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大故事】三十年薪火相传 本科生导师制育英才
发布时间:2019.10.22

来源:社会学院 编辑:范千 浏览次数:

三十年薪火相传 本科生导师制育英才


——社会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推行30


■通讯员 谭静


“刘导,我昨天接到果老师的电话了,他说明天跟我们见面,听说果老师曾经在斯坦福大学访学一年,他会不会很严格?我有点小紧张啊。”2019级辅导员刘丁如这两天听到最多的就是同学们对于即将见面的导师们的期待和好奇。近日,社会学院2019级本科生导师分配方案公布,同学们开始以各种方式跟自己的导师见面,进入师门。从1989年开始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到今年刚好第30个年头,这项本科生人才培养措施,在社会学院有着重要的意义。


“你看,这就是朱老师,当年可是我们系公认的美女老师呢,毕业的时候大家都抢着跟她合影。退休后,她定居加拿大,逢年过节,我都会给她发个消息。”郑丹丹拿着一张有些泛黄的照片,开心地回忆着和她的本科生导师朱玲怡的故事。1988年,郑丹丹考入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1989年,社会学系推出本科生导师制,大二的郑丹丹成为了第一批有导师的本科生,三十年过去了,现在的郑丹丹已是18luck新利电竞 社会学院的一名骨干教师,从教二十年来,她担任了五届本科生的导师,从大一的专业适应,到大四的毕业论文指导,郑丹丹越来越感受到作为导师的责任。


“大学生的培养中有很多角色发挥作用,我觉得本科生导师制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探索,本科生导师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最佳桥梁。”今年6月退休的社会学院雷洪教授,经历了社会学研究室、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系、社会学院的历史变迁,三十多年的从教经验,从普通教师到院系领导,让他见证了社会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和发展历程。


社会学院三十年来坚持从大一起就为所有本科生配备一名专业老师作为导师,从大一到大四、从思想引导到专业引导、从成长帮扶到困难帮扶、从新生适应性教育到毕业论文指导,精细化、精准化开展本科生教育培养,全程全方位育心育人。


三十年砥砺前行

本科生导师制是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实现三全育人、推动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三十载薪火相传,本科生导师制在社会学院本科生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十年回首,它的发展与学院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相伴随。


1987年建立社会学本科生点,1988年招收第一届全日制本科生,我校社会学系是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最早创办的社会学系之一。当时,全国社会学学科人才极其匮乏,学科的重振需要大批人才的补充,而对专业的不够了解,也让社会学专业普遍存在留人难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是调剂过来的,专业情绪不稳定、学习热情不高,如何吸引留住学生,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


经过仔细研究,以雷洪教授为代表的社会学系第一届系所负责人提出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想法,即用更加精细化的培养模式,给予本科生更好地培养和指导,在课堂之外,通过导师与学生们更加充分的交流展现专业的魅力,让学生对专业有更加全面准确的认知和了解。制度发起之初曾经有过争议,占用老师教学科研时间难以兼顾、不同老师情况不同难以统一等。雷洪等几位系室负责人就带头做导师,“跟学生们在一起做读书报告,谈论人生规划我觉得很有意思,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只要真正了解了社会学专业的内涵和价值,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还是很高的。学生们也可以帮我做一些资料收集的工作,对我也是一种帮助。”雷洪回忆到。看到了导师们与学生的交流,其他老师也觉得这种方式不仅仅对于人才培养大有裨益,还能够教学相长,鞭策老师自身成长。于是,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到导师队伍里,导师制逐渐由个别老师扩展到全体老师,覆盖到全体本科生。到上世纪末,导师制已经成为当时社会学系一项不成文的制度。


进入新世纪,社会学系的系所负责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让导师制更加规范,如何从约定俗成到制度化、科学化。2001年,本科生导师制以系发文件的形式正式确立下来,并且与老师绩效考核挂钩。导师制从老师们的自觉行为,成为一项规章制度,有了更加明确的管理、考核和奖惩办法。


“本科生导师制是在不断优化中向前发展的,其宗旨就是更好地贴近学生、服务学生。”社会学院院长丁建定谈到2016年二次选导师制度确立时表示,学生在大二时可以重新选择导师,这一做法优化了初次分配导师时,由于师生互相不了解,而在后来的专业研究兴趣和方向乃至毕业论文选题方面产生分歧的弊端,使制度更具针对性、更加人性化。


从摸着石头走,到渐渐建立制度再到制度的一步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历经三十年变迁。变的是具体运行方式,而始终不变的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拳拳之心。



图为师生共度佳节。


铸魂育人领发展


三十年来,本科生导师制发挥了重要的育人功能,打通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隔阂,用个性化教育成就学生更好成长,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育人,成为社会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到“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在本科生导师制下,老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也用精神品格影响着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本科生导师制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制度性结合。


