、决策与预测技术研究”(指导老师:机械学院严思杰、徐小虎,队员:沈妍、杨泽源、王选、周壮、王宏丽)。该项目围绕高铁焊缝机器人打磨过程中机器人对焊缝的测量、轨迹规划、加工质量评估展开系列研究,提出了基于改进的LSTM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融合先验知识的材料去除在线预测模型,开发了在线轨迹规划插件,实现了焊缝余量的准确预测与待加工区域的轨迹自适应规划,完成了高铁焊缝机器人打磨从测量信息到轨迹规划及加工质量评估的闭环反馈。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HUST随行者”队的参赛作品是“基于人机协同控制的智能康复跟随机器人”(指导老师: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黄剑,队员:晏世豪、晏箐阳、王恩凯、李小龙、刘砚)。该团队设计了针对下肢运动能力轻度受损人群的康复跟随机器人,能够实现运动跟随、康复辅助和在线状态监测的功能,对促进我国医疗康复事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机械学院“奔腾后浪队”的参赛作品是“基于变胞原理的欠驱动机械手设计与研究”(指导老师:机械学院张海鸥,队员:孙乐乐,王凯,林航,代俊,卢艺灵)。该项目设计一种基于变胞原理的欠驱动机械手,由一个电机驱动控制,抓取物体时具有形状自适应能力,突破了传统机械手手掌固定不变的限制,兼具刚性与柔性,极大地提高了机器人在恶劣环境下作业能力和可靠性。
机械学院“iRobotCNC团队”的参赛作品是“航空发动机叶片全数字式机器人磨抛系统”(指导老师:机械学院赵欢,队员:李振,谢钱龙,王辉,周浩源,罗来臻)。该项目面向航空发动机叶片机器人磨抛系统的高带宽精准力控制难题展开研究,自主开发了刚柔耦合全数字式力控砂带磨抛单元,研究了接触过渡态与稳态力控算法。编写交互控制软件与叶片加工工艺方案,实现航空发动机叶片力位精准调控柔顺自动化磨抛加工。
船海学院“海洋机器人创新团队”的参赛作品是“水下机器人—双臂机械手浮游协同自主作业系统(UVMS)”(指导老师:船海学院向先波,队员:熊昕飏、董东磊、李锦江、程权)。该项目通过研究UVMS系统运动学、动力学、艇体与手臂之间的耦合效应关系,利用艇体推进器对双臂机械手动力学输入补偿控制,以解决手艇互扰问题。
机械学院“TUFBOT团队”的参赛作品是“运载操作一体化自主移动机器人”(指导老师:机械学院谢远龙、王书亭,队员:孙浩东,吴天豪,孟杰,蒋立泉,刘超)。该项目所研发的新型运载操作一体化自主移动机器人集物料运载、上装操作于一身,采用激光自然导航定位技术、自主路径规划技术和末端自动示教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