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家教学成果奖】能源学院:给学生一个指南针
发布时间:2019.05.08

来源:宣传部 编辑:潘梓萌 浏览次数:

■记者 潘梓萌


4年过去,2015级本科生廖唯唯已经不再迷茫,对于未来的规划也由刚入学的“没有清晰概念”变得目标明确而清晰:“毕业后,我想去科技企业从事仪器散热方面研究工作,在企业里做‘科研’。”在能源学院里学习成长,廖唯唯说:“学院对于我的培养一以贯之,从大一到大四贯穿始终,让我成长了很多,也不再迷茫,感觉像是给了我一个指南针。”


来自学生的肯定是对学院培养人才的最好赞誉。能源学院关于如何育人的确有着妙招。能源学院刘伟教授牵头推出的能源动力类“535”创新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培养体系在2018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对症下药,规划顶层设计


“刚入校时,我对于能源究竟学什么并没有很清晰的概念,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只是模糊地觉得能源对国家很重要,未来应该很有发展前景。”廖唯唯说。


这种“模糊感”并非个例。作为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不少人在填报志愿时对大学里的专业分类都一知半解,遑论职业规划。因而,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时,能源学院希望尽快消除学生的“模糊感”,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抱着目标,能源学院最终形成了以“育人为中心、课堂为核心、实践为重心”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


在规划好顶层设计后,能源学院望闻问切,开始给自己把脉。他们总结了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存在的五大共性教学问题,即专业文化育人氛围不浓、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不足、教材前瞻性系统性不强、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不高、学生培养国际化程度不够,并针对五大问题构建了“育人文化、课堂教学、实践平台”三 大教学改革模块,开展了“育人文化、教学能力、教材体系、 教学团队、国际化”五大教学基本建设,形成了能源动力类“535”创新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培养体系。



“传统教育理念将‘教’摆在中心位置,‘学’处于从属地位,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属性,必须确立‘育人’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将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三尺讲台’上,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此,必须处理好知识‘传授、运用、创新’三者的关系,将‘教’与‘学’的互动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从‘传授知识和技能’到‘培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转变,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刘伟说。


细致指导,重视课堂教育


建立了培养体系,能源学院一步一步将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大一时,能源学院就开设了学科基础引论及各类专业学科概论,消除新生“模糊感”,帮助他们了解能源学院的学科分类、研究领域和前沿动态,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其中,学科基础引论采用10至15人的小班教学模式进行,使学生“感觉跟平时上课很不一样,可以更加自由自在地与老师沟通,更加了解能源这一学科”。


引导学生入门只是基础工作,后续还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培育他们的专业文化。为了更好地培育人才,能源学院三管齐下:一方面,经常向授课老师们宣讲,培养他们的育人意识;一方面,派遣老师前往国外求学,并将国外名校的课程带回国内;一方面,通过二课实践、工厂交流等一系列事情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我们的老师在外出交流时,都带着‘听课’任务。我们希望他们能把世界名校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带回学院来。现在学院开设的全英文工程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等课程就是老师们从国外带回来的。”谈起这些,刘伟不无自豪。



为了将“育人”落到实处,课堂是一个主战场,课外也不能放松。能源学院建立学风周报制度,签署“学风自律承诺书”;制定教师、研究生、校友“三重班导师”制度,实施“5211工程”(5本2硕1博1导师组建学习指导小组),帮助学生提高了专业文化素养。


在5211工程中,院里的每位老师都会负责固定的几名本科生。他们结合学生个体特点,帮助每位本科生制定大学发展规划和学期学习计划,并跟踪规划和计划执行情况。


育人为重,提高实践能力


在如此细致的指导下,能源学院的学生们很快就脱离了大学的迷茫期,对学科、学术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光有专业知识也不行,还得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前,大学教师只关心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往往会忽略学生们如何运用知识以及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学生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十分迷惘。所以在我看来,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这种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刘伟说。



基于此,实践必不可少。二课实践是能源学院坚持多年的传统,学生们会在大二、大三时就加入教师的实验室,近距离感受和参与科研工作。“在二课实践里,我们小组设计了‘基于新型甲醛净化剂的空气净化滤芯’,不仅在节能减排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而且还得到了3个发明专利。”能源学院大四学生刘晓威说:“我们从大二就进了实验室,在实验室里提前接触了很多学科前沿知识,也使得我明确了未来的职业规划。”


除了二课实践,学生们还可以进入校内外实习、拆装和创新基地实践。毕业设计阶段,他们也能依托学校的科研平台开展个性化研究创新活动。



功夫没有白费。近年来,能源学院学生参加国家节能减排大赛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前列;读研和出国深造的人数保持较高比例;60%以上本科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能源学院也连续3年获团中央“活力团支部”称号,育人成果多次被国家级媒体报道,30余所高校来校考察能源学院的实践教学建设成果。


经过4年的学习,廖唯唯在学业、实践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已经从懵懂的“小萌新”变成了优秀的准研究生。他只是能源学院培养的许多优秀学子中的一员。在育人的理念下,在完善的培养体系中,能源学院无数学子正在继续成长,变得优秀起来。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