由于是调剂到社会学专业的,刚进校的小周转专业的念头特别强烈,学习明显不在状态,导师陈老师发现了小周的心思。他问小周想转专业的原因,小周直接把自己困惑抛给了陈老师“社会学有什么用?以后出来能做啥?”陈老师没有直接回答小周,而是让他参与到自己指导的学生活动中,主动寻找答案。每两个礼拜一次的读书会活动让本硕博学生有机会进行思维的碰撞;赴云南省参加扶贫调研,从问卷设计到数据分析,从和政府工作人员访谈到走入户调研,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小周了解到了政府基层工作运转的全貌、扶贫工作的意义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对民众的影响,也在问卷分析整理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社会学学科的独特魅力。“原来社会学知识在社会治理、国家建设中有这么重大的作用和价值,我也希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再也不提转专业的小周成绩渐渐进入年级前列。



图为陈文超老师实地指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图为郑作彧老师组织师门读书会。



图为谢勇才老师看望军训学生。


通过专业引导,解决学生在学业困惑和人生规划中的迷茫,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本科生导师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周和陈老师的故事在每一届社会学学子中上演,现任湖北省大悟县县长的社会学2000级校友余海群说,“我算是第一届选调生,当初做这个选择有过很多挣扎,是我的本科生导师雷老师给了我鼓励,他说我们专业在基层可以大有所为,青年人应该去奉献。”“把学生的思想困惑搞通了,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我们的学生但凡学业上出现问题,绝不是智力的问题,都是思想上遇到了困境。”负责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王茂福说。将专业学习和思想教育相结合,本科生导师制让社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尝到了甜头。



图为石人炳老师和学生谈心谈话。



图为孙秋云老师组织师门出游。



图为刘成斌老师请学生在家里吃饭。


用个性化教育成就学生更好成长。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建立良性的师生沟通机制,让教师深入课堂内外,针对学生个性特征、知识体系、专业结构的差异有的放矢地予以指导,促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2016级本科生小石在谈到能够顺利保研时,眼里透出无法遮挡的光,他说“很感谢在郑老师的指导下奋战‘求是杯’的这段经历,让我变得更专业也更自信。”小石是大二转入社会学院的,算郑丹丹老师的“插班生”。郑丹丹发现,这是个想法“不安分”的学生,总是问她各种超出课堂内容的知识。经过深入交流,郑丹丹觉得小石很有社会学分析研究问题的潜质,于是将他带入了自己的课题研究。在郑丹丹的悉心指导下,小石和研究生师兄师姐们开始了阅读文献、数据收集分析、撰写论文报告的创新之路。这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难度不小,数次遇到瓶颈想要放弃的小石都在郑丹丹的指导和鼓励下坚持了下来,调研成果荣获校“求是杯”二等奖,这让小石坚定了读研究生走学术的路。“作为导师,我们可以跟学生有更加‘亲密’的接触,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给予学生更加适合的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更好成长。”郑丹丹从教20多年,她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光,作为老师就是要帮助他们发现这束光并点亮它。


“如果不是王老师的鼓励,我今天不会站在剑桥的校园里。”正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的小黄回忆起当时放弃保研机会申请出国,还是有些激动。专业第一的小黄在保研前夕,跟她的导师有一次长达3个小时的深谈,“是王老师打消了我的顾虑,给了我鼓励和勇气,他说青春就是用来拼的,不要让自己留遗憾,他详细分析了我的特点和优势,给了我申请剑桥的底气。”


三十年来,社会学院培养了在各行各业熠熠生辉的优秀校友,有学术界大牛、有商界明星、有政坛精英,这与他们在本科阶段就能得到的个性化指导分不开。用个性化教育成就学生更好成长,是社会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培养中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图为王茂福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创青春”比赛获国赛金奖。




图为丁建定老师带学生赴德国参加学术论坛。


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育人。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通过发挥专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教学体系得以实现;同时密切了专任教师与学工队伍的配合,构筑思政教育工作的完整链条,使三全育人落到实处。


“本科生导师是我们院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老师们会经常把他们了解到的学生情况跟我们沟通,专业老师跟辅导员相配合,效果特别好。”学院党委副书记谭静说,有一次她接到郑作彧的电话,说学生小蒋最近状态很糟,有自残的想法,抑郁症可能要复发了。谭静立即找辅导员了解情况,原来小蒋有家族抑郁症史,需要定期服药,最近由于学生会竞选失利和失恋让小蒋压力很大,加上药刚好吃完了,病情有所波动。搞清楚情况后,郑作彧和辅导员一起帮助小蒋渡过难关。郑作彧在学业上给予其更细致的指导,辅导员也通过耐心细致的谈心谈话化解她在学生工作中的困惑。在双方配合下,可能出现的学生危机事件被有效化解了。


专业老师参与学生日常帮扶在社会学院已经成为常态。“做了导师我更明白学生工作有多难做,我也愿意为学生工作贡献一点力量”刘成斌老师表示。在本科生导师和思政工作老师的密切配合下,学生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真正实现全面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图为开学典礼对优秀本科生导师进行表彰。



社会实践、大创项目、挑战杯赛场、读书沙龙、小组讨论会、生日聚餐……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课内学习到日常生活、从专业学习到思想引领,三十年来,教与学、师与生的故事太多,感人的瞬间不计其数。三尺讲台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本科生导师制则将专业老师育人的宽度和深度都进行了最有效的延展,提供了更多平台。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