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粟晓丽
5月6日晚6时许,18luck新利电竞
东九教学楼C202教室,座位被坐满了,临时增加的椅子被坐满了,过道上是席地而坐的学生,门边上站满了学生,走廊上还有人匆匆赶来。
随之7时开讲的深度中国第三季第十讲,18luck新利电竞
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志刚强强联手,共同带来关于人工智能的主题讲座。字字珠玑之中,犀利问答之间,3个多小时的时间倏然而过,现场同学们大呼过瘾。
对于人工智能,你有什么期待?
“提到‘人工智能’这个词,你想到的是什么?你有什么疑问?你又有什么期待?”课堂主持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邹旭怡以“三连问”,带领同学们开启人工智能之旅。
一名女生首先举手。“我们班拍过一个微电影作业,讲的是在未来的一个家庭里,哥哥是机器人,妹妹是人类。原本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在一场地震中,哥哥为了保护妹妹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想要表达的,就是人类和超人工智能在未来和谐相处的愿景。”
“我认为人工智能是能够帮人类去做很多事情的发达科技。”一名男生接着说。
“似乎女生的情感总是细腻的,男生的想法就直接多了。”邹旭怡的评价引来同学们的笑声。“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科技实力是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历史,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曾经领先过、也落后过,立足当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工智能就是解决人的麻烦的”
“刚才那位同学说,人工智能是能够帮人类做事情的,似乎有些‘真相’了。”作为第一位主讲嘉宾,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曾志刚有些激动。“今天,我就以‘人工智能的本质、历史和影响’为主题,和大家一起探讨三点:第一,人工智能是什么;第二,比较视野下的人工智能发展史;第三,人工智能的影响。”
曾志刚直言,对于人工智能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但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和行为主义三个学派长期共存与合作,取长补短,并走向融合和集成,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比较分析弱人工智能与强人工智能,他提出,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说得通俗一些,人工智能就是解决人的麻烦的。”
在梳理人工智能发展史时,曾志刚对世界和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产业规模、科研成果等进行了比较,认为经历几次繁荣和低谷之后,算法、大数据、计算能力的发展使人工智能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并且将是一路向上的趋势。他趣谈到:“可能是中国人最先提出了智能的概念,因为荀子在公元前300多年就说过‘知有所合,谓之智;能有所合,谓之能’,就是‘智能’。”视野转向华中大,曾志刚说,1978年教育部批准当时的华中工学院成立了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这是我校人工智能学科发展的亮点。
曾志刚通过生动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对人工智能与生产力的解放、人工智能在战争中的应用、人工智能与伦理、人工智能法律法规的制定、人工智能对社会形态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他也满怀信心地说道:“目前我国已将发展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我校位居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首批高校梯队,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将努力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和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确保我国在人工智能这个重要领域的理论研究走在前面、关键核心技术占领制高点。”
“把高校建成人工智能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李元元以“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人工智能及高校在其中的角色定位”为主题,从人工智能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定位、高校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新使命和新作为三个方面,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及对华中大学子的期许。
李元元从宏观角度对世界各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与政策环境、科技产出与人才投入、产业发展与市场应用等进行了对比之后,认为当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正在发展快速增长,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虽然起步晚,但发展态势强劲,有望直道超车。他信心满满地说道:“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学校、老师和同学们要同心聚智,抢抓机遇,共迎挑战。”
李元元与大家分享了教育部关于人工智能在高校发展的三大任务、相关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特色、我校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规划,以及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他明确说道:“当前我们要把握好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优化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真正地把高校建成人工智能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承担起引领全球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的重任。所以今年的1月26日,我们成立了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这将是华中大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高地,要打造成为华中大科学研究的第五颗明珠。”
李元元还分析了全球、我国、我校人工智能人才现状及培养规划,给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学习标准”。他说,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要学好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基础创新能力,加强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成为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赋能应用与实践创新;非人工智能专业学生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顺应科技发展,自觉转变学习模式。
李元元也给同学们提出了“共同的希望”。他希望同学们抓住时代机遇,在历史潮流中树立远大理想,在与祖国同向同行中书写人生华章,在勇担民族复兴重任中实现人生价值,不辜负人民的期待,不辜负肩负的使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一种实实在在的激励”
主题讲座中,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许多同学都是“一站到底”,热烈的掌声不时响起。可以向老师们提问的互动环节更是同学们期待的。
一名材料学院的女生抢到最后一个提问机会,略显兴奋。“我想先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彩演讲,让我对人工智能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么我想知道人工智能与锻压、焊接等我们这个专业之间,有什么联系?”
李元元接过话筒,高兴地说:“我们都是搞材料的,专业一样。”随后,他以自己的研究经历给出了回答,认为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第一,材料是人工智能的物质基础,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存储能力等的不断提升,但现有材料的存储能力接近极限,下一步希望以材料的突破带来存储能力等的成倍提升。第二,人工智能也广泛应用于材料加工等领域,如“材料基因组计划”,其中数据共享与计算工具开发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还希望这位同学“将专业知识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地开展学习”。
18luck新利电竞
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人文学院欧阳康教授听完讲座,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感慨。“深度中国课程以帮助同学们‘深度地了解中国,了解深度的中国’为宗旨,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热点品牌之一;人工智能是热门话题;院士校长和长江杰青热门人士亲临课堂;可谓‘三热’。这也燃起了师生们的极大热情。曾院长主讲人工智能的历史、本质与未来,做了很好的专业性介绍与探析。李校长主讲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人工智能与高校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重在战略布局、政策导向和学校规划等,内容非常丰富,讲学非常生动,学生提问也非常踊跃!希望当前的人工智能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能够让学校的人工智能学科群占领制高点并发挥出更大作用!”
电信学院2015级本科生马富为选修了第一季深度中国公选课,听说了今晚的课程主题,他特意赶来“蹭课”,并且感觉“挺满意”。“电信专业与人工智能有些交叉,我平时接触的主要是技术应用等具体方向。听了院士和院长高屋建瓴的分享,感受到一种实实在在的激励,让我觉得我们青年一代在考虑个人发展的时候,也应该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将自身发展融入祖国发展。”
记者 朱必勇 摄
无论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是发展规划的指导,这晚的深度中国都充满了温暖的话语,是一个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课堂。
或许,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一样,如今历史的车轮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时代;但其实,每一代人的青春又是一样的,因为“无奋斗不青春”。深度中国课堂组织团队和华中大都希望,聆听了这次讲座的华中大学子,牢记两位老师的殷切期待,以青春之自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